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要監工、監工、監工~

你一定要監工、監工、監工~

大多數人寧願去死,也不願意去思考。

——巴菲特

孩子們也一樣,很多孩子在有意無意的逃避思考。你可以強迫孩子們做出“學習的樣子”,但是你很難強迫他們“真正去學習”。

1、偽裝

為什麼有些孩子,成績永遠只是中下游?

人家已經努力了,媽媽也把所有的補習班都交了費。孩子也很配合,每天用功到晚上23點,可是,孩子的成績為什麼就是上不去?

因為他在偽裝學習,他根本沒有用功學習。

他每天坐在臺燈前,假裝在努力看書,實際上大腦放空,什麼也沒看進去,其實就是一隻沒有腦袋的單細胞生物。

思考是人類最辛苦的勞動,而靈長類很早就學會了偽裝。這是寫在基因裡的,毫無疑問,孩子們也能“無師自通”的學會了偽裝。

更可怕的是,有時他還不知道自己在偽裝,他很委屈的以為自己真的很辛苦、很努力,自己把自己給騙了,還感動不已、淚流滿面。

他看著英語書,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抄寫著,實際上在偽裝記憶,因為一點都不需要動腦子。不信,你把英文課本的朗讀音頻放出來,讓他聽寫,看能聽寫出幾個單詞?

他看著數學題,雙眉緊鎖的思考問題,他其實在偽裝思考,因為皺眉頭不需要動腦子。不信,你讓他把這道題分解一下,畫出題意的已知條件示意圖,看他能否畫得出?

不動腦子的“努力”,本質上都是“偽裝”。

2、訓練

很多家長,根本不想了解孩子的知識體系怎麼架構,也根本不知道考試是怎麼回事,只是拼命把所有實習班都給報上,花幾萬、十幾萬去交補習費,然後就自以為“給了足夠的學習條件”,就閒下來,就完成任務了。

這樣真能“奏效”嗎?未必。

前幾天,我在朋友圈裡看到有人在曬一些“令人感動”的照片,她們淚流滿面的曬著不同角度拍的照片:一位清潔工阿姨交了好幾萬元給她的孩子報了一個高收費的“純外教”英語培訓班——那個阿姨用黝黑的手數著桌上厚厚的幾疊紅色鈔票,年輕漂亮的銷售代理們在旁邊圍繞著,她們一個個都好感動的樣子。

但是,“我已經看見,一出悲劇正上演。”

咱們尊敬清潔工阿姨為教育的付出,但我懷疑她到底懂不懂外語到底要怎樣學?比方說,第一步“磨耳朵”打基礎,做了嗎?第二步“有效輸入”打基礎,做了嗎?如果一點點基礎都沒有,直接就上外教那種互動環境,真不知道能吸收多少。萬一直接懵逼了,啥也聽不懂,啥也記不住,血汗錢實際上是浪費了。

學習規律擺在那兒,你突破不了,這不是光砸錢的事兒,這不是願不願意付出的事兒。

真想看到小孩的進步,真想完成“學渣逆襲”,你就一定要親自去監工、監工、監工。

“監工”不是拿著皮鞭在旁邊揮舞,也不是凶神惡煞瞪眼睛,而是:你必須清楚地知道,孩子今天學了什麼,訓練了什麼,怎麼訓練,有沒有進步。對於他的知識體系,你一定要比他更瞭解,比他更深入,比他更透徹。這樣你才能知道孩子今天有沒有“真成長”。

家長必須監督著,實施有效的“刻意訓練”,這才是破解“偽裝”的好辦法。

3、學校

為什麼現在互聯網手段那麼發達,但是“純的”在線教育卻一直不溫不火?

為什麼曾經火過一段時間的“在家辦公”,最終還是迴歸了寫字樓的辦公室?

為什麼名校的講課視頻,在網上應有盡有,但名校還是越來越貴,越來越難考?

