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臨夏:幹部“下沉”入村為脫貧個案答疑

積石山縣是少數民族聚居的深度貧困縣,2013年全縣貧困面超過36%。這裡至今不通飛機、火車、高速公路,加之群眾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信息較為閉塞。群眾不瞭解脫貧門路,不熟悉扶貧政策,成為脫貧路上的阻礙。

“我和女兒都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醫療費用怎麼報?看門診花掉的1萬多塊錢還不知道咋辦呢。”日前,在積石山縣寨子溝鄉麻溝村的“三說三抓”會議上,貧困戶卜文華把好久都沒弄清楚的問題,拋給了積石山縣醫保中心主任王進偉。

今年42歲的卜文華飽受心臟病折磨,身體條件又不允許手術。對揹負數萬元貸款的他來說,不斷產生的門診費用實在是不小負擔。在積石山縣,像這樣“因病致貧”的貧困戶不在少數。其中一些人由於不瞭解政策,自己承擔了部分本來能報銷的費用,加重了脫貧負擔。

“住院費用可以通過醫保、保險公司、民政救助來報,貧困戶不用交押金、沒有起付線,一年自己最多掏3000元。先天性心臟病屬於慢性病,產生的門診費用可以憑慢病卡和發票,經確認在醫保中心報銷。”王進偉細講一番後說,“你留下我的電話,要有不清楚的再找我。”

“好,我回去就報!”卜文華話音剛落,又有群眾起身向相關負責人提問。百餘名群眾、10來個部門的幹部圍坐在麻溝村文化廣場好不熱鬧。

積石山縣委書記馬正業介紹,“三說三抓”會議是指“群眾說問題、幹部說政策、法官說法律;抓控輟保學,抓政策落實,抓急難需怨”。教育、醫保、法院等部門的幹部“下沉”到村裡莊內,和基層群眾面對面,為群眾答疑解惑。這既解決了群眾的所急所需,又鍛鍊了幹部隊伍。

除了打造幹部與貧困群眾的交流平臺外,積石山縣還建立了脫貧典型戶與貧困戶的信息共享機制。各村的“兩戶見面會”一年舉行兩次,主要由已脫貧戶講述自己的脫貧故事,為貧困戶提供參考。牛羊怎麼養、核桃怎麼種、打什麼工掙錢……已脫貧戶的親身經歷,讓貧困戶的脫貧路徑變得清晰可複製。

這一系列做法讓貧困群眾心中不再有“糊塗賬”,脫貧內生動力增強。截至2017年底,積石山縣貧困面下降至1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