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乾夕惕”其實是個“莫須有” 年羹堯該死而且被殺也另有原因

很多人都以為年羹堯參與了雍正的“改詔密謀”,所以雍正要殺年羹堯滅口,而年羹堯被雍正抓住的把柄,是在奏摺中寫了錯字而“大不敬”。這當然是沒讀過歷史的結果,且不說清朝的“於”字寫做“於”,“十”字怎麼改,“傳位十四皇子”也改不成“傳位於四皇子”,而且清朝的皇子的正確稱呼也不是“某皇子”而是“皇某子”,改也改不成。再說了,康熙駕崩的時候,年羹堯正在青海跟郭羅克打仗呢,想幫雍正也幫不上。清朝唯一一個不錯的皇帝,就這樣被抹黑了。但是雍正確實殺了年羹堯,而看了歷史之後我們只能說:年羹堯該殺,殺得好,這頭大老虎不除掉,就沒有老百姓的好日子過了。

“朝乾夕惕”其實是個“莫須有” 年羹堯該死而且被殺也另有原因

被認為“年羹堯事件”誘因的“錯別字”,是一個四字語,叫做“朝乾夕惕”,出自出自《周易·乾》,指形容一天到晚勤奮謹慎,沒有一點疏忽懈怠。結果年羹堯寫成了“夕惕朝乾”,雍正抓住這個把柄借題發揮,說年羹堯本來不是一個辦事粗心的人,這次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個字“歸之於朕耳”。並認為這是他“自恃己功,顯露不敬之意”,所以對他在青海立的戰功,“亦在朕許與不許之間”。但事實上,“朝乾夕惕”是一個並列詞組組成的成語,就像“宵衣旰食”一樣,寫成“旰食宵衣”意思也沒變。雍正這是借題發揮,即使年羹堯把字寫得像漢武帝的萬石君石奮的兒子石建石慶一樣謹慎,也是難逃一死,因為跟年羹堯的九十二樁大罪比起來,寫錯個把成語,那簡直不算事兒。說雍正因為“朝乾夕惕”而殺年羹堯,簡直就是一個“莫須有”。

“朝乾夕惕”其實是個“莫須有” 年羹堯該死而且被殺也另有原因

想當年漢朝有個叫石奮的,一家五個人都做到了俸祿兩千石的高官,被人稱為萬石君。老石家爺們兒沒別的本事,就是“一生唯謹慎”,大兒子石建給漢武帝寫奏摺,漢武帝都看完批閱之後發還了,石建又檢查了一遍,發現馬字下面應該是少寫了一點,嚇得好幾天睡不著覺。二兒子石慶當太僕的時候給皇帝趕馬車,皇帝問他駕車的馬有幾匹,石慶用馬鞭一一點數馬匹後,才舉手示意說“:六匹。”

“朝乾夕惕”其實是個“莫須有” 年羹堯該死而且被殺也另有原因

石家這種謹慎,讓從漢文帝到漢武帝祖孫三代皇帝都很放心,所以一門五個兩千石,日子過的很安穩。而年羹堯這個進士出身,而且當過庶吉士、翰林院檢討的文化人,書沒少讀,但是“溫良恭儉讓”卻一點也沒學會。他要是學會了謙虛謹慎不驕不躁,那麼犯多少錯誤雍正都能包容,而“朝乾夕惕”和“夕惕朝乾”只是為了押韻而顛倒了一下詞序,即使寫錯了,換在別人身上,可能也只是博得雍正哈哈一笑,這一點從雍正自己在奏摺上寫得硃批就可以看得出來:“李枝英竟不是個人,大笑話!真笑話!有面傳口諭,朕笑得了不得,真武夫矣。”“大奇!大奇!此人乃天日不醒的一個人,朕當日在藩邸罵他玩,都叫他“球”,粗蠢不堪,於登極後不記出仕何地。”那個買官來做的李衛,更是“粗鄙無文”,田文鏡(也是買的官)的奏摺都是他的師爺鄔先生代寫,雍正看了李衛的奏摺笑得喘不上氣來,給田文鏡的硃批中還特意問“鄔先生安否?”

“朝乾夕惕”其實是個“莫須有” 年羹堯該死而且被殺也另有原因

年羹堯之死,純屬自作自受,因為他太囂張了,最犯大忌的就是年羹堯作為一個武將,手握重兵卻又幹預地方政務,以至於“年選官”比朝廷任命的官員還多還跋扈,已經直接威脅到了皇權的尊嚴,而且年羹堯本身又有一堆毛病,貪贓枉法的事情數不勝數,在當時幾乎已經是“人神共憤”了,要不是雍正極力維護,言官和地方督撫(沒少受年的欺負)的口水也把年羹堯淹死了。

“朝乾夕惕”其實是個“莫須有” 年羹堯該死而且被殺也另有原因

所以說不關年羹堯寫的是“朝乾夕惕”還是“夕惕朝乾”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年羹堯犯了必死之罪:大逆罪5條,欺罔罪9條,僭越罪16條,狂悖罪13條,專擅罪6條,貪瀆罪18條,侵蝕罪15條,忌刻罪6條,殘忍罪4條。隨便幾條坐實了,年羹堯都得掉腦袋,而這九十二樁大罪全部查有實據。所以年羹堯是死有餘辜,不能因為殺年羹堯就說雍正刻薄寡恩,因為換做是任何一個明君,也不可能容忍這樣一頭大老虎威脅老百姓乃至江山社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