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種說法你怎麼看?

十八線mama

這句話被不少老師作為自勉自勵的話,這樣的教師讓我們感到十分尊敬與敬佩。如有人要求一定要把孩子教會,不管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只要求老師。我覺的這樣做有點過分。

其實這個觀點我早就聽說過,也相信這就句話是對的。當我成家立業後尤其是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我的對這句話的理解有了新的認識。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起決定性作用。什麼樣的父母教出什麼樣的孩子,這是我的通過自己養育孩子總結出來的。我發現我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跟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誰聽說過自己的孩子像教他的老師來的。我們最常聽老師說這個孩子活潑好動,那個孩子文靜可愛。從這點來說孩子的成長跟家長有直接關係。

還有就是老師上課教書育人。一個班集體最少四、五十人,一節課四十分鐘。平均至每個孩子身上還不到一分鐘呢,老師不可能每個孩子都照顧到了。老師講完課有的同學理解了學會了,有的同學根本沒聽懂下課也不積極的請教老師,回到家,家長對其學習不管不問的。這樣的孩子學習不好能怨老師教的不好嗎?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老師只是一個領路人,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前行。教好每一個學生作是自己的職責和理想。老師是辛勤的園丁,在學習的路上為我們披荊斬棘。我們應該對老師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他們細心教導,於我們成長這條路上充當墊腳石。


決勝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有必要建議讀者瞭解一下陳鶴琴先生的生平事蹟,否則,你可能會對陳先生所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產生歧義。  

  下面我對陳先生所說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來進行分析:

  、教師應掌握教學原則的前提下才能會教。對比現代學校應試教育,幾乎沒有哪個學校不在追求學生的成績為目標,在此目標導向下題海戰術已經將陳鶴琴先生所倡導的17條教育原則所剩下無幾。試想,當老師每天疲於應付上級名目繁多的檢查和評比,再拿成績作為排名指數,能讓老師全面提升教學素養嗎?

  2、個性化教學是確保學生不掉隊的根本。從陳鶴琴先生的教學原則中不難看出,教師應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而不是採取一刀切手段,即統一教學,統一佈置作業,而後批改作業,最後一考了之。這就是把心智發展相對滯後的學生忽略掉了,掉隊的學生誰去管?很多老師一推六二五,扔給家長去負責。如此說來,個性化教學在如今的應試教育大背景下,幾乎很難被重視。誰去管?這倒是成了令人費解的難題了。 

 3、陳鶴琴先生尤為重視家庭教育。陳鶴琴先生最為傑出的貢獻,我認為是把家庭教育放在與學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想不讓學生掉隊,把每一個學生教好,非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雙重並舉不可。否則,教師因教學任務繁重,必然使個性化教育無法關注到每一個發展滯後的個體學生,而有家庭教育作為協力,由家長重視對自己孩子進行認知和分辨的培養,進行基本學習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孩子在課堂上跟得上學習的節奏。

  4、家校結合工作緊密協調是確保學生不隊掉隊的根本。家長和老師經常交流,保持對學生信息傳遞的順暢,家長既能瞭解自己孩子在校實際能力與表現,在家裡做好家庭教育的培養工作,同時老師又能瞭解學生在家裡的實際表現與能力,在學校裡有針對性加以激勵與引導,保持對學生的合理關注,才會使學生不管在學校還是在家裡,都能得到持續性的,有針對性的培養與教育。 

 5、老師即便會教也有教不好的學生,這種現實的危機感就擺在眼前。從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來看,家庭教育既然如此重要,家長就必須要懂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知識從哪裡來?這需要家長自己主動學習啊。可是現實問題是有相當多的家長根本就不學習,把教育孩子的責任都推給老師,試想,當家庭教育嚴重缺失的現狀之下,你對孩子的早期(0-6週歲)教育呈現空白狀態,焉能讓孩子基本素質得到良好的培養?當你孩子認知能力、理解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都相當薄弱時,而老師又沒有過多精力去對你孩子進行個性化培養時,即便老師再會教,恐怕也很難教好你的孩子,這就是現實的嚴峻危機!遺憾的是太多家長不明白這個道理,仍然有功夫在那當“噴子”罵街,當“糞青”而憤世嫉俗,也不會靜下心來學習怎樣成為優秀的父母,去專注培養自己孩子的好習慣好品質,讓孩子具有良好的素質。

