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除了秦國,最有可能統一諸侯的是哪個?

幻化成風_不能言說的傷

個人認為最有可能的是楚國,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楚國為什麼有能力統一六國。


地理優勢,楚國處於最南方,向南都是未開發的土地,如果楚國想要征服他們還是很簡單的,就像當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一樣,完全就是碾壓。向東楚國已經滅了越國,向西就是巴蜀,其實前期楚國最有可能佔領巴蜀,但是楚國缺乏像秦國那樣的國君,所以讓秦國捷足先登,佔領了巴蜀,巴蜀經過李冰父子的治理成為天府之國,作為秦國的大後方,糧食共計站,有用之不盡的糧食,當時秦趙兩國長平對峙幾年就是因為秦國有巴蜀糧食作為後盾。想想如果是楚國佔領了巴蜀,那秦國還有可能發展那麼快嗎?楚國地處長江漢江流域可以說是有取之不盡的肥沃土地。再看看其他六國,韓,燕就不說了太弱小。戰國初期,魏國一家獨大,但是魏惠王之後,魏國國力急劇下降,到後期已經和韓燕一個等級了,齊國,地處山東半島,發展有限,經過燕國樂毅帶領五國軍隊佔領齊國大片土地之後,齊國已經不足為慮了。再就是秦趙,戰國後期兩個巨無霸,秦國地處最西方,東進有趙國擋著,向西沒有價值,趙國四站之地,北方有匈奴,東方有燕國,南方是韓魏,西方是虎狼國秦國。結合楚國的優勢,可以說楚國真的是優勢佔盡。

人和,當時楚國人才也有很多,而秦國呢都是外來人,商鞅衛國人,李斯楚國人,張儀魏國人。這些人對於秦國的統一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楚國和魏國可以說是流失人才最多的兩個國家。百里奚楚國人到秦國,范蠡楚國人到越國,還有比較出名的伍子胥,李斯,文種。這些人到了別國都是建國稱霸的人才。



楚國唯一不能和秦國相比的就是君王,秦國統一全國可以說是好幾代人的努力,沒有出過一個人昏君。但是楚國呢,可以說是沒有一個明君,對於人才外流,稱霸統一沒有一點重視。


小伍講歷史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秦國,晉國,齊國都產生了霸主,三個國家的基礎都很好,只是後來三家分晉,變成了韓趙魏,雖然這三個國家也不弱但是無法與晉國媲美了。



我們先來看秦國,秦國任用商鞅變法以後,國家強大,南邊先消滅了巴蜀兩國,四川盆地地成為秦國的糧倉,所以經過只要一心向東發展即可,西方並無強大的敵人,而且秦國修了長城來抵禦,所以秦國在統一的路上無後顧之憂。

到了戰國後期,我是秦國和齊國爭霸,誰也奈何不了誰,兩個國家君主並稱東西帝,其他的祝福不過只能圍著這兩個國家做文章。

先來看齊國有什麼,結果的東邊是海,靠海的一側幾乎可以說沒有敵人可以攻進來,又由於靠海,他可以煮鹽為生,經濟很強大,田氏代齊後,新興的地主階級掌握了齊國的政權,這讓齊國更加強大。

只不過後來齊國受了秦國的計策,四面樹敵,導致六國聯合攻打齊國,幾乎滅國,田單用火牛陣,齊國才得以復國,但是也一蹶不振,沒有了統一的實力。

至於說趙國和楚國,趙國是四戰之地,有沒有長平之戰,也很難統一,而楚國看起來面積很大,實際上有很多尚未納入正式統治的少數民族,當時的南方還沒有開發,很多地方都沒有人煙,也沒有實力統一。


歷史百家爭鳴

我認為除了秦國外,魏國和齊國有機會和可能統一天下!

