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活躍在哪兒?

行列式-大師

“九·一八”事變後,退入關內的東北軍主要分為陸軍、海軍兩個部分,其活躍地點,以及最終的命運大致介紹如下:

東北陸軍

退入關內的東北陸軍,最初佈署於華北,參加了長城抗戰。1933年被國民政府改編,全軍26萬人整編為5個軍,從原先的“東北邊防軍”番號,改稱“國民革命軍陸軍步兵”,具體的番號情況如下:

第51軍(軍長於學忠)。

轄:第111師、第113師、第114師、第118師。

第53軍(軍長萬福麟)。

轄:第108師、第116師、第119師、第129師、第130師、騎兵第2師。

第57軍(軍長何柱國)。

轄:第109師、第112師、第115師、第120師、騎兵第3師。

第67軍(軍長王以哲)

轄:第107師、第110師、第117師。

第63軍(軍長馮佔海)

轄:第91師。

各直屬獨立部隊:

獨立第105師(師長劉多荃)、獨立第106師(師長沈克)、騎兵第1師、騎兵第4師、騎兵第5師、騎兵第6師、炮兵第6旅、炮兵第7旅、炮兵第8旅、工兵團、輜重大隊、鐵甲車大隊、通信大隊。(後各獨立騎兵師統編為騎兵軍)

1934年後,東北陸軍一部(第67軍等)開始參加在鄂豫皖圍剿紅軍的作戰,一路追擊至西北,其他57軍、51軍、騎兵軍等部也都在1935年陸續抵達西北,隨後發生了著名的西安事變。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前夕,東北陸軍被再度整編,統編為51軍、57軍、53軍、49軍、67軍、騎兵第2軍等部,兵力大幅縮減。此後,49軍、67軍參加了津浦路、平漢路沿線抗戰,67、49、57軍被調赴參加淞滬抗戰(67軍因損失過巨,編制被撤銷),51軍、53軍、57軍還曾參加武漢會戰(51軍和57軍一部參加過臺兒莊會戰)。

抗戰勝利後,原東北陸軍又捲入國共內戰。內戰開始時東北軍的序列包括:第53軍、第12軍、第71軍、第92軍、第96軍、東北挺進軍、第49師、第51軍、整編第25師。其中51軍、53軍等部參加了進攻山東解放區、接收東北等作戰,51軍等部參加了進攻蘇中解放區的作戰。

最終51軍一部在上海投降解放軍,53軍在瀋陽投誠,12軍一部在陳官莊等地投誠、92軍在北平接受改編。


東北海軍

東北海軍原轄有東北海防艦隊、東北江防艦隊、東北海軍陸戰隊等單位。“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江防艦隊淪陷,東北海防艦隊撤退至山東半島,以青島、威海、煙臺、長島為基地,1933年被改編為海軍第三艦隊。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戰爭。國民政府以身處華北前線的第三艦隊和原東北海軍各機構為基礎,成立海軍前敵總指揮部。1937年12月18日,第三艦隊在青島實施焦土抗戰,將大量艦船自沉於青島港,原艦艇部隊人員及陸戰隊、教導隊等改編為炮隊等單位,在1938年撤至徐州預備加入第五戰區作戰,後被命撤往湖北第九戰區,第三艦隊被改編為長江要塞江防守備司令部,負責長江中游的炮臺防禦(沈鴻烈受命擔任山東省主席,率海軍陸戰隊一部重新返回山東開展游擊戰)。

馬當要塞保衛戰後,因部隊損失嚴重,江防守備司令部被撤銷,部隊被整編為江防獨立總隊,其後一部在1944年被考選編入赴美接艦參戰士兵總隊,參加了接收“太平”、“太康”等美援軍艦的活動,剩餘部分則在1945年被編入赴英接艦學兵大隊,參加了接收英援“重慶”、“靈甫”的活動,作為抗戰前中國四支獨立性海軍之一的東北海軍(其他三支為閩系中央海軍、粵系廣東海軍、軍政部電雷學校)的歷史就此結束。

