寶寶還小媽媽要出門工作,怎麼樣的離開方式能夠給寶寶安全感?

wen一米陽光

用我一位心理諮詢師朋友來舉例子吧,她是在孩子一歲恢復上班的,她是這樣做的:


1. 提前一個月開始鋪墊,讓孩子和媽媽和代理監護人都提前適應。

如果媽媽突然去上班了,不論你出門前和孩子說多久孩子都會不適應,所以一定要提前鋪墊。提前一個月讓接替你看孩子的人(比如一般是孩子外婆或者奶奶)提前和孩子接觸,剛開始的時候是要你們兩個人一起和孩子玩,也讓代理監護人適應孩子的生活起居,怎麼吃奶,怎麼準備輔食,什麼時候睡覺,怎麼哄睡,孩子喜歡什麼樣的遊戲方式等等。

這個階段基本要適應一週左右,然後,媽媽可以開始從離開家兩個小時,到半天再到一天,慢慢的拉長出去的時間,讓孩子和代理監護人都適應一下他們兩個獨處。

開始媽媽離開家的時候不要去太遠的地方,適應剛開始容易出現一些突發狀況,離家近媽媽也好及時趕回去救場。


2. 對於八個月左右或以上的孩子可以多玩躲貓貓的遊戲,幫助孩子發展“物體恆常性”。

“物體恆常性”指的是你把一個玩具從孩子面前拿走藏到你身後,孩子會知道玩具不是消失了,而是被藏起來了,回去找玩具。這個能力一般在孩子八個月左右出現,這意味著孩子會知道雖然媽媽不在家,但是媽媽並沒有從世界上消失,而是去了另一個地方。

這個時候多和孩子玩躲貓貓的遊戲能夠加深他的這種確認感,從而可以適當減少分離焦慮。


3. 出門前準備一個分離儀式,回家後也一樣。

有的老人可能會說為了別讓孩子哭,你就偷偷地走,這是萬萬不可取的,孩子如果突然發現媽媽不見了會更恐懼,以後即使你在他身邊他也會擔心你會突然消失。我會在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就告訴孩子,媽媽等會兒要去上班了,晚上就會回來。然後給他洗漱的時候也說一次,逐漸增加他的確定感,讓他不會覺得我是突然就要走了。

臨出門的時候我們會先握手,然後擁抱,然後親親,有的時候這個過程會重複幾次,儘量讓他感到足夠的安全。等我回家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去擁抱他,然後去衛生間洗手,換衣服以後再多抱他一會兒,陪他一起吃飯,講繪本等等。

但是分離焦慮一定是會出現的,不論你做的多好,遇上突發事件你沒能如約回家,或者孩子生病了安全感差等等,家長也不用過度自責和焦慮,孩子的自愈能力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強大哦。


echo小茵茵

當初休完產假要回去上班時,那叫一個不忍心,孩子還不到五個月大,正是需要媽媽呵護的時候。而且我們家寶天生就缺乏安全感,睡覺都要人陪著,要不就睡不安穩。我也是個沒安全感的人,估計是從孃胎帶來的吧😄

要去上班,給予孩子安全感,合適的告別方式很重要。



應以怎樣的方式離開呢?

1.安撫寶寶的情緒。不管孩子多大其實他們或多或少都是聽得懂的,不要低估他們。可以溫柔的跟他們說“寶貝,媽媽只是去上班,等下班就回來”等話語安慰。切記不要在寶寶情緒不穩時,什麼都不說就離開,甚至是責備其不懂事。



2.出門前做做親密的小動作

安撫其情緒,可以抱抱他,親親他,增加和寶寶的親密度。使其養成一種習慣,建立一種分別的儀式感。以後只要做這個動作,媽媽和寶寶就要暫時分別了,長此以往,寶寶就不會哭鬧了。

下班回來時,亦可以微笑著說“媽媽回來了”,並給寶寶一個擁抱。

3.儘量多的時間陪伴,若是有承諾寶寶什麼,一定要兌現

寶寶一整天沒見著媽媽,下班後就儘量陪寶寶。一起做遊戲、講故事、做手工等,以增進和寶寶感情。



簡而言之,想盡可能的給寶寶安全感,就要做到出門時安撫好寶寶情緒,告別方式合理,切記簡單粗暴;下班回家要熱情的打招呼,全身心的陪伴一段時間再去忙別的事情。要讓孩子明白,你出門上班肯定會回來,而且跟以前一樣愛他,讓他心安。

父母給予寶寶的不僅是物質上的付出,更要是精神上的滿足。

小寶寶的世界大多很窄,父母就是他的世界。

多陪陪孩子,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錯過了就不會再來。


Ababy吾家有女初長成

選擇出門工作,當媽媽的這份安全感,只能由姥姥奶奶給了,孩子得到的是是照顧她的人的安全感。



也許孩子小迫於壓力,孩子不能待在自己身邊,,這個可以理解,現在的方法就是,每天固定時間和孩子視頻。給孩子講故事,現在網絡這麼發達願你有一個幸福的家




海水one

孩子無論多大,都能聽懂爸爸媽媽的話。

每天出門,都要告訴寶寶,媽媽很快就會回來,每次到家,都要告訴寶寶,你想他了,你下班回家了。

給他說,你看媽媽說下班回家就回家,沒有騙他。

耐心得和寶寶溝通交流就行。


好書共讀Aileenyao

感覺不管什麼方式寶寶都難以接受,大人離別都會傷感甚至落淚,何況深愛你的孩子,有條件最好把寶寶帶媽媽身邊。最好還是當面告別,告訴寶寶媽媽要工作要遠行,雖然這樣當面告別很殘忍,但是個人覺得躲著寶寶離開或者等寶寶睡著離開更讓寶寶傷心,寶寶她以後都不敢出去玩不信任別人或者不敢睡著覺得一出去玩或者一閉眼可能媽媽就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