  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即便是教育家說過的一句話,也應該從哲學的角度全面看待和分析問題,而不應斷章取義,甚至被無良媒體負面引導,成為錯誤觀念與思想的追波逐流者。孩子是你的,怎樣對孩子負責,讓孩子在家裡得到應有的培養和教育,讓孩子會做人會做事,到學校裡會學習輕鬆學習,這是每個家長都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韓國成老師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此觀點如果作為老師自勉,我是非常認可的。不過站在學生和家長的角度則是一種責任的推卸。

在文匯中學苑玉梅老師的文章 用心培養“喬布斯” ——從《斯蒂夫 喬布斯傳》看另類“學困生” 一文中,從一個老師的角度分析了怎麼對待那些又聰明又異常調皮的孩子。

在喬布斯傳記中提到,小喬布斯異常淘氣,老師找到小喬布斯的父親,其父親說“這不是他的錯 ,如果你提不起他的興趣,那是你的錯。”因為小喬布斯小時,父母還是比較重視對他的教育,而且,他稟賦確實異於常人,不是一般老師用常規方法教得了的。

苑老師是從此得到教學啟發,這是一種用心和敬業。做為家長,我們不能說喬布斯是名人,他的父親所說所做就都是正確的。所以,我們沒必要用喬布斯之類的事情做為論證此觀點的正確性。

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環境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國自古講:子不教,父之過;我們還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這都是強調的父母家教的重要性。

老師的職業是教師,他們背後也都有一個家庭,所以他們也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給予自己的職業;老師是一個群體,他們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所以我們如果把孩子的問題全部問責於老師,也是不公平的。

對孩子的教育,孩子猶如玉原石,老師則如琢玉師。

玉原石品種多樣,質地不同,對“玉原石”的品種和質地最有發言權的是家長,而家長如果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問責老師,則不但是不瞭解自己孩子,也忽視了琢玉師也是有不同的,從能力、技術、用心和智慧等水平參差不齊。

(韋子貴老師書法作品 )

現在的教育是一個老師對幾十個孩子,有時孩子原生家庭教育觀和老師的教育觀也不一定一致,所以對個體孩子的教育來說,家長不能簡單地認為教育家所說就是絕對正確的。


快樂庭院

從老師的職責來講,“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一點毛病都沒有。

不過,學生是否能學好,不光跟老師有關。因為還有一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一個班裡的學生,為什麼有的偏愛學數學,有的語文成績好呢?除了老師教學能力外,家長和孩子自己都要為孩子的學習負責任,特別是孩子。

孩子學得好,跟誰有關呢?

跟孩子自己最有關

除了吃奶的時候,自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孩子就開始用他小小的腦袋思考和做選擇了。在孩子週歲的時候,中國會有抓周的習俗,測出孩子的志向和興趣。即使是這樣小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偏好。

TA人際溝通學派裡也認為,孩子內心也有自己的小教授,這個小教授教導他,跟爺爺奶奶討要零食和零花錢會更容易,撒潑耍賴對他們最有用。

所以,當十幾歲的王陽明問私塾老師讀書為何?私塾老師說是為了“考取功名”,王陽明卻說做聖賢才是第一等大事,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魯迅為了救中國三改志願。

抓周

跟父母很有關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父母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孩子的上帝,是曾經無所不能的英雄。在孩子小的時候,特別是學齡前,培育孩子的責任是落在家長身上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的性格在孩子入學前就基本已經定格了。在孩子入學前,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如何,對孩子上學後的學校表現有莫大關係。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老師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有的小孩,父母沒文化,也不支持他讀書,迫於生計無法周全照顧孩子,可是孩子自己愛讀,如果遇到一個愛他的老師,支持他鼓勵他,這是孩子的福氣。這樣的老師是孩子一生的貴人,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猶如第二個父母。

在孩子漫長的學習生涯中,老師的教誨和教育非常重要。

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徳與才

5+2=0,是怎麼回事?