大部分人在分析戰國七雄的時候,拿的都是這張圖,從這張圖來看,只有秦國能統一天下,當時無論其它六國哪一個都無法和秦國抗衡,但是這張圖其實是戰國後期,在長平之戰後的地圖,距離秦國統一天下已經沒有幾年了。

來一張戰國初期的地圖

從這張圖就能看出來,再加上歷史上的史料,可以看出,在戰國初期,其實魏國才是最有實力的國家,秦國在沒有巴蜀之地做根基之前,難成大氣;楚國雖大,但是荒蕪之地太多,在鐵力牛耕完全普及之前,楚國大部分的地方都是不毛之地。戰國時期,真正的文明是黃河流域,而不是長江。

魏國經過魏文侯變法,吳起曾經大敗秦國,差一點就滅了秦國,但是魏國將重心放在了中原爭霸上,最後丟失在馬陵之戰敗於齊,西線敗於秦,失去河西之地,也喪失了兼併天下的根基,假如魏國一直滅了秦國,以西北之地,即使日後稱霸受損,也是魏、齊、楚三國鼎立的局面。

其實,除了魏國和秦國,再就是齊國,齊國如果能夠吞併燕國,則大事可成,齊國雖然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強國,但是把重點都放在中原的一個老牌小國身上,其實,就應該一門心思吞併燕國,當然不是那種直接吞併,而是和趙國一同吞併,逐步吞併,齊國犯的毛病就是太著急了,想一口吃一個胖子,前期吃了燕國,然後又吃了宋國,造成五國伐齊,最終被滅國,再也無爭霸之力,說明齊國國力還是差了點,而且國家沒有縱深,不像秦國後期縱深有,防禦屏障也有,其實齊國應該算是戰國其實比較富庶的地區,如果好好弄著,應該有機會一統天下。

很多人可能認為趙國有一統天下的資本,其實趙國北面有匈奴,西有強秦,東北有世仇燕國,東方有齊國,夾縫中求生存啊!


史論縱橫

戰國時期,除了秦國有統一天下的能力外,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是趙國。在戰國中後期,齊國復國後,燕國齊國兩衰;韓國已衰弱不堪,不足為慮;魏國已是明日黃花,沒有了統一天下的實力與意志;楚國雖地大物博,但是變法不深徹,國內大小領地自治,雖大亦無統一天下之可能。唯有經過胡服騎射後的趙國,具有統一天下的實力與意志!

1、趙國以武立國,善戰好戰,有統一天下的軍事實力

秦趙同源,皆為商朝重臣惡來之後,再遠點說是大禹治水時伯益的後代。秦趙兩國的王族都是嬴姓趙氏,都具有好戰且善戰的部族基因,適合在戰國這樣的大爭之世建立不世功業。

趙國從胡服騎射開始,進行了深徹的變法,而在軍事上的變法成就更高。趙國變法功成後,一戰滅了反覆無常的中山國,又一戰打退了盤劇雲中的匈奴人,設置了雲中郡。至此趙國益地兩千裡,帶甲之士六十萬,且騎兵有趙飛騎之稱可完敗匈奴騎士!

趙國名將輩出,與秦國不相上下。趙奢以峽路相逢勇者勝為口號,在閼與之戰中,以對等兵力戰勝秦軍,秦軍從將軍至士兵十萬餘人無一生還。廉頗則以勇力聞名諸侯,長平之戰中與秦軍對持三年而不敗。趙括如果在長平之戰中戰勝,則當比白起的成就還高,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可能就是趙括了。樂毅父子在趙國為將,也是赫赫有名的戰將。最後,李牧則是騎兵天才,三次孤軍戰勝秦軍,如果不是趙國廟堂昏潰,則王剪不一定能戰勝李牧。

2、其它國家無法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

韓國自申不害變法之後,實力大減,又兼處在中原要衝位置,四面皆為戰國。韓國被秦國年年蠶食,土地人口大為縮小,實際上就是秦國的一個附庸國。再加上韓國雖人才輩出,但是不明修國政,理民治亂,唯知以術謀國,故實力實在不足統一天下。

魏國雖然前期是霸主,但是不能真正重用人才,且不說商鞅、張儀、范雎等外人不能被魏國重用,就是魏無忌這樣的王族公子也不能被重用。魏國與韓國一樣,年年被秦國攻擊,土地人口每年都在流失,到了戰國後期,實力也不具備統一天下。

齊國與燕國雙方相互被滅國,又相繼復國,幾十年的戰爭下來,雙方都衰弱不堪。齊國雖然復國,但是人口與財富損失較多,特別是二十多萬的降軍被遷到燕國遼東之地做苦役,而六年的復國戰爭加上燕國的掠奪,齊國已衰弱不堪,連與燕國爭霸都不願意了,更不要說統一天下。燕國也是一樣的原因,齊國復國後,燕國國勢大減,又被趙國一通暴打,只想在東北之地自保,談何統一天下?

