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倒閉的元凶,是昂貴的租金還是電商的崛起?

刻不容緩

租金是基於市場環境而定的,如果你的店鋪租金上漲的,那麼證明他是能夠租得出去的,既然能夠租得出去,就證明實體店還是能夠繼續做下去的,只不過你現在做的生意不太賺錢而已。我認為電商衝擊的是一些不對等的服務,也就是說有很多人做的事倒買倒賣的生意,將比較便宜的貨物以高價出售給消費者,賺取中間的利潤,就是信息不透明導致的,也就是說當信息透明之後,消費者有著更理智的選擇。所以對於信息不透明,傳著這樣的錢的商家來說,他們未來肯定是會非常難受的,從2016年開始就有很多這樣的店在逐步倒下了,但是你也可以發現從2016年開始有很多有著更好體驗,有著更好的服務,有著更好的商業模式的連鎖店鋪快速擴張。

所以你會發現受到電商衝擊的都是一些信息不對稱的商業,比如說像雜牌服裝,仿冒服裝等等,這些服裝在街邊的這種形勢已經非常不受歡迎了,受到淘寶的打擊非常大,但是也有一些餐飲服務業態是沒有辦法被電商所打擊到的。比如說像現在比較火爆的便利店,你也可以發現你現在去超市的次數非常少了,但是每天幾乎都要去兩三次便利店去購買一些飲料,購買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或者小的零食。有些時候甚至進便利店的次數要高於你上網購物的次數。你會發現便利店也是線下店鋪啊,並且便利店越開越多,有很多便利店都是挨著一起開,這樣有更好的人群願意到便利店裡進行購買,並且便利店現在的全屏也非常進化,除了一些日用品之外,還有早餐便當等,這樣就極大地方便了消費者。


變革家

一、租金是否為實體倒閉的元兇

有一些人分析實體店倒閉是否與泡沫的房產經濟有關呢,因為高昂的租金再加上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導致了商家不斷提高商品的銷售價格,沒有顧客光顧,最終導致實體店倒閉。後期我實地調查了一些實體店主,實體店主反映的情況是租金已經幾年沒漲,比如三線城市某商場的租金每平120元,已經好幾年沒變過了,但是銷售額卻比三四年前差二到三倍。歸根到底並不是租金高,而是沒人買是最大的問題。許多實體店為了能夠堅持下去,將利潤一降再降,甚至零利潤,因為需要去庫存,但是價格無論怎麼樣降,大眾現在好象對商品失去了興趣,無動於衷。所有這樣看來,租金並不是實體店倒閉的元兇。

二、電商的崛起是否影響實體店

許多人會這樣思考問題,無論電商如何發展,也不會影響到餐飲業,不可以下個館子到互聯網上去吧。為什麼餐飲行業倒閉的也非常多,那說明實體店不行與電商沒有關係啊。但反過來看,2016國家商務部爆出網購比例已佔社會零售總額11%,雖然看起來比例不大,但電商奪取這11%的份額足以使很多企業倒閉。份額減少,但成本沒有降,這就是造成原淨利潤較低的產業直接變成了虧損。由於電商的商品監管不嚴,以次充好,打價格戰,使得電商與實體競爭激烈,賣家只有不斷的降低利潤,使得兩敗俱傷。對淘寶店主發回的問卷結果來看,大部分只是維持生計,賺錢的不過10%,如果想使銷量上去,前期大都不斷的刷單,製造商品銷售情況火爆的景像。來吸引消費者購買。況且,從去年雙十一的銷售額來看,天貓雙十一交易額達到1207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全國人民每人一天消費近一百塊錢。這麼大份額的錢如果分給實體店的局面又是怎麼樣,據統計,馬雲在這一次的雙11活動中,所得到的利潤最少也是363億元,可以電商是崛起了,但不一定都賺到錢了,但歸根到底馬雲自己掙到錢了,他總告訴大家要改變觀念,改變經營模式,但卻是為自己賺錢做鋪墊。況且電商並不單單指的是淘寶、天貓,還包括京東、蘇寧、國美等。近幾年又殺出來一個微商。現在進入了一個怪圈,人人創業,也就是人人都開店,實體也開、網店也開,供大於求。如微商有的一個月掙百八十塊錢還天天刷朋友圈樂此不疲,經濟出現了惡性循環,沒有了資金流,如何促進經濟發展。不是電商直接影響到餐飲業,而是形成了一個資金鍊,當有一點有了問題,就會影響到鏈上的整個經濟。


