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而不膩——東坡肉

東坡肉,又名紅燒肉、滾肉、東坡燜肉,是眉山和江南地區特色傳統名菜。在1956年評出的36到杭州名菜中,東坡肉也在列。東坡肉在浙菜、川菜、鄂菜等菜系中都有,並且各地做法也有不同,有的先煮後燒的,有先的煮後蒸的,有直接燜煮收汁的,但是味道都是同樣的鮮美,肥而不膩。

肥而不膩——東坡肉

起源

東坡肉的起源於我國北宋著名的詞人蘇軾有著非常大的聯繫,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的時候,曾經領導當地人民進行抗洪活動,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百姓們為了感謝蘇軾的領導有方,紛紛殺豬宰羊,送至蘇軾府中。蘇軾推脫不掉,於是便指導家人制成了紅燒肉,回贈予抗洪的百姓。百姓吃過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便在徐州一帶流傳,併成徐州傳統名菜。

肥而不膩——東坡肉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蘇軾在黃州期間,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但是當時他所烹製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

到了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蘇軾再次來到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氾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杭州的老百姓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了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至此東坡肉開始聞名全國。

肥而不膩——東坡肉

營養價值

豬肉富含銅,對於血液、中樞神經和免疫系統,腎等內臟的發育和功能有重要影響。富含脂肪,維持體溫和保護內臟,提供必需脂肪酸,促進這些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增加飽腹感。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有效改善缺鐵性貧血 。

肥而不膩——東坡肉

注意事項

1、選購時,粘連在一起的豬肉不要買。包裝袋中冰晶多的不要買。置於冰櫃外層的不要買 。

2、豬肉不宜與烏梅、甘草、鯽魚、蝦、鴿肉、田螺、杏仁、驢肉、羊肝、香菜、甲魚、菱角、蕎麥、鵪鶉肉、牛肉同食。

3、食用豬肉後不宜大量飲茶

肥而不膩——東坡肉

姜酒東坡肉做法

食材:帶皮五花肉1塊(約500克),紹興黃酒400毫升,老抽2湯匙,生薑1塊,大蔥1段,香蔥2根,冰糖50克。

步驟:

1.鍋內放水燒至滾燙,將豬肉放入煮10分鐘,煮出肉中的血沫後撈出放涼,不燙手後將其切成5釐米見方的塊狀。

2.將生薑去皮洗淨後切片、大蔥斜切成片、香蔥切成段後打結。

3.在沙鍋內放入一個小竹架、然後在上面鋪上薑片和蔥片,再把切好的肉塊皮朝下放在蔥薑片上。

4.把冰糖、200毫升黃酒、1湯匙老抽倒入鍋內,最好撒入少許蔥結;蓋上鍋蓋,用桃花紙或錫紙封住沙鍋的鍋蓋邊緣,大火煮3分鐘燒開後轉最小火燜約50分鐘。

5.之後,關火打開鍋蓋,把肉翻個面(即肉皮朝上),再倒入剩下的200毫升黃酒和老抽,蓋上蓋、密封邊緣,最小火燜半個小時。

6.把燜好的肉裝入茶碗(別的可蓋蓋子的陶器亦可),把沙鍋內剩餘的湯汁一併倒入盛肉的茶碗內,蓋上蓋子隔水用大火再蒸30分鐘即可,盛盤前可撒上少許蔥結做裝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