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雍正當朝60年,乾隆短命,清朝會怎麼發展?

註冊完成佔用了

哎!四爺無疑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最能攢錢的皇帝;他的那個農家樂審美的寶貝兒子乾隆,無疑是清朝最能折騰的皇帝,最好大喜功的皇帝,最能花錢的皇帝。他爸揹著千古罵名攢的家底,被他都揮霍光了。乾隆時期,雖然是一派繁榮景象,但盛世下的危機已經非常深了。只要有一點縫隙,危機就爆發了。江河日下,沒人再可以力挽狂瀾了。

但,如果如題所述,雍正當朝60年,乾隆短命,清朝會怎樣?我想,它最終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只是這樣的話,可能會續命長一點。

我從來都認為元朝和清朝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從來不會歧視他們的政權。但同時,也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為是少數民族政權,統治集團內部是非常不自信的。他們沒法做到真正的開放包容。而這兩個政權有表現的非常兩極。比如,元朝,他們儘量不接受中原文化,儘量保持自己的文化,他們就是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退出中原;清朝,他們願意接受中原文化,並向中原文化學習。他們最終被融合了。但清朝的統治者,他們時刻都記得自己的少數民族身份,他們從骨子裡害怕別人說他們是少數民族。所以,才有那麼嚴重的文字獄。那是中國曆代少有的。

統治集團的這種封閉是一以貫之的,不是一兩個皇帝的問題。所以,不論誰走到最後都是閉關鎖國。在西方資本主義興起,工業開始發展的時候,無論哪個皇帝執政都得捱打。

清朝還有一個非常不好的就是集權達到了頂峰。天下事不論大小都是皇帝一個人做主。大臣都是奴才,都是皇帝命令的執行者。原來知識分子的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都被清朝統治者奴化為奴才的奴性。知識分子不在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老百姓更不認為。國家就是皇帝的國家,跟百姓無關。這也是清朝的國策,也不是一兩個皇帝能或者想過改變的。即使在乾隆盛世,英國特使馬戈爾尼看到的也是人民的貧苦和麻木。

綜上所述,晚清的困頓是避免不了的。必須是鳳凰涅槃。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文/炒米視角


所以在乾隆前期徹底掃平準噶爾汗國之前,其實仍然可圈可點,畢竟內有錚臣,外有外患。所以乾隆即便在政策上做了一些調整,但總體仍然是為了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整體國家的運行機制並沒有癱瘓。

然而乾隆20年大患平定之後,乾隆開始懈怠,整個帝國開始往一種夢幻的方向走。從順治開始漢人仕族的地位開始積極往上走,甚至到了雍正時期,啟用了大量漢人為自己自己新政開拓局面。然而到了乾隆中後期,這個自認為非中國之主的夷狄之主,開始改變前期打壓雍正遺臣的策略,重點打壓漢人仕族勢力,籠絡滿洲宗親勢力。漢人仕族再次作為一股勢力登上歷史舞臺,一直要等到曾國藩出場。

到了乾隆38年,更是整個國家都圍繞乾隆一個人轉,和珅的出場,為了滿足乾隆的私慾,最後將偌大天朝掏成了一個空殼,賣官鬻爵,大清上下,貪汙成風,將9整個國家搞到了極度荒唐的地步。

但是有一點其實是無法改變的,那就是中央集權到達巔峰,雍正是始作俑者。乾隆只是在這基礎上,又加強了思想的控制。


但是前現代化國家往現代國家轉變,其實有一個很大的悖論。那就是強大的中央集權有利於整個社會有序地改革,俄國的彼得一世改革以及後來的日本明治維新,其實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加強君權。但結果都客觀地對兩個國家往現代化強國邁進作出來貢獻。


因而總的來說,在雍正十三年到乾隆二十年之間,對於大清,歷史是給過一次機會的。只可惜,在文化和思想上的馴化,那毀滅的是人才和希望。

所以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當馬爾嘎尼以祝壽的名義來到天朝,滿眼皆是餓殍、麻木、愚昧。而終於坐失了大好的機會。所以再給雍正20年,歷史將打開另外一個窗口。


炒米視角

雍正是明君,只要他覺得對的地方他就會改正,而不在乎別人的議論!以雍正的眼光,在他見到西洋堅船利炮的時候,絕對不會掩耳盜鈴的繼續閉關鎖國下去!我們從雍正的為政歷史上看,他就是一個造反派的人物,什麼儒家經典,什麼士學子弟全部被他否決掉!比如,在他的幾個輔宰大臣裡,基本上都是不入流的出身,就沒一個正經人物!而像那種鴻流大儒殺頭的殺頭,流放的流放,罷官回家者比比皆是!