坤鵬論

實體店倒閉的元兇,電商的崛起要比昂貴的租金影響更大。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網購的規模越來越大,在網上開店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電商為什麼能夠扳倒曾經叱詫風雲的龐大的實體店鋪群體呢?原因有以下幾個:

首先,阿里巴巴、京東等提供的開店成本低,降低了租金成本,無疑就為許多商戶節省了投資,能夠將更多的經歷放在提高產品的質量上。而許多實體店鋪無疑還在為高昂的租金而苦苦掙扎。2017年11月12日,在“天貓雙十一全球狂歡節”上,大屏幕顯示全天成交額超過1682億元;京東11月1日至11月11日凌晨累積下單金額超過950億元。網易考拉則公佈雙十一大戰上演78分鐘之後,銷售額已達到去年的兩倍…….一組組令人震撼的數據,都在說明,網絡電商的發展前景光明。

其次,目前深受互聯網、移動網絡影響的年輕人,作為典型的“宅”一代,更習慣於在線購買商品的方式

,希望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想要的產品,節省更多的時間和效率。從這一點看,實體店鋪就遠不如電商更有效率。沒人來逛店,大部分顧客都去逛電商,實體店鋪自然而然就開不起來了。

另外,電商更注重於關注和完善用戶的體驗。當用戶在網上挑選產品的時候,電商能夠通過互聯網技術將產品更多的細節展現給消費者,讓消費者更好地瞭解產品。就連許多消費者吐槽的無法親身體驗產品的缺陷,目前許多電商也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等正在逐漸改進這個缺點。反觀實體店鋪,銷貨員的服務質量和層次參差不齊,這也是令人詬病的原因。


鎂客網

如今昔日的繁華購物中心和熙熙攘攘的店鋪街道都在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轉租退租、倒閉關門等淒涼場景。在房產經濟不斷上漲的鎮壓下,在發展迅速的“互聯網+”浪潮下,不少人將實體店的倒閉潮歸罪與昂貴的房租和電商的崛起。也就出現了“請求房東降租”、“馬雲我恨你”等帶有情緒化的橫幅標語。

那麼,實體店倒閉的元兇真的歸咎於它們嗎?我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從商業運營上看,租金只是運營成本,電商也只是競爭對手。所以從邏輯上說,這並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結果。

從運營成本層面看,使實體商業經營受阻的不止是高昂的租金成本,還有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和物流成本、稅費成本等運營成本都是原因之一。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調查,百強企業人工成本上漲4.2%。並且物流成本也較高我國商品物流環節(從出廠到消費者手中)需要物理移動7、8次,而發達國家只有3、4次。所以租金是之一,不是二選一。

從競爭對手層面看,電商擁有先天的“渠道扁平化、價格成本低”的優勢,對原有實體店產生的衝突是毋庸置疑。但這也正是它的軟肋,只有“性價比”,沒有“產品質量”。所以從產品方面來說,實體零售的直觀消費體驗是電商所缺乏的。這也證明實體店在零售行業是有呼吸的空間。所以,電商並不是實體店倒閉的罪魁禍首。

從行業自身層面看,在新零售的背景下,趨於多品牌的差異化體驗已經更符合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對於中國實體零售業一面存在的詬病,模仿能力強、創新力不足、同質化嚴重的這種現象是難以勾起用戶消費慾望,用戶體驗就會隨之降低,用戶忠誠度也會隨之減化,這也正是導致實體的日漸沒落的原因之一。

從商業模式層面看,在面對不斷創新的互聯網時代下,很多零售企業還是使用傳統的老舊固有思維管理模式。仰仗有老顧客的姿態,對待顧客,對待供應商,對待租戶依然用著以前傳統的態度,方法,方式。不去試著創新,當然也就落後。

相比電商,總是會抓住市場的縫隙,在零售業處於黃昏的低迷環境下,做著“逆勢而為”的轉變,例如阿里巴巴、京東、小米等電商巨頭就紛紛在佈局線下零售店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將線上互聯網服務與線下消費體驗的相結合。對於傳統實體零售業的倒閉,可以用Warby Parker聯席首席執行官尼爾•布盧門撒爾(Neil Blumenthal)的話總結,我不認為零售業已死,但平平無奇的零售體驗已死。