其實原因很簡單,人類需要“他律”。

因為“自律”是極少數牛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靠“自律”,許多成年人連減肥、戒菸、或者“認真工作”都做不到,憑什麼要求小孩子能夠在學習這麼艱苦的事情上能夠“自律”?光靠興趣?興趣也得努力學一段時間才能激發出來啊。

新南威士大學李知炫教授做了個大數據分析,看好學生和差學生對學校的態度到底有什麼區別?結果發現,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學生對學校的態度之間,沒有任何關係。很多差生認為學校很有用,充滿感恩之情;很多好學生卻認為學校不起作用,純屬浪費時間。

那什麼跟學習成績有關呢?李教授發現,對成績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對“自己”的態度,或者說對“自己”的要求和看法。比方說,是否對自己能力進行評估,是否對自己的進步有焦慮感,是否享受自己的學習過程等等。

換句話說,任何學習的本質都是自學。

“學習”這個動作本身,歸根到底那還是你自己的事兒。老師再厲害也不能代替你去思考問題,老師面對幾十個學生,他不可能監督每個孩子都去“刻意訓練”或“認真思考”。

學校本身對於孩子們學習的作用,就是:安排學習內容、監督學習進度、考核學習水平、交流學習心得。學校對社交的作用可能比學習的作用大多了。或者說,學校的本質就是“監工”,但卻是一個不太合格的“監工”。

為什麼呢?因為學校不能強迫孩子思考,學校雖然能夠隔絕生活中的各種誘惑,讓願意學習的孩子有個良好的環境專心學習;但對那些內心深處不願學習的孩子,或者天天“偽裝”學習的孩子,學校也是無可奈何的。

4、監工

“監工”是為了有朝一日不再“監工”。

但從小還是要“監工”,讓孩子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思考習慣”、“表達習慣”,有了自帶加速度的良性循環,你就可以放手了。

其一,“學習習慣”決定了“輸入效率”。

學習習慣很差的孩子,也許從小就沒有閱讀習慣,生活中也沒有書法繪畫舞蹈等需要專注力的活動,只有看電視打遊戲等不需要專注力的活動,以後看書碰到難點,一下子就走神了;聽課聽到難點,也一下子走神了。最後要花好幾倍的精力才能逐漸彌補。反過來,學習習慣很好的孩子,自帶加速度,越學越快。

其二,“思考習慣”決定了“邏輯通道”。

思考習慣很差的孩子,也許從小就不願深度思考,任何問題都只問一個淺顯的答案,不問為什麼,也不問為什麼後面的為什麼。反過來,思考習慣很好的孩子,會不斷地想通一層,再往下想通一層,整個邏輯通道慢慢打通了,從頭到尾沒有斷層和漏洞,以後思考速度就會越來越快,自帶加速度,越想越深。

其三,“表達習慣”決定了“輸出效率”。

表達習慣很差的孩子,也許從小就不願意有理有據地寫文章,從小就不願意有聲有色的侃侃而談。一個從來沒有主動寫幾千字以上的文章或發表5分鐘以上的演講,來說清楚自己對一件大事的觀點的孩子,實際上就是沒有觀點,實際上就是腦子裡一團漿糊。

咱就不說考試了,就當今社會上,你想想表達有多重要?哪天你站到主席臺上,敢不敢對著下面一大群同事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個能力也要從小就鍛鍊啊。更重要的是,能說得清楚,反過來就是真正“想得清楚”了,反過來又進一步提升了“學習習慣”和“思考習慣”。

這幾天高考分數出了,各省市的高考狀元紛紛出爐了。我看了幾位狀元的訪談和經歷,最深刻的感受是:他們沒有一個是“半路崛起”的,全部都是良好的家庭出身+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表達習慣)+長期的刻苦訓練,才有了頂尖的成績。

他們從小的每一步成長,都有著“監工”們的關懷和鞭策,終於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本文是歐神《水庫論壇》的讀書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