楚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兵器精良,也不缺良將。但是楚國是變法最淺的國家,國家雖大,但是嶺南之地是蠻荒之地,內地又被王族、昭氏、景氏、項氏、屈氏、黃氏等幾個大的世族分治,故國力無法凝固。

楚國還存在奴隸制度,廣大底層民眾的積極性不能被提高,因此楚國是最暮氣沉沉的一個國家。戰國後期的楚國與春秋末期的晉國差不多,如果不及時被秦國滅亡,那麼楚國可能會被瓜分成幾個小國。因楚國雖然名義上強大,實則外強中乾,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


大秦鐵鷹劍士

說實話,還真沒有!這裡且不論這些國家的君主昏不昏潰的問題,就簡單的以禮制來說說!

1,後期最為強大的趙國,雖然有胡服騎射,但這是軍事上的,實際上在政治上還是以貴族統治為基礎的!比如逼死趙武靈王的趙成、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等等!這些人竊取了國家權柄,只為自己謀私利!從這點來看,趙國它依靠軍事實力可以稱霸,但統一全國還不行!

2,齊國,齊國自齊威王開始國力大增,兩次大敗魏國,但是從他後期開始,他的小兒子田嬰開始專權,為了給自己謀取私利,這位田嬰不惜以損害國家利益為主題。到了他的兒子孟嘗君更是變本加厲,這也是貴族統治!而且,齊宣王后來又盲目的吞併燕國,使得燕國復國之後,對齊國形成制衡的力量,甚至後來直接聯合魏、秦、趙、韓四國一起伐齊,如果不是田單,齊國早就被滅了!雖然後來複國,但已經元氣大傷了,根本沒有實力統一全國!

3,楚國,楚國到了戰國時期是讓人最恨鐵不成鋼的一個國家了,它本來是有實力統一全國的,可惜,它的貴族統治是最頑固的,它的國土雖廣,但是實際上它的權利和土地都掌握在景氏、屈氏、昭氏、黃氏、等等大貴族手裡!國家凝聚力不夠,無法形成統一的軍事指戰和治國強國思路。所以也無法統一!

4,燕國,燕國在齊國吞併它之前,基本上它屬於沒人理的,所以它是沒有這個雄心的,只是到了後來為了復仇,才積極變革,但這種變革也是不徹底的,而且後來在與齊國長期拉鋸戰中,國力受到大力消耗,根本無力統一全國,說句難聽的,連他的鄰居趙國在長平慘敗後,都打不贏趙國,何況一統天下?

5,韓國、韓國從一開始,就不行,雖然有申不害變法,但是也是不徹底的,而且,在魏國遭受第一次慘敗的時候,它居然攻打魏國,導致申不害的變法半途而廢!無法深入變革!而且它地處中原腹心地帶,經常受到魏國、秦國、趙國、楚國這些國家的欺負,連招架之力都沒有!怎麼又能統一全國呢?

6,魏國、魏國在最開始是最有希望統一的,但是它只強大了兩代半!到了後期,它常年向外征戰,東敗於齊,向西割讓西河之地給了秦國,後來又遷都到了河南大梁,陷入了和韓國一樣的被群毆的境地!國力由此也是大減,而且魏國後期也是以貴族統治!開了歷史倒車,權利逐步的被貴族所掌握,人才大量流失,比如:商鞅、張儀、范雎等等!魏國已成明日黃花,這樣的國家怎麼能統一全國呢?