所以,以上總結,對於實體零售倒閉的元兇,我只能說是實體店本身。


互聯網指北

實體店倒掉的說法太不準確了,

百果園15年就拿到4個億的A輪融資,不到5年時間裡已經在國內40多個城市開了2400家店面。這個數量還在 增加。

7-11、美宜佳、見福便利店更是遍佈了一二線城市的各個角度,幾乎每個小區都有一家以上的這樣的品牌連鎖便利店。

並不是所以得便利店都倒閉了,我們看一下倒閉的主要種類,女裝店、百腦匯3C產品店。為什麼會關門呢,競爭力不夠,價格拼不過線上購物,服務拼不過線上購物。那當然要關門。

可是為什麼百果園能成功,便利店能生存,因為競爭力和需求。水果追求新鮮,因此大家傾向於線下購買。便利店方便,買個燈泡,買個醬油,方便。女裝店價格比線上貴一倍,消費者比起立刻能拿到衣服,他寧願少花一倍的錢,等上三天。

所以,實體店倒掉的元兇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競爭力。時代的進程從來都是這麼不留情的。工業革命讓多少紡織工人被珍尼紡織機取代。自動化種植讓多少農民失去工作。流水線生產削減了多少一線工人下崗。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同樣是手機3C生意,中關村海龍大廈曾經每天的賣手機交易額上億,現在人去樓空全改成了培訓機構。但是OPPO和vivo主打四五線城市和鄉村市場,照樣把實體店開的風生水起。這就是通過降維打擊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因此,市場在變,風口在變,如果坐以待斃,肯定會被淘汰。


旅日

實體店的倒閉電商該負一定的責任,但試想一下,這樣一點競爭力都沒有的實體店開得太多有意義嗎?從目前來看,像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都在搞新零售,就是搞無人超市、無人商店、社區便利或者O2O,這說明了,電商只催毀了那部分沒有特色的實體店。最終電商巨頭們還是要將新業務描向線下佈局。

實際上,真正有自己特色的實體店是不會受到電商衝擊的,而且像萬達商城這樣的商圈,反而能吸引投資者來逛商場,而在逛商場的同時,順便把飯也吃了,電影也看了,衣服也給定製了,這樣一體化的商圈是電商無法衝擊得了的。還有就是一公里以內的便民商店,人家只要開個社區乾洗店,附近居民都跑到這邊來洗衣服,乾洗店的生意也很紅火。

那麼催毀實體店的元兇是租金嗎?我覺得租金的成份更大一些,比如我問一家花店老闆,你開一個花店要用多少錢呢?她回答40平米房子,一個月光租金就要七八千元錢,你想啊!像花店這樣的小店鋪一個月能賺多少錢,光要付房東的租金就要這麼多,那勢必會提升創業夭折,開店必亡的概率。

應該這麼講,電商開出來後,會對銷售產品比較單一的實體店產生衝擊,如果再加上租金成本高,那麼實體店只有關門歇業了。但是如果你把單一的實體零售店,開到社區裡面,專門面向居民群體,比如既提供小百貨,又可以開闢一點地方賣咖啡、飲料、糕點,甚至還提供為社區居民送貨上門的服務,在這種情況下,零售店一樣能開得擁有自己的特色`。


不執著財經

內因是核心,任何外因都是加速內因的衰敗:實體店倒閉的最大元兇是經營者思維守舊,沒有緊跟時代,而被淘汰。


內因,決定了一切:傳統實體店的經營者,這個群體的特徵決定了,將會有一大批人會被淘汰,而有一部分實體店經營者成功轉型,這內因的根本就是‘經營者的本人+思維守舊’


很多人說馬雲的電商是主兇,打擊謾罵馬雲;有人說是房租高,擠壓了實體店的生存空間;但是,任何時代都有興衰起落,誰跟不上時代就會被淘汰。


即使沒有電商,沒有高房租,實體店也同樣會受到衝擊:傳統的經營思維,毫無創新的經營,也一定會失敗。


事實上,實體店的優勢是一直存在的,但是經營者並沒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又無法解決自己的劣勢,一味的抱怨,又不思創新和改良自己的經營手段。


你會發現實體經營者,很多時候是“困”,自己把自己“困死了”:每天忙碌於眼前的事,卻忘記了“我們的商業處於大的時代、大生態當中,而自己卻對世界的變化全然不見,無動於衷”。