如果,家長與孩子聯繫非常緊密,和教師的教育方法相悖,例如覺得“遲到沒所謂”,“請假也是小事”,甚至覺得老師的教育方法是有害的,無意的,就會出現5+2=0的現象。5天的行為塑造,經過兩個週末的“洗禮”,秩序完全被打亂了。例如,本來5天培養好的午睡習慣,因為週末家長沒有要求孩子午睡,孩子在幼兒園就不午睡了。到了小學也一樣道理,遲到,早退,請假都不利於孩子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相互推卸責任要不得

如果想老師教得好,我覺得除了本身遇到一個好老師之外,家長也應該多主動跟老師溝通,同時,跟孩子保持開放的溝通狀態。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性格差異,讓老師瞭解自己的孩子,多溝通孩子在家的學習情況,詢問老師孩子的校園生活,與校方多保持聯絡,也跟孩子保持順暢的溝通,會更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家園共育,家校合作,家長不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學校,因為孩子是自己的。

多聽孩子怎麼想,怎麼說,允許孩子發牢騷,因為孩子也有自己的智慧,而不是一出問題,就怪責孩子。這樣會保持孩子開放的溝通態度,也會避免孩子被欺負,被性侵都不敢說。

做家長不易,做學生不易,做老師不易,且行且珍惜


在路上的Nancy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是教育界的一個童話。

三字經裡早就說過:“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前者體現的是家庭教育,後者才是學校教育。把所有責任推給學校,推給老師是不負責任或者不想負責任的表現。

師說裡開篇就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可以說,老師是有負責把學生教育好的責任,這句話沒毛病!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人的成長跟環境的關係尤為重要,“孟母三遷”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都聽過,也都明白是什麼意思。即使是孔聖人,大教育家,也是“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老人家也沒有把所有弟子都變成賢人!所以,把學生都教育好那是對老師的期望值,並非老師真的有這個本事和能力!

什麼叫“好學生”?這裡就有爭議了。是學習,是為人處世,是道德,是循規蹈矩,還是應聲蟲?家長的眼裡,學習好是好學生;社會的眼裡,道德修養好,為人處世好,是好學生;老師的眼裡,聽話的學生,是好學生。歸根結底,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孩子是好學生。

老師可以傳道受業解惑,但是,也要看學生接不接受。那些連自己的孩子都管不好,教育不了的家長直接把希望寄託在老師的身上的家長不要太多!

說說留守孩問題。這樣的孩子在農村尤其多。父母不在身邊,常年在外,我的學生裡甚至有兩三年才回一趟家的家長。只給孩子錢而無法乃至不肯盡為人父母責任的家長少嗎?生活不易,我理解。但是把孩子的教育問題全部推給學校和老師,我不理解!

教師本身問題。教師首先得是一個人,一個子女,一個父母,一個丈夫妻子,然後才是一個老師。何意?老師也有家庭,也有父母孩子和丈夫妻子。不說老師的任務有多重,以我自己為例:妻子不是同行,她沒有周末雙休,沒有寒暑假,我是班主任,還是高三畢業班的老師,還在教務處做事。每天備課上課改作業,接待家長,處理班級事務,處理教務工作,對了,還有教研組…還要照顧孕婦孩子,就是臺機器,也要休息!何況,還要為了迎接各種檢查,做各種材料…

老師真的不是神,而是人!懇請你們不要把神話、童話強加在我們身上!