乾元宏光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各個國家的情況:

1、趙國,趙國自從胡服騎射之後,軍隊的戰鬥力直線上升,雖然那時候還沒有普及馬鐙,馬上揮砍力度不夠,但是箭弩絕對是沒問題的。而且行動快速,對於燒燬地方糧草,切斷兩軍聯繫,衝擊步兵等方面,還是有著明顯的優勢。但是,趙國並沒有進行深入的體制改革,沒有完全發揮出國家的潛力,財政收入和物資儲備都有嚴重不足,在長平之戰就暴露無遺。當時廉頗固守不出,從戰術上是沒有錯,但是趙國支撐不起曠日持久的軍費開支,因此,不得已才啟用趙括,進行賭不把,不然也是全盤皆輸。

2、魏國,魏國在李俚和吳起改革之後,國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尤其是魏武卒的編練,以五萬未立功的軍隊打敗五十萬秦國大軍,威震天下。如果魏國此時由吳起任相國,主持國家大局,調動全國資源主攻秦國,那麼秦國根本就扛不住,只能繼續往西退卻,完全混入到狄戎的隊伍之中,也就不存在後期崛起和一統天下的事情了。然而,魏武侯對吳起十分不信任,導致吳起不得已投靠楚國。魏國的崛起就此中斷,魏國這個四戰之地,迅速陷入到破鼓眾人錘的悲催地步,日益衰弱。

3、韓國,韓國也是四戰之地,周邊全是大國強國,生存壓力巨大,空間無法拓展。雖然經過申不害的改革,逐步取消了封建制度,代之郡縣制,但是申不害重視帝王之術,輕視法制。這樣一來,韓國君主的權術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但是國家的法制不健全,發展受到了限制,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韓國都是戰國七雄裡面最不可能一統天下的。

4、燕國,燕國居東北方,那裡地廣人稀,而且十分嚴寒,再北就是少數民族了,與中原的聯繫比較薄弱,無論從文化、經濟、政治、軍事上,都處於弱勢,經常被齊國一頓胖揍,曾經被齊國佔領了全境,但是由於齊軍過於殘暴,國民反抗,才恢復了燕國土地。樂毅到來之後,幫助燕國吞併齊國,但是由於被新君懷疑,不得不出奔,所吞併的齊地又被盡數吐出,也就不存在一統天下的可能了。

5、齊國,齊國擁有鹽鐵稅收,官辦青樓等產業,具有龐大的收入來源,是諸侯中最有錢的土豪,但是由於齊國遠離中原核心地帶,很少被戰火燃及,百姓富足安定,國君專注享受,不思進取,而且東邊是大海,西邊是三晉,缺乏戰略縱橫,也很難再往外拓展了,一統天下的潛力先天不足。

6、楚國,最優可能與秦國匹敵,並且一統天下的,只有楚國了。楚國戰略縱橫很大,東邊可以到大海,西邊可以到四川,南邊全是少數民族,更是有無限可能。而且楚國士兵作戰彪悍,西周和中原諸侯都奈何不了他們。楚國最不幸的是吳起改革剛見成效,便被新君全部廢除,如果能夠延續吳起改革,一統天下,到底是秦國還是楚國,還真不好說。

所以,楚國滅亡後,天下都在謠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當然,最後滅亡秦國的也的確是楚國的兩位牛人:項羽和劉邦。劉邦還建立了四百年的大漢天下,遺留了很多楚國風俗。可見楚國的潛力如何之大,民風如何彪悍。

可見,除了秦國之外,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自然非楚國莫屬。


大風觀瀾

除了秦國,在戰國初期魏國有可能統一諸侯,而後期只有趙國可以統一諸侯?所以,《孟子說史》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魏國