儒家在歷史上成就了一段輝煌,但也扮演了一個相當反面的角色!那就是排他!由於獨尊儒術給了儒家很高的一個學術地位,但是他們偏偏又沒有多少真才實學,所以很擔心被取而代之,因此見到外來事物的時候一律採取排外策略,阻止接觸新事物,所以,他們事事必引經典,萬物皆問孔孟!孔孟沒說能做的事他們堅決不敢做!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選擇閉關鎖國的主因!

但是雍正就不一樣了,憑什麼古人說的就是對的!為啥士紳就不能當差不用納糧!一律廢除!在雍正眼裡,只要不合理的地方一律糾正,他就是改革派的,這是他被稱為明君的主因!所以,以雍正的眼光,看到西方先進科技的時候肯定也會繼續廢除閉關國策!


優己

我只說一點,“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個政策如能繼續推行,那麼無疑可以給大清續一大波命!

官紳不用納糧以及隨之而來的土地兼併從來都是封建王朝滅亡的最大推手,沒有之一。

隨著王朝的不斷延續,土地不斷地從平民手中流向以官紳為代表的特權階級,這樣一來就會產生兩個不利的後果。其一、人民生活日漸困苦,由於人民失去了土地,只能成為地主的佃農或者是長工,而這無疑會加深老百姓的苦難,隨著苦難的加深,老百姓總有一天會在沉默中爆發來推翻王朝的統治。其二、由於官紳不需要納糧,而土地又不斷流向官紳那裡,勢必會導致國家財政收入大幅度減少,而這對於封建王朝維護其統治能力的打擊也是致命的。

綜上所述,如果雍正的統治可以延續更長的時間,雖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國力衰減,人民困苦的問題,但還是可以將最終的矛盾爆發推遲較長一段時間!


英勇的少年大俠

如果雍正當朝60年,乾隆短命, 那麼,清朝向前發展的大趨勢是一樣的,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為什麼這麼說呢?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五年,全球氣候有一個變冷變乾的過程,這在歷史地理學上叫做“明清小冰期”,“小冰期”導致農業減產,西歐各國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所以當時的歐洲人熱衷於海外殖民。

明末清初的氣候,可以用寒冷乾燥來形容,華北各省連年旱災,發生了農民起義,我國東北地區的氣候轉冷以後,女真族有不斷向南遷徙的趨勢,這樣一來,明朝就面臨著農民起義軍與後金(清)政權的雙重壓力。

“明清小冰期”對明朝與清朝的影響是一樣的,那為什麼清朝能夠出現“康乾盛世”,而明朝卻滅亡了呢?這就不得不從美洲高產作物說起。

新航路開闢以後,美洲高產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土豆)等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約在明朝中後期之時,玉米、番薯開始傳入到中國,但是,在明朝的時候,玉米、甘薯並未推廣開來,所以,沒有幫助明朝的農民渡過“小冰期”,到了康熙年間,這些高產作物才得到推廣,美洲高產作物的推廣,增加了糧食產量,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這是清朝出現“康乾盛世”的農業基礎。

(康熙皇帝畫像)

康熙、雍正年間,民間有一些小的叛亂,同時還出現了一場被稱為“三藩之亂”的大亂,但是,老百姓沒有積極的響應,因為中國古代的農民最關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吃飽飯的問題,而較少關注統治集團內部的事情,當清朝走向穩定,社會經濟繁榮以後,“反清復明”在普通老百姓當中很難有號召力了,而當農民吃不飽飯的時候,也許用一口大鍋煮點飯,就能讓很多饑民歸附,例如東漢光武帝就用這種辦法,招降了赤眉軍的很多部眾。