在第三艦隊部隊撤向長江中游之前,前身為東北海軍葫蘆島航警學校的青島海軍軍官學校則在1937年撤至湖北漢口,旋又輾轉遷至四川萬縣,並將廣東海軍黃埔海軍學校以及電雷學校併入,至1941年在校學生畢業完成後停辦。


海研會

先說前傳,東北軍在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前分佈在兩個區域,精銳主力被張學良帶進山海關,部署在平津華北一線,大約17萬人。因為一年前的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通電支持蔣介石,率兵入關“武裝調停”蔣馮閻的中原大戰。



馮閻崩盤下野,蔣介石取得最重要的一場勝利,對張學良自然恩寵有加,升少帥為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和北平政治分會老大,把整個華北的地盤交給了張學良,所以之後少帥就常駐北平,對東北的事情掌握不夠。

留在東北三省的東北軍大約11萬人,以及一些地方部隊,九一八事變發生在瀋陽,日軍主要進攻的是遼寧和吉林兩省,兩省東北軍接到不抵抗命令後大部南撤到錦州附近,一部做了漢奸,比如吉省東北軍參謀長熙洽和洮南鎮守使張海鵬等。



黑龍江省東北軍在馬占山領導下進行了抵抗,著名的“江橋抗戰”就是他指揮的,終因孤軍作戰而失敗。再之後是蘇炳文的海拉爾抗戰,失敗後餘部經滿洲里退入蘇聯被繳械,黑省成建制的東北軍就算沒了。

1932年初,日軍攻取齊齊哈爾後掉頭撲向錦州,張學良再次不戰而撤,將東北軍全數撤進關內,這時的東北軍分為兩坨,平津一撥,熱河一撥。1933年,日軍掃蕩熱河並推進到長城沿線,熱河東北軍頭目湯玉麟望風而逃,這樣東北軍全部集中到山海關至古北口的長城以南和平津地區,去掉逃跑途中損失的和被日軍消滅的,雜七雜八大約還有22萬人。



東北和熱河丟失,全國一片罵聲,為平息輿論,蔣介石叫張學良請辭本兼各職,去國外避避風頭,1934年回國後,老蔣給他個鄂豫皖剿總副總司令的職位,駐武漢,東北軍絕大部分開到鄂豫皖打紅軍,打得也不怎麼樣。

紅四方面軍長征離開根據地後,老蔣再次折騰東北軍,任命張學良為西北剿總副總司令(總司令都是蔣兼),駐西安。東北軍又從華中調往西北,進攻陝北紅軍,損兵折將。

損失的部隊軍政部也不給補充,張學良終於急眼了,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


度度狼gg

大體活躍在3個方向,投共、投蔣、投日。

九一八日本關東軍以極少的兵力佔領東北,張少帥率領幾十萬大軍不抵抗,至今為人詬病。

投共

(1)九一八後中共領導的東北抗聯,有中共、東北軍、民眾、甚至土匪鬍子組成東北抗日聯軍,堅持對日作戰,牽制了大量的關東軍和偽滿軍。


圖:抗聯將士

(2)東北軍也有大批官軍加入,比如李延祿16歲加入東北軍,九一八後加入抗聯;陳榮久九一八後加入抗日聯軍,後擔任第七軍軍長,1937年與日偽作戰中犧牲。

(4)在關內的敵後抗日戰場也有東北軍的身影,他們積極響應中共的號召,加入抗日的鬥爭中,比如呂正操將軍。

投日

投日的分為兩部分,一是在關外的,一是在關內的。

關外的

(1)九一八後日本在東北扶植溥儀成立了“偽滿洲國”,為了便於統治日本策劃成立了“偽滿洲國軍”,主要有投日的東北軍組成,規模大概有20萬左右,作為關東軍的僕從軍協助日本清剿抗日聯軍和抗日民眾,可謂罪行累累。


