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飛地|跨越1200公里,北京有個“小常熟”!

常熟飛地|跨越1200公里,北京有個“小常熟”!

5月份,總估值近40億人民幣,6個源自北京的科技企業,簽約常熟(北京)創新中心。這些企業中的深鑑科技,更是斬獲金沙江創投、高榕資本、螞蟻金服、三星風投等頂尖投資機構和產業資本的人工智能明星企業。之後,這些企業的產業化部分將極大可能落地到1200公里外的常熟,開啟長距離雙城時代。

——這得益於「飛地眾創」這一創新模式的出現。「飛地眾創」就像一個小公園,設施完善、服務周到,為城市和企業提供了自由戀愛的場所,在這裡,雙方有足夠的時間瞭解彼此、挖掘機會,是招商引資和企業投資的新探索。

小體量大能量。這一新生物種,融合了眾創空間與傳統飛地的雙重屬性:它與一異地城市/區域緊密結合,提供空間和配套,以「服務創業企業」為核心功能,以「項目產業化」為目標,以市場化經營、輕資產投入、專業化運作為特點,承擔了產業招商、人才引進、環境改良的作用。

那麼,飛地眾創是如何誕生的?它解決了創業者的哪些痛點?為傳統引資引智帶來哪些改變?飛地眾創自身的商業前景是否可期?園區界本期以常熟(北京)創新中心為樣本,聚焦「飛地眾創」的萌發。

要塞中關村

5月3日,北京王莊路1號,宇宙中心五道口,2000平體量的常熟(北京)創新中心正式開業,常熟市政府方面、市場運營方面代表悉數到場。

常熟飛地|跨越1200公里,北京有個“小常熟”!

以五道口甲級寫字樓的均價計算,這一空間的房租成本將達千萬級別。不過,這個空間抹平了1200公里的空間距離。

常熟,在中國百強縣市中位列前五名,是蘇南模式的重要起源地,歷史上實現了由農轉工、由內到外、由富到強的三次典型轉變。如今,已經形成了汽車零部件、紡織服裝、高端裝備製造3大主導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為5大新興產業的大格局。儘管產業基礎雄厚,但在新發展階段,也需要新的突破。

常熟飛地|跨越1200公里,北京有個“小常熟”!

對於常熟來說,藉助眾創載體在北京設立飛地,是一次謹慎也在題中之義的創新嘗試。

“實際上,這個飛地我們前後反覆調研、討論了兩年的時間。”常熟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張燕向園區界介紹,“常熟是江蘇省科技體制綜合改革的兩個試點之一,常熟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之後也需要新的增長點。”這些都是促成這一創新之舉的重要背景。

據介紹,常熟高新區的產業發展經歷了從1.0到3.0的版本迭代。

“第一階段,形成品牌和形象,這個階段,實際上我們對創新項目、雙創工作的理解還沒到位,當時我們的特點是建綜合模式的孵化器。”

“第二階段,我們藉助了一些市場化的專業機構合作,以常熟本地孵化器為主,迎來很多成效,但也出來了新的問題:人才能引得進,但是留得住和用得好的問題又凸現出來了。”

“第三個階段,我們更側重於把精力放在當地創新氛圍的改良上,大院大所的引進,全面打造創新生態體系。”常熟國家大學科技園科技招商部負責人王翼介紹,“飛地眾創就是這個生態體系上的重要創新點之一。”

和許多縣域一樣,為吸引優質的項目和企業,常熟也不得不遠赴大城市,使出「十八般武藝」招商引才。但是常熟也遇到了困難,比如,許多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和人才在創業前期無法離開大城市的資源,很難真正落地;費盡力氣挖到的高端企業和人才,很難用得好留得住。

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找到尊重客觀規律的新辦法。

“我們和清控科創在整個實踐過程中,確定了這樣一個願景,就是積極探索發達縣域的創新創業,找到招才引智的新機制、新路徑和新方法。”張燕說。

“從籌備到開業,累計引進項目12個,正在洽談項目20個,其中通過飛地落戶常熟的項目有6個,按照估值計算,籌備期就累計孵化和落地項目超40億。”常熟(北京)創新中心的運營負責人向園區界介紹。

經過6個月試運營,這個開局,可以說頗為順利。那麼,飛地眾創到底魅力何在,能吸引到優質的創業企業?