實體店的倒閉一方面是大時代、大環境所致,這個不是任何人可以改變的;別一方面是自己我的內因所致。而大時代和商業全新的環境無法改變,那麼,最終的主兇只有內因,即經營者本人,更多是思維所致。






孫洪鶴

以下內容是回覆惡意歪曲網購的人:

首先,你是嚴重的邏輯學錯誤!實體店消滅了,但是社會物質總需求是不變,消費總額不會減少!所以各種稅收的基礎沒變,生產企業照樣生產,消費者照樣消費,所以實體店死不死跟國家稅務收入壓根沒關係! 第二,消費者網上購物,買的是物美價廉的東西,而不是純粹的廉價品,什麼叫物美價廉?一模一樣的東西,實體店賣一千,網購賣五百,這就叫物美價廉!就算有消費者沒錢,只圖便宜,那也只是從集市夜市地攤轉變為網購,跟實體店也沒關係! 第三,網購不但沒有影響經濟,反倒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網絡讓消費者能夠看到全中國的特產,能夠看到所有企業的商品,原先因為消息閉塞產生的消費阻礙全部消除,東北的消費者三天就嚐到能廣東的蠟腸,上海的消費者五天就能吃到蒙古的牛肉乾,山西的消費者動動手就能喝到正宗的女兒紅,因為消費品露出度的增加,提高了無數的隱藏消費潛力。 第四,沒有網購,沒有電商,民族企業,小微企業根本沒有任何機會和外資企業抗衡,有幾個小企業能像寶潔聯合利華三星西門子那樣每年花數億美元打電視廣告,有幾家企業能掏的起家樂福大潤發沃爾瑪的進場費?有多少國內良心企業的產品消費者壓根就看不到!更別提購買了,比如片仔癀,比如迷奇,比如春娟,我在瀋陽從來沒在任何一家大型超市見過,在電商渠道,老牌良心企業能給消費者提供購買的機會,不用受零售企業的剝削。 第五,你所謂劣幣驅逐良幣壓根就是偷換概念,再說一遍!老百姓要的是便宜又好的東西,不是劣質廉價品!電商保留的是真正性價比高的東西,你看看天貓京東排名最靠前的店鋪,難道你能說海爾美的格力是劣幣嗎!


雪落無聲138834900

首先亮明我的觀點,單純說實體店的倒閉元兇是昂貴的租金還是電商的崛起,都是很片面的 。實體店倒閉,最大的原因還是自身。

原因1:信息差減少,利潤減少,落差大

從改革開放出現“倒爺”這個詞語,到前幾年,其實實體店零售太依賴買家和賣家對商品信息瞭解的信息差,舉個例子,在深圳1元能買到的一個產品,在漠河需要100元,那麼利用信息差賺取差價,就是高利潤的。

實體店銷售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賴信息差,依靠多年積累的渠道,來銷售獲利。然而互聯網的普及速度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想想,彷彿一夜之間,賣家知道的信息,買家也知道,而實體店同樣產品的售價,比網店要貴很多,甚至有時候貴很多倍,買家當然選擇網購了。

原因2:排除、牴觸互聯網

其實早幾年的時候,大多數實體店是很排斥互聯網的,甚至有買家在店裡拿出手機看網店的話 ,實體店的工作人員瞬間就拉下臉來了,對顧客愛理不理。這樣不單錯過了線上線下結合的最好時機,也更把買家推向電商平臺。

原因3:病急亂投醫

這個階段呢,其實是很多實體店老闆發現互聯網勢不可擋了,然而這時候,其實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這個階段再發展網絡。付出的成本要比前些年大很多倍。這時候許許多多的個人和公司,跑出來搞各種各樣的培訓,很多的實體店老闆都不惜付出時間精力和錢財去到處取經學習,若干時間以後,發現其實忽悠的多。有用的少。

總結:

當然,實體店的倒閉,是個很複雜的過程,我剛才說的這些,也只是諸多原因中的幾個而已,再加上客觀存在的租金昂貴等等的原因,最終導致了眾多失去先機的實體店倒閉。歡迎留言說說你認為還有哪些重要的原因導致了很多實體店的倒閉。