有人說沒有雍正年間的改革措施,也許清朝的統治時間會和元朝差不多,在康熙之後,清朝統治者就有可能退居關外了,這種說法其實言過其實了,康熙、雍正年間清朝的農業本來就因美洲高產作物的推廣,而逐漸走向穩定,不可能再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了。

清朝雖然出現了盛世,但是,這一盛世是靠美洲高產作物支持的,玉米、甘薯既高產,又耐貧瘠,大量的山地、丘陵被開墾成耕地、種上了玉米和甘薯之後,進一步推動人口增長的同時,也推動了大量的人口向山地、丘陵地帶遷徙,然而,山地、丘陵作為農業生產基地,其產量是十分不穩定的,因為這些地方的土地與平原地帶相比,本來就貧瘠,而且容易水土流失,這就使得“康乾盛世”面臨著人口的增長大大超過耕地的增長速度的壓力,正如康熙皇帝自己說的那樣,

“今人民蕃庶,山巔盡行耕種,朕常以為憂也。”

(雍正皇帝畫像)

人口過快增長的同時,清朝還面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出現通貨膨脹是因為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衝擊了清朝以白銀為主的貨幣體系,清朝的財政收入在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基本是在一定的水平之上略有起伏,而嘉慶年間的一兩白銀的購買量與康熙年間相比已經大大降低了,所以,清朝自嘉慶年間開始,面臨著國庫收入不足的問題。

(乾隆皇帝畫像)

但是,人多地少的矛盾、通貨膨脹的問題在雍正、乾隆年間,並未真正顯露出來,美洲高產作物還在繼續發揮有益的作用,但是到了嘉慶、道光年間就顯露出來了,嘉慶皇帝剛剛登基不久,乾隆還在當太上皇的時候,清朝就爆發了“川楚白蓮教起義”,聲勢浩大,蔓延湖北、河南、四川和陝西四省之地,道光年間,則又爆發了規模更大的太平國起義,清朝差一點兒被太平天國取而代之。

綜上所述,從歷史的大趨勢看,雍正當皇帝的時間長一點,因為他的勵精圖治,勤於政事,乾隆年間的腐敗、奢靡之風,可能不會出現,但他無法改變“康乾盛世”面臨的人口過快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雙重壓力,換句話說,康乾盛世、嘉道中衰的大趨勢靠一兩個皇帝是無法改變的。


騰飛說史

1、腦洞大開的假設!

這個假設腦洞大開啊,雍正45歲即位,若當60年皇帝的話,那豈不是要活到105歲?若果真如此,中國第一高壽皇帝的名號,就非雍正大叔莫屬了!




還有,雍正45歲登基時,其子弘曆(後來的乾隆)12歲,父子相差33歲。如果雍正坐60年皇帝,105歲死,傳位兒子弘曆時,弘曆也是72歲高齡了,還能做幾年皇帝?乾隆王朝不用假設,都是命短的!

所以,以上假設太瘋狂,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2、腦洞大開再升級!

不過既然是腦洞大開,那乾脆咱們把腦洞再開大點,讓這個假設頂天!假設雍正20歲繼位,年輕倍棒,意氣風發,一切都是最好狀態!在這個條件下,那咱們看會不會發生奇蹟!



雍正20歲繼位,那麼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就不存在了。因為雍正20歲,那他的兄弟們,老八、老九、老十、老十三、老十四都是幾歲十幾歲的孩子,也不存在什麼八爺黨了,一群低齡boy哪還能組團跟雍正幹?所以,雍正坐上皇位後,簡直一馬平川,再也沒人添堵,每天感覺自己棒棒噠!

那麼,接下來年輕自信、精力旺盛的雍正,就開始要放大招了!老爹康熙留下了一個爛攤子,雍正帥哥將要大刀闊斧的改革了!對,雍正帥哥說:我年輕我自信,我怕誰?我要在位60年呢,有的是時間!誰怕誰?