創業雙城記

在激烈的技術競爭中,創新團隊需要尋求「第二城」

“人工智能不是一個獨立的行業,人工智能要結合到實踐、結合到具體的產業中,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姚頌說,這是他所創立的「深鑑科技」簽約常熟(北京)創新中心的重要原因。

90後的姚頌是福布斯「30 under 30 Asia」的上榜者,他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系,於兩年前與來自清華、斯坦福的創業者們聯合創立了深鑑科技,專注於面向人工智能的芯片和處理器研究,現有團隊規模140人左右,產品已開始應用於安防、自動駕駛、雲計算等領域。

我們選擇中心,是看到常熟這個城市在汽車製造方面,有非常深厚的積累,我們希望能夠通過中心,和常熟的企業有更多的合作”,姚頌說。據瞭解,目前,常熟很多汽車代表性企業都是深鑑科技的客戶,姚頌期待與常熟建立更多的聯繫,與常熟企業有更多合作。

這代表了相當一批前沿企業的訴求:將研發與應用場景相結合,將產品推向精準市場。從創業者的角度看,相較於一般的眾創空間,飛地眾創恰好解決了這個資源匹配的問題。

——北京富集研發、智力資源;常熟富集應用場景、製造能力和廣闊市場;飛地眾創把兩個產業耦合度高的城市鏈接起來了。對於創業者而言,他們不需要離開北京,就可以得到兩個城市的機會。

在常熟(北京)創新中心,空間的「常熟元素」隨處可見,即便是生人,也能迅速瞭解這個城市的產業能級、產業鏈條、創業環境;而更深層次,這裡的工作人員,非常熟悉常熟本地,與常熟相關部門保持著密切的互動和互通。

這種雙城鏈接,有著結實的紐帶。

與此同時,飛地眾創委託專業機構,以專業化、市場化的方式運營,意味著創業者可以享受到成熟的創新創業服務:在2000平米的辦公區內,設有開放式工位、quick-office、會議室、展廳、休息洽談區、創咖、睡眠倉等設施;針對創業者的沙龍和資本對接時常舉辦。

在飛地眾創中,簡單、易用、無負擔的新型雙城通道形成了。

破局舊模式

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對人才和產業的爭奪愈演愈烈。

“保守估計,在北京,至少有1萬人從事招商引智引資工作”,一位業內人士介紹,這個數字也得到多位業內人士的認同。但現實中,工作的開展並不容易,這些困難包括,投資行為的低頻和非標,信息壁壘的客觀存在,產業落差的不可抹煞,招引籌碼的簡單粗暴,招商人才的匱乏等等。“以前都是生拉硬拽把企業引過去,實際上大家都知道,引過去也活不了。”該業內人士直言。

「生拉硬拽」型的產業和人才導入方式,亟需新的思路。在常熟(北京)創新中心運營負責人看來,應運而生的飛地眾創提供了新的方法,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傳統招商的痛點:

1)山不過來我就過去,低成本觸及密集資源。即便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信息不對稱仍然大量存在,在企業的投資和選址行為中,也存在這樣的盲點。飛地眾創扮演了窗口、管道的作用,能第一時間把常熟最新、最實用的信息傳達給企業。

2)先戀愛再結婚,雙向選擇降低盲投風險。對相當多有拓展需求的企業來說,進入一個新的城市,充滿不確定性。飛地眾創就像一個談戀愛的小公園,創業者完全可以先熟悉再決定,政府方也可以先甄別再引進;這種「柔性」能減少雙方的決策風險,避免可能的損失。

3)不但拓展增量,更能激活存量。相當時期,城市自有產業的能量被忽視掉了,“招來一個新企業、再培育長大可能需要5年、10年,但眼前就有一堆企業,需要技術創新點,1000億的產值,只要增加1%,就是10億的產值!小企業要成長到10億有多難?”上述人士算了一筆賬。那麼,把一線城市的智力成果帶到當地,恰恰起到激活存量的作用。

實際上,過去十多年,跨區域合作建立了大大小小數百個飛地,模式多樣,路徑迥異,但一個共同點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經驗和教訓證明,飛地要想取得成功,以下幾個條件幾乎是必須的:1.互利共贏的雙動力機制;2.妥善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3.符合優勢互補和產業轉移的規律。

截至目前,經過6個月的磨合,常熟(北京)創新中心基本形成了「政府+市場」、「研發+製造」、「引進+培育」的模式打磨。在「創新驅動」的探索上,作為縣域城市,常熟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硬幣的另一面,是眾創空間「向前一步」。

根據統計,全國登記在冊的眾創空間數量已經超過4000家。在這些空間中,以物業服務為核心,以出租空間為獲利手段的「租賃模式」最為常見,也聚集了這個領域最多的玩家。然而,能夠實現規模化盈利的並不多。

眾創空間必須能夠集成多元力量來提高專業化水平,其中掌握著政策、規則的政府是特別關鍵的一環,如果眾創空間能夠真正打通這最後一公里,就有望從中脫穎而出;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的職能分工越來越明確,採購創新創業專業服務的意願正在變高,這些都是眾創空間的新機會。

數以千計的眾創空間需要告別同質化,實現錯位競爭、差異化發展,飛地眾創也為眾創空間闢出了一個新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