魏國在戰國初期率先變法,魏國從魏文侯開始,就強大起來。經過三代的發展,足以稱霸諸侯。魏國在前期任用吳起,秦國率領五十萬攻擊魏國,被吳起打敗,後又打敗齊國。到魏惠王時期受到猜忌,所以吳起投奔楚國,而魏惠王任用龐涓兩度被孫臏打敗,魏國的霸業從此衰落。其實在戰國初期,魏國可以兼併趙、韓統一三晉。但是魏國用錯了將領,所以遭到失敗。不過在統一三晉的時候,魏國也的確做到了,首先把趙國邯鄲佔領,再進攻韓國,戰略決策是沒有錯誤,但是將領沒用對人。如果是吳起,魏國統一三晉,排除秦國,很可能統一其它諸侯國。

第二:趙國

魏、齊、燕三國都在互相牽制,魏國被齊國齊威王打敗以後,齊國一度成為超級大國,到齊閔王的時候,齊國又被燕國的樂毅率領的五國聯軍打敗,最後剩下兩座城池,雖田單很快復國,但是國力衰退,一蹶不振。而燕國,經過短暫的輝煌,又被齊國削弱。除了秦國還有趙、楚、韓,其中韓國一直都苟延殘喘,在大國的包圍之中,從來就沒有強過。韓國就是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所以,剩下楚國和趙國。

楚國在楚懷王時期又被秦國欺騙,楚昭王以結盟為由,騙楚懷王入秦,結果被扣押,死在秦國。他的兒子,繼位數次進攻被打敗,國力已經衰退。只要趙國在戰國後期,軍事力量是最強大的。我們可以看到,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打得非常吃力,動用了全國的軍隊。足見,趙國的戰鬥力在當時是最強悍的。

不過上面排除了秦國,比如在沒有秦國的情況下,魏、齊、楚、趙、燕、韓的順序排列。如果,魏國統一三晉,那麼其它國家很可能被魏國統一。所以,魏國在初期具有優勢。在後期,也許是趙國,趙國的位置和秦國一樣,靠近北方胡人,憂患意識很強,士兵強悍善戰。然後就是楚國,楚國國土面積最大,資源豐富,可以先滅越國,在滅齊國。不過齊國一直都是富國,其國力也不弱,可以和楚國相抗衡,這兩個國家勢均力敵。所以,論軍事力量,趙國絕對是最強的。只要軍事力量強大,就可以一步一步兼併其它國家。


孟子說史

我說說我的看法吧,歷史上如果好好經營的話,魏國齊國楚國趙國似乎都有一統天下的實力的。我們姑且不考慮君主的作為的問題。這裡面最有可能的我認為還得是楚國,原因如下:楚國疆域廣大,人口眾多,素來是南方大國,實力為中原諸國忌憚。楚國以前是蠻夷之邦,民風剽悍,富有侵略性,一直開拓疆域,有取周王代之的夢想。這樣一個國家無論在實力上文化上都是足以一統天下的。楚國在戰國雖然多次被魏國齊國秦國擊敗,但一直是列強,從未被小覷,秦國想要滅楚也用了六十萬兵力,可見楚國並不好征服。楚國的問題在於變法不夠徹底,貴族勢力強大,積弊太深,昏君層出不窮,朝政腐敗,需要一位如秦孝公齊威王一般的鐵腕人物,又或者經歷一場清洗舊貴族的政變才成。

楚後,齊國趙國魏國三個國家應該不分伯仲吧。趙國後期疆域增大,軍力強盛,足以與秦國競爭。齊國經濟實力最強,人口也多,但並沒有多大發展空間,每一寸的領土都必須同楚趙魏競爭,不像秦國可以滅巴蜀,楚國可以滅越,趙國可以佔河套。魏國雖然處四戰之地,但憑藉率先變法和人才濟濟的優勢,是很有可能一統的,但大家都變法後優勢不再。

所以樓主這個問題其實要分戰國時期來說,如果泛而言之的話,根據地理位置、疆域、人口、文化等方面考慮,而不考慮君主的作為的話,我認為楚國的體量是最有可能的。不過正是因為六國都有各種各樣的不足,所以很容易找到制約它不可能完成統一的因素。楚國有地理面積和傳統的優勢,魏國有時間和人才的優勢,齊國有經濟的優勢,趙國有軍事的優勢。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

其實吧,七國之中,也只有秦國會統一中國!其它只會帶來阻礙,而不會取秦而代之!