3、假設下:戰力爆表的雍正

吏治混亂?官場腐敗?治!雍正雷霆手段,鐵腕反腐!重錘之下,火星四濺,只需勵精圖治數年,貪腐之氣必自會滌盪一清,再造朗朗乾坤!以雍正帥哥的執政能力,這個可以辦到!

國庫空虛?欠款難回?追!追回國庫欠款,借的都給雍大爺還回來!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嘛。借了不還,胡蘿蔔大棒自己選!

土地歸流,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雍正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將會加速完成。沒了八爺黨們的強大阻力,沒了人到中年力感覺身體被掏空的尷尬,沒了八王議政的危局,一切就好辦多了!



據史載,雍正帥哥是個十足的勤奮皇帝,非常節儉,每天批閱奏章至凌晨一兩點,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除了生日極少不上班,一生批閱奏摺的字數就達幾十萬,可以說勤奮到變態的地處。有清一朝無出其右,在位13年就奮鬥了13年。強悍的人生,無需解釋。

所以,雍正帝死後,到乾隆帝接位時,官場風氣大有改觀,大清朝的國庫也從康熙帝時的國庫存銀不足800萬兩,到最後高達6000萬兩,整整翻了7倍多啊!這麼牛逼的成績,僅僅是雍正在位13年時間幹出來的!

那麼,如題假設,要是在位60年呢?很顯然,雍正皇帝人生的這份答卷,將會漂亮到爆表!說不定會在經濟治國上超過其父康熙,“康乾盛世”直接會變成“康雍大治”,可能頗有大唐“貞觀大治”的感覺!


4、皇帝再高,也怕菜刀!

但是,要轉折了哈。雍正所處的時代,是整個中國封建時代長河的晚期了,清朝到達頂峰後物極必反,也將走下坡路,無論雍正再英明神武、再能幹,也只能延緩王朝下滑的步伐,而最終不能改變時代的滾滾大勢。一強帝頂天,亦螳臂當車!



如果雍正在位60年,那麼晚年的雍正將與美國的華盛頓同處一個時代。當時的美國已實現獨立蛻變,緊緊跟上了時代潮流,並逐漸嶄露頭角、成為“引領者”,而已創造了輝煌業績的晚年雍正,會不會因為自己的這些輝煌而更不屑於西方的“淫巧奇術”了呢?會不會更加沉醉在“天朝上國,唯我獨尊”的暫時性夢境裡呢?

自信了,是好事;但太自信了,就成了壞事。

一個落魄被捱打的人,反而更容易醒悟。一個輝煌到爆表的人,又怎麼會從眼前的輝煌中走出來,並低頭謙卑的向他看不起的人學習?難!難!難!

早疼,早醒,莫貪多。

我反而覺得,清朝如果能多出幾個昏君、幾個滾蛋皇帝,反而是好事。加速閉關鎖國的清朝滅亡,我們就可以提早與世界接軌,提早進入近現代化。如此,也不至於和西方拉開那麼大的差距,而被列強踐踏、飽受百年屈辱!



峰子奇觀

雍正皇帝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為勤政的皇帝,他的死也是眾說紛紜,其中之一便是因為勞累過度積勞成疾而活活累死的。

而乾隆皇帝卻是個長命的皇帝,他一輩子游山玩水,享受著他爺爺和他父親給他奠定的基業,清朝在他手裡越來越封閉,發展也也來越落後。


如果雍正皇帝真的當朝60年,社會的積弊肯定會越來越好,但是總得來說社會管理也會越來越嚴。但是因為本身的封建制度,發展也會逐漸落後的。


歷史小土豆



如果雍正當朝60年,乾隆短命,那麼清朝發展會有大的不一樣嗎?