有些學生不是說你想教好就能教好的,現在的手機以及手機遊戲真的害死人!手機不是我們給買的吧?遊戲不是我們開發的吧?回家以後玩到很晚不看書不做作業不是我們能監管的吧?家長一邊打麻將,一邊玩手機,一邊忽視親情,卻把所有責任推向老師,請先問問自己,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

互相理解吧,理解萬歲!共同管理孩子才是王道!才是出好學生的途徑!


拖堂黎天王

關於“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西方大教育家蘇格拉底的教育理念。



蘇格拉底在向人傳授知識時,不是強制別人接受,而是用師生共同談話、共同探討問題的辦法,讓大家都獲得知識。這種問答式教學法,即所謂的“蘇格拉底法”。

蘇格拉底的母親是接生婆,他受他母親為人接生的影響和啟發,認為自己只是知識的產婆。學生的頭腦中其實已存有各種知識,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啟發學生把這些知識發掘出來。



有趣的是,在教育學生時,他總是首先擺出一付很無知的樣子,向學生請教一個個問題,然後順著學生的思路一步步地發問;當學生有了迷惑時,他並不急於告知答案,而是舉出一些實例,引導和啟發學生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蘇格拉底最著名的一句話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一無所知。他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問中產生,愈求進步疑問愈多,疑問愈多進步愈大。因此,在一問一答中,蘇格拉底自己並不給予正面的、積極的回答,因為他承認自己無知——只是負責引導,讓學生產生認識。



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吧。一位青年,一心想當政治家,為幫助這位青年認清正義與非正義問題,蘇格拉底運用啟發式方法和這位青年進行了下面的對話:



蘇問:虛偽應歸於哪一類?

青年答:應歸入非正義類。

蘇問:偷盜、欺騙、奴役等應歸入哪一類?

青年答:非正義類。

蘇問:如果一個將軍懲罰哪些極大地損害了其國家利益的敵人,並對他們加以奴役,這能說是非正義嗎?

青年答:不能。

蘇問:如果他偷走了敵人的財物或在作戰中欺騙了敵人,這種行為該怎麼看呢?

青年答:這當然正確,但我指的是欺騙朋友。

蘇問:那好吧,我們就專門討論朋友間的問題。假如一位將軍所統率的軍隊已經喪失了士氣,精神面臨崩潰,他欺騙自己士兵說援軍馬上就到,從而鼓舞起鬥志取得勝利,這種行為該如何理解?

青年答:這……應算是正義的。

蘇問:如果一個孩子有病不肯吃藥,父親騙他說藥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結果治好了病,這種行為該屬於哪一類呢?

青年答:應屬於正義類。

蘇問:如果一個人發了瘋,他的朋友怕他自殺,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這種偷盜行為是正義的嗎?

青年答:是,他們也應屬於這一類。

蘇問:你不是認為朋友之間不能欺騙嗎?

青年答:請允許我收回我剛才說過的話。



各位請看,如果在教育時,採取這種方式,引導學生認識事物,那麼相信學生能通過回答,比較輕鬆地獲得知識——然而,這種教育方式,對提問者很累,能輕鬆引導別人的人,非得是有智慧有閱歷的人不可——所以我們說:“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

  


林海

對一個心智健全的學生來說,對於小學生來說,確實能將他的成績提升,甚至教的很好,我也有這方面自信。

但是,我要投巨多的時間在這個學生之上,難有休閒時光,難於照看家庭,服侍長輩,經濟之上憂慮甚多,職稱都難提升,而且負面情緒集中在自己身上。

能做的很好的老師,可以稱為專家,可我們老師大多是普通人,首先將職業當做謀生手段,沒有這麼多的耐心,不會付出這麼多的心血,所以絕大多數老師做不到這程度。

說這話的老師鞭策自己就好,其他老師不可對照。說這話來提醒老師們的領導,說明他缺乏工作經驗,也缺少對人性的瞭解,除非他有其他用心。


風窗1

從我們呱呱墜地開始,一直都在學習,學習說話,學習走路。可以說,當我們揹著書包去學校的時候已經學會了很多東西,只是這一次是系統的學習文化知識。


不可否認,隨著教師隊伍的進一步擴大,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但是,現如今的中國對於教師的考核已經形成了相對比較完善的體系,教師能在一線繼續從事教學工作,說明其教學水平能夠匹配當前的工作。