賈偉光

實體店在倒閉,其實電商也在倒閉!實體店倒閉大家看的見,電商倒閉大家看不見。

實體店的倒閉和租金沒有直接關係,而是實體市場“擴大”!一個是數量的擴大,一個是區域的擴大。

以前實體店好做是因為一個同類產品店面相對少,中國市場大,即使是有競爭但也依託強大的人口需求,影響不是很大。現在實體店的數量增加的太多,客戶都被分散蠶食了,所以現在利潤減少。

以前是店面區域集中化,現在是店面區域分散化,其實並不是說網上的東西就一定比實體店的便宜,那得看你去哪個地方的實體店買,你去市中心的商業街肯定貴的,這是租金對實體店最大影響的地方。很多聰明的連鎖店已經向外擴張,我看到以純就是,他們不再大力尋求商業中心街的地方開店,而是轉向外圍有一定人口基礎的小區之類的地方開店,價格也不貴。說網上東西就一定比實體店便宜,這都是瞎忽悠,我現在店裡的東西超過五百塊的比網上便宜便宜五十塊,超過一千塊的比網上便宜一百塊。我說的是事實。說網上便宜都是先入為主的觀念,網上只相對比商業街實體店的便宜而已。要知道同類產品都是大家統一在廠家拿的,實體店只要不去擠市中心也有便宜的理由。

網店也有倒閉的,而且比實體店還多,而網店倒閉的形式是人倒閉,產品不倒閉。前面開網店的人把積累消耗光了,人倒了,然後新人進入繼續經營,也可以說鐵打的網上產品,流水的人。網上經濟也就是騙了一批又一批的人而已。每天有人退出,也有人進入。當然也有一些經營的比較好的店,而這些店都是做的比較有特色的!網店現在和中國股市沒有什麼區別,也就是進進出出的狀態。不要否定網店,網店是有一定意義的,也不要吹捧網店,世界沒有完美的。現在是網上消費熱潮,所以實體店受到一定的衝擊,這是一種自然調整的狀態。熱愛網上購物的人並不一定就可以以比實體店低的價格買到所需的產品。

而實體店和網店之間都有問題,實體店存在“價格虛詐”。而網店存在“質量虛詐”。而且都有足夠的理由,實體店價格高是提價理由,而網店競爭壓力大是提供“照騙”的理由。你們去網店買東西為什麼要看評論?就是因為怕被“照騙”了嘛!

大家對實體店的不滿是因為價格問題,這個是看問題,是長期受實體店價格虛詐所積累的怨氣,所以網店一出來大家就找到了揚眉吐氣的宣洩點。這是是被欺壓太久的人突然翻身了的快感。但是同樣的以後大家被網店“照騙”的次數多了,同樣也會積累怨氣,只不過現在積累的還比較少,總有一天你們也會罵網店。對比下你們網購的次數,和產品滿意度指數。網購次數越多的人,遇到不滿意的次數也會越多,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就會迴歸實體店和網店的正常評判標準。別一個勁的吹網店如何如何的好,如果真好的話,你就不會去看評論再買東西,而是直接搜索價格最低的買就對了。你們在網上可以有耐心的去看評論,在實體店中為何就沒有點耐心去找價格低的店呢!呵呵,主要是先入為主的觀念太深,負面看法太重。無論實體店還是網店都是為我們提供產品的,沒有必要想把那一方置於死地,我們要是隻不過是一個更合適、更舒服、更滿意的消費渠道而已。實體店和網店競爭是他們之間的事情,作為理性的消費者不應該偏袒誰打擊誰,而是誰能讓我滿意我就跟誰買才對!如果你把實體店都消滅了,以後你還用上街嗎?街道的所有店面都關門了,街上空蕩蕩的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要知道開實體店的人放棄實體店去開網店完全沒有任何難處,幾分鐘就可以從實體店到網店轉型,而再想從網店轉為實體店你認為很容易嗎?生活還需要繼續不是嗎?實體店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風景不是嗎?作為消費者就應該有理性的消費觀念,而不是帶著仇恨的心態去看待誰好誰壞。要知道全世界所有人都是消費者,開實體店的人也會去網購,開網店的人也會去實體店消費,誰也離不開誰的。你們不要聽馬雲的鼓動,讓哪家實體店去死,這是一種帶有商業方式歧視性的言論。我覺的他說的非常不合適,難道網店就沒有倒閉的?要是這麼神奇大家都去開網店,大家都能賺錢,社會就已經超越了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

最後總結一下,便宜都是相對的,生死都是有的,生活還得繼續,同志需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