不會,60年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小片段,根本起不到什麼大的決定性作用。就算雍正當朝500年,又能如何,可能他能親眼看清朝的滅亡。

如果說雍正是一個勤政的好皇帝,那麼說他之後的皇帝個人素質都很差嗎?不是,他之後的這些皇帝個人素質並不差。

乾隆雖然有點坑爹,但執政能力和手腕都是很強的,除非喜歡花錢胡鬧外,還真算不上太垃圾。

嘉慶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但又能怎樣?一個人的作用和一個國家所有人的作用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最後也只能無奈死去。

道光從小就是一個各項指標優於常人的皇帝,但就在這時英法西方列強用槍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道光根本理解不了西方國家的制度和科學技術,包括經濟文化,作任用的大臣也不是無能之輩。然而個人的能力再強,在實力面前都是不值一提。

咸豐也不是水平很差的皇帝,光緒也是想奮發有力,重振國威,最終都只能“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早先,我經常講一句話:清朝最大的問題是滿漢矛盾。漢人的數量是滿人的幾百倍,其人才的數量更是數不勝數。

因此,清朝的歷代皇帝都對漢人重點防範,在清政府的各個部門中,正職一般都是滿人,副職才是漢人。

直到嘉慶年間,白蓮教起來爆發後,八旗和綠營兵們不爭氣,才讓漢族地方團練開始發力,漢人地位稍稍有所提高。

太平天國起義,滿清官員更加腐敗無能,漢人官員正式崛起,從這時起,清朝的滅亡就註定了。

覺醒的漢人必然要求提高自己的地位,尤其是在國外讀書的學生,他們看到了西方先進的社會制度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必然不會放棄革命。

就是把雍正放在太平天國起義時,也不能改寫這一歷史潮流。



不光是清朝,其它朝代也是一樣的。

皇權專制社會的核心問題都是一樣,有自身邏輯上的問題,很難得到合理解決。

皇權專制社會的權力高度集中在皇帝一個人的手上,但皇帝的素質是沒有辦法保證的。只要皇帝的水平差一點,就有可能出現大權旁落,進而社會動盪。



皇權專制社會的權力是用武力搶來的,這樣後來必然會出現武力更強的對手來搶。於是皇帝就編造出一個理論說:君權神授,如果有人敢來搶,老天會懲罰他的,人神共誅。然而這個謊話聰明人是不信的,總有些人願意挑戰一下皇權,並且肯定會有一個人成功,雖然整體成功率不高。

這個問題對於皇權專制社會來說,自身根本沒有辦法解決,歷此任何一個皇帝專制國家在中國統治都超不過30年。


新知傳習閣

說實話,雍正皇帝最多算個守成之君,而大多人說他怎麼怎麼聖明,開創了乾隆盛世,這完全是受了前些年電視劇,雍正王朝的影響,下面我們就看看他做過的一些事。

首先是很多人說他整頓吏治,肅清腐敗,的確他是做了,但是做到了嗎?沒有,清朝的官員和明朝一樣,是低薪的,所以很難養活全家,所以大多數官員是貪汙的,所謂雍正時期國庫充盈,只不過大都是查抄貪汙官員所得,而且到了乾隆時期,官員貪腐更甚,還出了個和珅,所以雍正根本沒做到有效的懲治貪腐,只是做到了遏制,僅此而已。

再說他用年羹堯平叛,歷史上哪個有為的皇帝做不到這點?回答是都能,這也是不是他的首創。

設立軍機處,清朝皇帝朝政大都親力親為,導致很多大事,官員拿不了主義,做不了主,所以很多小事都要皇帝來做主,所以皇帝很累,沒辦法雍正設立了軍機處,來輔佐皇帝處理朝政,這點和明朝的內閣很相似,但是比起明朝內閣的權利,軍機處就差遠了。軍機處的只能在現代來講,只能算秘書機構。有人說雍正勤政,的確,他可能是秦始皇以後批閱奏摺最多的皇帝,一個事無鉅細都要做主的皇帝,只能這麼累。他不批覆,下面人沒法幹了,所以這是制度的一個缺點。