魏國!戰國初期七雄之首,魏國繼承了晉國核心區域——河東(汾河谷地)。再有魏文侯領國,兼有吳起變法,實力躍居山東六國!雄霸中原!但是魏國地理位置處於天下之中,四戰之地!加之魏國處理對秦戰略上,發生根本錯誤!放棄安邑,遷都大梁!參與爭霸,豈不知天下大勢已經從春秋戰國初期的稱霸變為了你存我滅兼併!

楚國!南方大國,是六國中面積最為廣袤,戰爭潛力最大,戰略縱深最長的國家!從春秋時期的晉楚爭雄到後來秦楚爭霸!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但是楚國遠離中原核心區,求存之心大於進取之心,被秦國和張儀用各種謀略,使一直之處於戰略下風!

齊國,齊國有魚鹽之利,是六國中最富有的國家,也是後期與秦實力最為接近的國家!秦昭襄王時期,秦與齊並稱為東西二帝!但是齊國度量狹小,冒天下之大不韙吞併宋國,遭群起而攻之(樂毅連下齊七十二城),元氣大傷,加之秦國遠交近攻,齊國最終不戰而降!

趙國,趙國與秦國同祖同宗!而且國家境遇也有相似之處(接近外族,有胡化歷史,軍隊戰鬥力強悍等)!趙國在後期是軍事實力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國家,但是趙國國力遠不及秦,秦國坐擁關中、巴蜀兩大糧倉,發動戰爭,維持戰爭的能力遠遠超過趙國!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原因,軍事戰術只是一方面,主要是趙國國力已經接近崩潰!舉國男子皆戰死長平,最後只能被滅國!

韓國,秦國關外第一國,實力弱小,後期充當附庸屬性!

燕國,周王室直屬封國!地處北境,與秦國一直交好,但實力弱小!

後面再說秦國!

秦相對於魏的優勢,地理條件比魏好!地處西隅,不直接面對強敵,進可以與六國爭雄,退可以據關中自守以對抗天下!

相對楚國的優勢:就是關中四關!函谷擋住六國,武關直控楚國!而楚國北境直接與其它國家接壤,千里之地處處設防?焉能不敗?

相對齊國的優勢,在於人和制度:秦國早期不開王化,被人稱為戎狄之國,所以商鞅新法得以貫徹實施,而齊國,天下第一諸侯國,貴族勢力強大,新制度難以實施,以至於有優勢得不到發揮!

趙國主要是國力不如秦國國力雄厚!大爭之世,掙於實力!而實力不僅僅是軍事實力!關中、巴蜀足以養兵百萬,而趙國遠遠不足!

…………

總而言之!秦國統一六國,是實力,也是運氣!是自己努力上百年的結果,也是歷史賦予的潮流使命!是法律、技術、策略等等方面的全方位優勢奠定而來的!不然中國也就是歐洲那種,小國林立,不成大一統!


贏了吹輸了黑

我認為戰國時期除了秦國外,最有可能統一的諸侯國是趙國或者楚國,趙國的優勢是軍事強大,楚國的優勢是經濟發達。



趙國(軍力強大)

趙國處於四戰之地經常發生戰爭,所以趙國最多的改革就是在軍事方面的改革,因此軍力十分強盛。著名的胡服騎射改革就是在趙國如火如荼開展的,使趙軍的單兵和軍團作戰能力極強,騎兵作戰最早也是起源於趙國的,而且趙國也是一個軍事人才輩出的國家廉頗、李牧等名將聞名天下,不僅是六國忌憚趙軍包括匈奴都數次被趙國重創,但長平之戰後趙軍元氣大損從此秦國再無強敵統一形勢不可逆轉。



楚國(經濟發達)

楚國有著天然的地理位置優勢,其疆域最大,人口最多,物質資源條件豐厚。其兵馬、糧草、軍械在六國中都擁有絕對的優勢,不過長期的諸侯國劇烈對峙消耗了楚國的國力,後期國君又被親族和大夫分了權利,人才外流嚴重導致了楚國的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