師者,傳到授業解惑也”,老師本就是作為學生生活和學習上的一個引導者,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如果一個學生自己不知道自主學習,比如說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課,課後鞏固加強訓練,即使是再牛逼的老師教導也不可能成才。君不見,即使在差的學校不也有學習好的學生嘛?明明在同一間教師裡,在同一個老師的教導下,為什麼學生的成績依然各有不同呢?


而且在中國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都是有入學考試的,只有足夠優秀才能進入重點中學,有更好的學習氛圍,更好的老師教導。最終也會有不一樣的人生。(完)


流動的水不結冰

這種觀點是積極的。但實際操作起來,面臨很多的困難。

首先說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是“教的好的學生”。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培養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一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也就是說,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合格的公民,有明確的善惡是非觀,能積極的參與社會, 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一個學生都是可以培養的,是可以教的好的。



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社會過分強調智力教育,又把智力教育狹義的理解成考試能力,只有考試分數高,上大學好的學生才是成功的受教育者。相反,類似於韓寒之類的人只能算是旁門左道,不為大眾接受。

如果僅僅從智力教育上講,是不是有教不好的學生呢?

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著名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由於每一個學生都有最近發展區,在他的現有水平下都可以獲得發展。所以即便是智力存在障礙的學生也是可以”教好“的。達到一個新的發展區後,最近發展區便會深化,教師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尋求知識水平的擴大,直到學生的充分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便單純看智力教育,“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也是正確的。

但是,因為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不能用統一標準要求所有的學生。所有學生學習相同的課本、相同的進度,最後用相同的考試進行評價,那麼自然有些學生永遠也跟不上,永遠都不及格,成為了“教不好”的學生。

顯然,解決以上矛盾需要對教育和評價過程進行修改。首先必須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生的充分發展和成為合格公民為第一目的。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充分的個性化輔導。

在這裡,教育學家孔子有個典型案例。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然而,由於中國人多,人均教育資源較少,分配不均,造成“因材施教”具有很大困難。以我為例,我要教三個班,150個學生,又要帶競賽課,每週備課都忙得昏天黑地,哪有時間去鑽研如何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呢?

儘管如此,我依然相信每個學生都可以成材,我願意為之努力。


李永樂老師

如果當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覺得他只是一個教師理想的狀態或者是讓人奮進的格言,但是如果拿這句話來要求每一個教師都要做到這樣的話,這個是不可能的。很少人能夠做到!


我記得我在看一個東方衛視的一個節目中,採訪中外的名校校長,在談他們心目中的好學生的時候,有一位校長說,好學生的標準是、人品好,素質高、潛能強。但是在我們所教的這些學生中,有多少個學生能夠達到這個標準?這三個好學生的標準難道都是老師教出來的嗎?顯然不是,比如說我們來說人品好,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的關係,與學生的父母有很大的關係。




他說第二個素質高,如果家長的素質高的話,在無形中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的,人品和素質。作為父母,兩個人教育一個孩子有時候都教育不好,那作為老師的話,都想要把每一個所教的孩子都培養成棟樑之材,一個老師教幾十個孩子,那他有時候是力不從心的。

還有好多人把教師這個職業當成了只是一份工作,所以如果按工作來做的話,早九晚五的上班。而且還有好多,鄉村教師的工資也不是很高,有的甚至當一個教師連自己的家都養活不了。



而我們全國在九年義務教育中,有大量的老師,教師的素質都沒有達到這麼高的要求。更別說有的地方非常缺老師,用代課老師給學生來上課的老師了,所以這句話來要求每一個老師的話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可以作為每一位教師學習和進步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