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六兵變後,皇道派與統制派還有哪些爭鬥?

二狗將軍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軍部當國雖已是大勢所趨,但日本軍隊也並非鐵板一塊,陸軍與海軍積累多年的矛盾自不必說,陸軍中也派閥林立,而最主要的兩派即是以小畑敏四郎為首的“皇道派”和以永田鐵山為首的“統制派”。

那麼皇道派與統制派究竟區別在哪?簡單地說,皇道派是“超國家主義”“超天皇中心主義”,諸如“皇國”“皇軍”都是皇道派掛在嘴邊的常用詞,他們將高層政要視為“君側之奸”,叫囂要“清君側”實現“昭和維新”。陸軍中如荒木貞夫、山下奉文等人皆是皇道派的核心人物。與皇道派的激進比起來,統制派則顯得“保守”許多,參謀是這個團體主要的組成人員,儘管他們也將“國家革新”的希望寄託于軍部,但不贊同對內使用武力,而是“在現行憲法下合法地開展國家革新的辦法”。

從對外主張來看,皇道派代表小畑敏四郎認為“日本最大的威脅是蘇聯,沒有什麼比蘇聯更需要我們防備的……日本在蘇聯強大之後與之開戰,顯然不會是有利的,所以比較好的方式是在那之前先予以打擊”。而統制派的永田鐵山則認為,“在蘇聯尚未強大之前,在一旁存在一個因反日排日而敵視日本的中國……因此,首先應該徹底打擊中國才是”。皇道派的理論基礎為“預備戰爭論”,而統制派的理論基礎是“中國一擊論”,兩者都主張對外發動戰爭,只是對象不同而已。

“二二六兵變”被平息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陸軍中的皇道派遭到大清洗,本莊繁、荒木貞夫等皇道派高級將領或被撤職,或被編入預備役,山下奉文即使後來在二戰中“屢立戰功”,也因是皇道派出身而長期不受重用。皇道派的衰落使日本軍部走向統一,東條英機、杉山元等統制派將領獨攬軍政大權,“中國一擊論”成為主流思想。美國學者約翰·託蘭在《日本帝國衰亡史》中對“二二六事件”做出這樣的評述:“在大多數西方人看來,這次叛亂不外乎是極端民族主義者製造的又一次大屠殺,而瞭解其意義的人屈指可數。但蘇聯人卻瞭解,這主要是因為佐爾格(蘇聯著名間諜),他正確地推測到這次叛亂將導致向中國擴張。事情是過去了,但是好像池塘裡扔進一塊石頭一樣,其漣漪卻已波及太平洋彼岸。”


每日點兵

二二六兵變,又叫“帝都不祥事件”或“不祥事件”,是指1936年2月26日,日本帝國陸軍的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千餘名士兵對政府及軍方高層中的“統制派”進行刺殺,最終政變遭到撲滅,皇道派發動政變的目標是,軍部獨裁、國家政權法西斯化。

日本近代,類似於通過刺殺達成政變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次,一般的都是從輕處罰。但是,此次政變,威脅到了天皇的統治,所以對於政變參與者和皇道派份子的處置也非常嚴厲。

在政變中起領導作用的17名軍官死刑,在幕後支持暴動的3名被處死。為了徹底根除皇道派的影響。在軍部上層,統制派進行了大規模人事“整肅”。該免職的免職,所有傾向於皇道派思想的軍官也被清除出去。至此,統制派徹底掌握了陸軍實權,確立了對陸軍的絕對控制。
有意思的是,皇道派的政變雖然失敗,但他們政變的目的卻由統制派實現了,日本成為了法西斯,軍國主義國家。因為在統制派內部,同樣有許多法西斯份子,他們掌握了大權,所以,政變後,二派之爭也就沒有了。但是,有觀點認為,政變後真正被處死的其實是統制派,皇道派來了個偷樑換柱。


目有餘子

無論是皇道派的對蘇“預備戰爭論”還是統制派的對華“中國一擊論”,小鬼子都避免不了最終完蛋的結局,因為太夜郎自大了、、、可怕的是非主流的倭鍋精英的對華“分段消化論”,花個一百年三四代人的功夫逐步蠶食鯨吞天朝,辣樣子的話結局可能俺們今天講的就是日語了,握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