剩下的什麼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等更是一個守成之君該做的,不做真的連守成之君都算不上。這裡著重說下改土歸流,清朝的蒙古西藏新疆,還有西南的土司,都是明面上聽清朝的,奉你為主,而實際上各過各的,內部是自治的,和今天的自治區有些類似,但是可比現在的自治區權利大了去了,他們可以擁有軍隊,內部犯罪人員,可以有處死的權利,朝廷管不了,所以雍正做了改土歸流,把他們土司管理的地方改成府廳州縣,由中央直接管轄,但是沒有完全做到,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才真正的廢除了土司制度,而這點更不是他的首創,和唐朝的都護府有些類似。

所以說雍正做的,只能算是個守成之君應該做的,真的沒什麼稀奇的,現代很多人說沒有他就沒有乾隆的盛世,可事實呢?乾隆時期是盛世嗎?其實根本不是,如果不是外來的玉米番薯農作物的普及,說真的溫飽都是個問題,而且這溫飽,只能還算是勉強溫飽。而康熙時期,更不是盛世,戰亂連連,百姓流離失所,何謂盛世?大的來講國家是統一了,因為平了三藩,統一了臺灣。但是百姓富裕嗎?

還有目前很多人說清朝控制的疆域很大,說什麼民國,現代的中國疆域都是繼承清朝的,大錯特錯,前面說了,清朝對蒙古,西藏,新疆,還有四川青海一帶,根本就管控不到,只能算名義上主人,這點其實各個朝代都這樣,唯有漢朝,唐朝對西北的管控真是很到位,駐兵,移民建城。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貿易,而宋朝以後海運興起,西北重要的位置就沒有了。

為什麼我們歷代皇朝對周圍的土地不屑一顧呢?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是農耕民族,對不適合種植的土地,根本就沒有想法,現代研究證明,長城的分界線的南方,正好是中國古代最適合種植的地區,而且在古代,中國各個皇朝,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百姓富裕程度,都高出周圍太多,所以只要周圍的國家奉我為主,不老挑事,中原的王朝就不會征伐你,這才是我們古代皇朝對周圍土地不太重視真正的原因,而古代皇帝是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概念嚴重,所以對土地的認知是天下都是皇帝的,這也造就了邊境概念的模糊。

而遍觀古代所有的盛世,再看現代,我不得不說我們現在的確是生活在一個盛世之中,因為這三十年沒有戰爭,科技發展,經濟繁榮,全民溫飽早已達到,就全民溫飽這一項,歷史上所有的盛世幾乎都沒達到——李敖。


半度算不算涼


我們再看英明神武的乾隆皇帝,在繼位前期也是意氣風發、躊躇滿志。在經濟發展上,重視農耕、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他重視社會的穩定,國庫日漸充實。在民生方面,他關心受災百姓,在位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在武功方面也非常繁盛,平定邊疆地區叛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拓廣領土,完善對西藏的統治,統一新疆,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達到了最大化。在文化方面,他推崇漢學,喜歡詩詞歌賦、書法、繪畫,還下旨編修《四庫全書》,使漢學得到很大發展。在政治上,實行寬嚴相濟的為治之道,糾正雍正朝的一些弊端,國家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





只是到了晚年,乾隆皇帝才出現才出現了生活奢靡、吏治敗壞的事,但現在假設乾隆皇帝沒有那麼長壽了,他晚年的這些事情也就不存在了,既沒有所謂“十全老人”,也沒有了大貪官和珅。和珅開始走向仕途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這時候乾隆帝六十二歲,沒有了乾隆,哪個皇帝會讓和珅身居文華殿大學士、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的顯赫位置,更不會讓他一個人總領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還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這些核心要職,要知道,有了這些職位,和珅就能當了清王朝的半個家。就不會有後來的議罪銀製度,清朝的吏治也不會那麼腐敗,社會矛盾也不會被激化。如果乾隆後世再出現明智之君,早些認識到封建統治的弊端,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前就進行變法,中國就會在近代成為世界性強國,也就沒有了後來的鴉片戰爭,圓明園不會被英法聯軍燒燬,八國聯軍也進不了中國,甲午中日戰爭的結局就會改寫,也就沒有了中國近一百年的屈辱史,中國人民也不用遭受長期的壓迫和奴役。




當然,按照歷史唯物主義,歷史終究是歷史,不可能改變。以上這些只能是遐想而已,聊以自慰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