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淮南為何一有實力和中央對抗?

約翰遜Magic

題目中所說“淮南”,應指“淮南三叛”,那麼本題的實質便是“為什麼會出現能與曹魏中央對抗的淮南三叛?”,如果再進一步,明白曹魏中央此時已被司馬氏掌握,所以問題的實質便是:“為什麼會出現與司馬氏控制的曹魏中央做對抗的淮南三叛?”

what:什麼是淮南三叛?

淮南三叛,發生於三國後期的魏吳邊境魏方淮南軍區,由於司馬氏奪權專政,使得掌握軍事重鎮壽春的統帥先後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這三次分別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儉文欽之叛(255年正月)及諸葛誕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

Reason1:淮南是魏吳對峙的前線,擁有曹魏三分之一的邊防軍

曹魏、季漢、孫吳三國,在鼎立局面形成後,分別在其各自的邊疆設立了強大的邊防軍區,它們分別是:

  • 曹魏的淮南軍區、襄宛軍區、關隴軍區、北方軍區(鄴城)

  • 孫吳的江東軍區、荊州軍區

  • 季漢的漢中軍區、南中軍區、永安軍區

這些軍區主要由都督負責,個別軍區會由丞相君主直接領導(諸葛亮時期的漢中軍區、孫權時期的江東軍區)這些軍區之間的對峙關係如下:

  • 【魏】淮南VS【吳】江東

  • 【魏】襄宛VS【吳】荊州

  • 【魏】關隴VS【漢】漢中

  • 【漢】永安VS【吳】荊州

  • 【漢】南中VS【南蠻】【吳國交州】

  • 【魏】北方VS【鮮卑】

可見,曹魏淮南軍區是應對東吳主力的橋頭堡,又時刻保持野戰經驗軍力與戰力自然不可小覷。再加上,淮南地區也是曹魏實行“兵屯”制度的重點區域,兵屯建設縱貫曹操時期與曹魏全期,比較著名的就有鄧艾屯田,所以整個淮南的糧草供給也很充足,實力自然更是不可小覷。

Reason2:特殊時勢造就淮南抗衡中央的有利環境

作為地方軍區反抗司馬氏家族篡奪曹魏政權的“淮南三叛”,是三國後期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物,有一定的時代特性,並不全然是淮南真有這個實力,也有時勢因素使然。

從曹魏內部看,司馬氏家族發動高平陵政變、偉信殺曹爽、軟禁曹魏宗室、公然弒殺曹髦,不惜不斷突破道德底線,來攫取最高皇權,這種行為

難免受到曹魏內部保皇派的反感,也為地方實力派提供了趁亂反抗的大義名分,使得從未被司馬氏家族勢力染指的淮南軍區領軍人物有了趁機割據自雄或取代司馬氏的野心。

從三國環境看,淮南軍區既是曹魏攻防吳國的橋頭堡之一,也可以背靠吳國同謀中原,再加上當時季漢方面的姜維北伐也在不斷進行,吳國也有能力發動諸葛恪北伐,司馬氏如果處置不當,是很難防住季漢、孫吳、淮南三方共同北進的,至少淮南方面也是可以亂中取利的。

為什麼會失敗?

至於看著如此有實力的“淮南三叛”為何會失敗,就不得不歸咎於三位軍頭的處置失當反應不靈以及外援的不給力了。當然,也有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三次平亂時的果決神速有關,完全不給本來還有些許勝算的淮南方面以反應與準備的時間,以至於淮南都來不及與屢屢被內耗牽制的姜維、孫吳形成呼應。


寒鯤

題主說的應該是司馬家當權時的淮南三叛吧。淮南前身是淮南國,漢朝初年英布的分封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淮南王劉長死後,推行賈誼的治安策,淮南國拆分為淮南、衡山、廬江三處,分別封給劉長的三個兒子,長子劉安繼任淮南王,國都壽春。(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淮南易於反叛的客觀原因有三個,一,兵力充足,漢末袁術割據淮南稱帝,到曹操掌控淮南地,當地屢受兵災,民風剽悍,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形成,淮南成為孫曹東方對陣前線,重兵防禦自然少不了。


二,守將權重,淮南是兵家必爭之地,對南北政權尤為重要,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淮外,誰佔領淮南誰就有主動性,所以孫權才屢挫屢攻,沒有淮南東南政權發展不起來,面對敵國強大攻勢,淮南守將位高權重,畢竟以一地之力對抗一國,必須擁有極大的調兵權。如王凌是司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毌丘儉為鎮東將軍,豫州刺史,假節監豫州諸軍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三,引敵為援,一般前線容易不穩定,被敵方的策反滲透列為重點,一旦調轉槍口,就會得到原對手的支持,馬上有廣闊的大後方,有此優勢,更易反叛,如毌丘儉文欽之叛,諸葛誕之叛,都得到東吳的傾力支持。有這些特殊之處,在外將領如與執政大臣政見不合,叛亂一觸即成。