圖:偽滿洲國軍

(2)東北軍將領中最無恥的就是張景惠,九一八後他返回東北去當漢奸,擔任偽滿洲國軍要職,實在無恥。

圖:張景惠

(3)抗戰勝利後這部分軍隊大多被解散,老蔣看不上這些雜牌軍,只有少部分被整編,充當了炮灰。


圖:偽滿洲國日本鬼子宣傳畫

關內的

(1)張學良出兵調停“中原大戰”時,帶到關內十幾萬精銳東北軍。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扣押在南京,當時在西北地區的東北軍分成兩部分:以少壯派為主的主戰派,主張武力解決事變;以元老派為主的主和派,主張和平解決。

(2)少壯派槍殺了元老派王以哲將軍,激起東北軍內部強烈反響,要求懲辦肇事分子,後經中共調停平息。

圖:汪偽軍

(4)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要求東北軍繼續抗日,西北地區的東北軍投蔣,表示服從中央的調遣,後被蔣分割調往蘇、豫、皖、魯等地,由於蔣排擠壓制這批軍隊,為了所謂的生存,先後又有大批東北軍投靠汪偽,當了漢奸。

投蔣

(1)服從中央後的關內東北軍,被蔣介石調遣到前線,參加過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臺兒莊會戰、遠征軍的戰鬥等,為正面戰場做出了極大的犧牲和貢獻,不失為民族英雄。

(2)于學忠原東北軍高級將領,在魯西南擔任國軍集團軍司令,大小戰鬥無數次,拖住日軍數萬人,殲敵萬人以上,曾被炸傷過,不失為抗日愛國將領。

圖:于學忠將軍

(3)當然還有其他的東北軍參加了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大多被蔣介石消耗在抗日的前線。

(4)參加中國遠征軍的東北軍,當時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


由於張學良的愚,被扣押在南京,導致東北軍四分五裂,群龍無首,如果張不親自送蔣回南京,繼續領導東北軍抗日,完全可以作為一支抗日的中流砥柱,哪怕戰死沙場,也能給東北同胞有個交代,不至於如今仍為人不齒。

恨未生當時

報國心不溼

戎馬披甲冑

提刀蕩倭寇

上馬思國難

兒爺頂青天

2018.3.9於南京,小小羅羅蛛手札。


小小羅羅蛛

張學良的30萬軍隊大多數都被整編到國民革命軍中央軍的序列下在淞滬會戰、保衛長沙、保衛南京、崑崙關會戰、遠征緬甸騰衝等等戰役都到看到張學良原先部隊的東北將士。我作為一個新南京人,感謝當年淞滬會戰保衛南京時候他們做的貢獻。他們這些東北籍戰士也是獲得青天白日勳章最多的。918是多重原因造成的。光從張學良部撤退到關內的行為作為依據!汙衊東北人,搞地域民族歧視是卑劣的行為,是無恥缺教養的惡棍才會做的事。歷史不會否認會永遠記錄這些活生生可敬的人抗擊日寇保家衛國的壯舉事蹟!


南方系的親爺爺

九一八事變後的東北軍慢慢的走到了被瓦解和分化的邊緣,原東北軍一部投降了日本人,如元老級人物張景惠,張海鵬。有的人留在了關外繼續與日本人死磕,如抗聯,馬占山一部。大部分的東北軍駐守在關內,如宋哲元的第九軍下轄十萬人。還有一部分軍隊被蔣介石用於內戰,西安事變後,東北軍內部出現了分裂以至於派系之間進行了武裝衝突,最後蔣介石把東北軍整體拆散,建制打亂編於各軍之中,有些原東北軍建制被取消,到了抗戰後期東北軍已名存實亡沒有行程獨佔一方的實力,以前佔據整個東北的東北軍消失了


史地菌

不願做亡國奴的東北軍在東北的官兵加入到東北義勇軍的行列,後來餘部有不少加入到抗聯的隊伍裡。關內的呂正操在抗戰初期率東北軍一個團留在冀中大平原堅持,改編為八路軍創建了冀中抗日根據地,東北軍常恩多、萬毅所部一一七師在山東加入八路軍,改編為八路軍濱海支隊,這些部隊後來都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