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地產商沒錢,錢很多被轉移了,或通過其他環節“流失”了

地產商債務風險頻現,過去賺的錢都去哪裡了?

據媒體報道,申萬宏源固定收益研究主管孟祥娟統計得出,截至5月16日,大中小型房地產資金缺口分別為277億、131億及132億元,但由於大型房企融資途徑比較廣泛、融資能力強,通過海外發債和ABS等實現了淨融資773億元,而中小型房地產企業仍有202億元的融資缺口。此外從銷售回款來看,大房企銷售明顯好於小房企,規模居前的19家房企銷售增速4月累計同比為18%。

為什麼說地產商沒錢,錢很多被轉移了,或通過其他環節“流失”了

這也意味著,即便是大型地產商,如果不是因為近年來加大了海外融資力度,也可能會出現資金鍊緊繃、風險頻現的現象。於是,有人禁不住發問,那麼賺錢的房地產,以前賺的錢都去哪兒了呢?

說實話,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僅難以回答,而且可能存在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在這裡,我們不妨通過地產商的類型來進行一些分析,並透過類型看一看錢都去了哪裡。

為什麼說地產商沒錢,錢很多被轉移了,或通過其他環節“流失”了

第一類,國有地產商。這類地產商,乾的是公家的事,花的是公家的錢,賺的是公家的利潤。管理層主要靠的是年薪。也就是說賺多賺少,跟管理層的關係並不是很大,至多影響薪酬。而薪酬與賺取的利潤相比,更是九牛一毛。更何況,現在對薪酬也做出限制了,所以,關係就更小了。由於與自己個人的利益關係不大,所以,國有地產商容易出現不計代價,不講成本,盲目擴張、特別是負債擴張的現象。不然,前幾年各地出現的“地王”,大多被國有地產商所撥得。所以,很多國有地產商都是債務累累,負債率很高。自然,也就顯得有資產而沒錢了。

第二類,事業型地產商。這類地產商,在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以後,很多都將其當作事業來做。因此,無論是規模擴張還是債務控制,都做得比較好,債務率相對較低,資產質量較好,風險也相對較小。一旦市場發生了變化,企業出現資金緊張狀況,還能通過出售優質資產等方式,化解資金矛盾,避免出現風險。應當說,事業型地產商對房地產市場的貢獻還是比較大的,他們的風險,只建立在市場發生重大變化時,而一般不會因為企業的原因出現大的問題。

為什麼說地產商沒錢,錢很多被轉移了,或通過其他環節“流失”了

第三類只顧賺錢的地產商。這類地產商的眼裡,只有一個字——錢。因此,他們可以為了錢,不擇手段,不顧一切、不惜任何代價地利用負債來為自己賺錢,膽量很大,手段也很多,賺錢的路子也很廣。賺到錢後,花起來也很奢侈。更嚴重的,這類地產商轉移資金的能力很強,方法很多。他們把賺到的錢,通過各種渠道轉移出去,把債務則留給銀行,是屬於最可惡,最危險的一類。

第四類是空手套白狼的地產商。他們從涉足地產行業的第一天起,就沒有一分錢,就是先借親戚朋友的錢,然後將這些錢繳了買地的首筆款。緊接著就通拿到手的地到銀行貸款。如此一來,就挖到了進入房地產市場的“第一桶金”。此後,也就慢慢地越做越大。更有可惡的,壓根就不開發,而是通過各種手段將地拿到後,倒賣給其他開發商,牟取差價。可以這樣說,這類地產商,不管用什麼手段賺錢,都是典型的投機分子。而一旦賺到錢,也會很快轉移。繼而負債很高,風險很大。一旦企業不行,第一個跑路的,也是這類地產商。

所以,為什麼說地產商沒錢呢,錢很多被轉移了,或通過其他環節“流失”了。地產是造富平臺,很重要的就是投機分子、不法分子比較多,是前些年在這方面的監管過鬆,利益鏈也過長,利益集團過多,以至於發展到目前地產商普遍債務累累,風險頻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