南方鵬

總結起來,古代能以一戰之地對抗中央,主要的因素包括三點,兵員戰力、錢糧後勤以及自身優勢。

第一點三國時淮南是吳魏作戰一線,同關中一樣,是邊境之地,因此士卒比較善戰,淮南軍團和關中軍團也是曹魏地方部隊中實力最強的部隊。首先就是軍隊人數有保障,而且長期在前線,戰力不弱,至少可以進行一戰。

斂淮南及淮北郡縣屯田口十餘萬官兵,揚州新附勝兵者四五萬人,聚谷足一年食,閉城自守。——《三國志·諸葛誕傳》

第二點當時在淮南已經大規模進行屯田,鄧艾屯田就以淮南為試驗區取得了很大成效,對淮南的農業經濟有著相當大的促進作用,根據經驗寫出的《濟河論》成為開發淮南的指導文件,於是開廣漕渠,建設淮南,取得的效果也很顯著。鄧艾的政策對淮南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此時的淮南因為屯田,錢糧充足,又因為興修水利,無水患之憂,而且水路通暢,往來運輸,能進能退。

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
水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三國志·鄧艾傳》

鄧艾

第三點自身優勢就是淮南地處東南,離曹魏腹地相當偏遠,曹魏時期的屯田往往士兵長年駐守,一個是自主較大,另一個是將知兵,兵知將,可以培養和形成自己的勢力。再有就是淮南離吳國很近,幾次反叛都有吳國相助,這也是敢憑一戰之地對抗中央的一個重要因素。


爾朱大魔王

三國時期淮南為何有實力與中央對抗?現在來講的話,淮南這個地方軍事設施並不多,大家也就下意識地認為淮南這個地方並不重要,或者說不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現如今淮南位於中國的腹地,這個地方不需要部署太多的兵力。但是在古代那個時候,尤其是沿著長江劃分,中國南北朝的時候,淮南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就凸顯了出來。

在三國時期,提起合肥,守將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張遼,孫權曾經三次大舉進攻和肥,但是都失敗了,再次以後,尤其是第一次進攻合肥的時候,曹操壓根兒就沒注意到合肥這個方向,援兵幾個月沒有到達合肥,最後是合肥手下使了一點小伎倆逼迫孫權退了出去。

第二次孫權率領大軍進攻合肥這個時候在合肥防守的就是張遼,張遼利用自己手裡800騎兵嚇退了孫權10萬大軍,之後,合肥方向成了曹魏政權一個心腹大患,如果再這麼聽之任之一旦。孫權突破了合肥那麼就有可能拿下徐州以後就直接威脅曹操的心臟,許昌。

因此,合肥必須要管,但是怎麼管。

淮南這個地方原先就是一塊兒富庶之地袁術佔領了黃淮之地以後,在劉備,孫策,曹操,呂布全明星陣容的圍攻之下,仍然苦苦支撐了幾年,跟這個地方巨大的財力,兵力和糧食生產有著莫大的關係。

但是隨著袁術的倒臺,他在這個地方死活的折騰導致淮南這個地方可以說是江河日下,槿這個地方民不聊生,而且經常會受到孫權北上來掠奪人口這樣的事情。

曹操下定決心要結束。孫權對於合肥的不斷騷擾的問題,因此他率軍進攻江東但是就如同赤壁之戰要,他再次失敗了,迫於無奈之下曹操選擇將合肥的防務繼續加強,並且將合肥到長江之間這一段的所有人口全部北遷至淮南一帶進行安居,淮南人口得到了大幅度的充實。

並且,曹操覺得這樣還不算完,為了增強合肥的防務,它將大軍向南遷移,遷至至淮河一帶,並將此處作為屯兵的地帶,屯田,一旦合肥方面遇到了攻擊這個地方,大軍將迅速集結起來,立刻去增援淮南。

這樣,圍繞著合肥整個淮河地區的軍力就得到了暴增,當時曹操剛剛死掉的時候,曹丕又解散了青州兵,使得淮河地區的軍隊實力一枝獨秀,少了這個兵力的鉗制,淮河地區的軍隊,可以說想幹嘛就幹嘛。

本身底子就在那兒擺著,曹操又大幅度的加長了淮河地區的建設。終於增加了這個地區的兵力和人口,因此,在三國末期兩淮地區可以一己之力對抗魏國大部分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