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中國人很少留鬍子?而古代很多?

用戶63846865372

很受歡迎的偶像楊洋,鹿晗,吳亦凡,他們的形象與大鬍子的騰格爾截然不同,更傾向於女性化。我從科學角度上解釋,這一切與DNA驅動有關係。

我們先來看看楊洋,鹿晗,吳亦凡的臉型。


(楊洋)


(鹿晗)


(吳亦凡)

看看這些現代90後,00後最喜歡的"小鮮肉"的臉型,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臉型都傾向於"女性化",或者叫做"娘化"。比如,看他們的下巴,都比較的"尖"。這裡是相對於老一輩的明星而言。一個不可否認的趨勢就是,相對於過往傳統的國字臉,濃眉大眼的粗獷形象,那種脾氣溫和,皮膚細膩,臉型傾向於女性化的男人,越來越受到女性的歡迎。這裡絕對沒有歧視"女性化"的意思,而是表達一個真實的情況,那就是,在現代社會,傾向於女性化的男子形象,更容易俘獲異性的芳心,對女性更具有吸引力。這其實也是生物和社會進化的結果。

在原始社會和古代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落後,食物的匱乏,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勞動力來維繫家庭。一個健壯的,強有力的男人,他往往體格魁梧,五大三粗,有著強壯的類似於國字臉的下巴,這代表了咀嚼力特別強健,代表了健康。而健康與繁殖力有關係。女性受DNA的驅動,在尋找配偶的時候,更傾向於尋找可以給自己的後代提供更高生存保證的男人,所以 一個長著國字臉的男人,因為更象徵著健康,所以比較受到女性的歡迎。由於這類男人更容易婚配,他們的基因就更容易擴散。而傳遞DNA是生物的第一本能。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食物被精細化,已經不需要那種健壯的下巴咀嚼也可以讓人活的很好。這時候,事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個下巴比較尖,更傾向於女性化的男人,他們被看成是家境比較優越的象徵。健壯的下巴,代表了"苦力""勞動者"的符號,"尖下巴"則與"養尊處優""富裕"聯繫起來。由於女性天生被基因控制,所以更傾向於尋找一個女性化的男性配偶。與一個體力勞動者比較,家境優越,養尊處優的男人在哺育後代上的作用,要更大一點。

濃密的鬍子也是這樣,過去代表了強繁殖力和健康強壯的勞動力,但在社會生產力發達的現代,由於不符合女性化,所以逐漸就會成為非主流。


懷疑探索者

鬍鬚,是男性成熟的標誌,一個男子毛髮很盛,鬍子眉毛一把抓,那便很“man”。而女子呢,若以某峰挺拔為成熟的標誌,除非寫小說,則頗為難言。故男子可以“鬚眉”稱,而女子只以“巾幗”稱。

中國古代男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是要留鬍子的。不留鬍子的,要麼是“天閹”,生理上有問題,要麼乾脆就是太監,沒法“行人道”,頦下容不了一部鬍鬚。所以東漢末年,袁紹派兵入宮,盡殺無須之人,因為無須便是宦官,然而亦頗有誤殺,許多男人鬍鬚本不盛,倉促之間,便被當作閹人斬殺了。

說到中國男子留鬍鬚,我想到一件趣事。說梁漱溟在50歲上遇到陳樹芬,經過一番熱戀,二人訂了終身。當時梁漱溟正在留鬍子,為了更顯出男子氣概,他在參加婚禮時將鬍子颳了,並且得意地說:“一個老新郎在婚禮之前總是要刮刮鬍子的。”梁的朋友們也逗趣,說梁漱溟“為我們這些中年夥伴們贏得了榮譽”。

其實新娘也不年輕了,陳樹芬比梁漱溟小6歲,當時已經44歲——有人給九十歲的齊白石介紹“女朋友”,白石老人聽說對象已經四十多歲了,馬上搖頭,嫌棄人家老呢!

梁漱溟外表不帥,他是學者,在大多數男人都“刮鬚”的新時代,他卻在下巴上“掛須”,裝酷也好,顯深沉也好,鬍子自有其用意。然而他也知道,男人要顯出魅力,看起來年輕精神,還當痛剿鬚毛——看,舞臺上,只有老生才掛一部長鬚,顯得老里老氣的。



(有須與無須的梁漱溟)

其實中國人面孔扁平,而且許多男性長相精緻,留鬍子並不好看。東亞人的體毛較西方人少,“洋鬼子”一身的毛,搭配起來就較為自然,而東亞人就一腦袋毛再配一嘴鬍子,身上和胳膊上卻乾乾淨淨的,臉皮又光潔得很,鬍子又不多,看起來特別像是貼上去的,不好看。古代常稱某男子“美鬚髯”,若反觀之,則多數人的鬚髯是不美的。

但為什麼古人必須留須呢?

這是一種習俗與文化,好比我們都熟悉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等觀念,都強迫著中國人不許割須。習俗久了,便進而發展出相應的文化,比如鬍鬚文化。鬍鬚作為人面上的主要物什(還不停地隨嘴巴說話咀嚼和微風之起而飄拂舞動,特顯擺!),在相術文化裡就十分特別,常常被當作人的命運改變的一種尺度。

譬如明成祖朱棣,他還在做王爺時,就有相術大師對他說:“須長即腹,當即位做天子”。說他鬍子長到肚子那塊,他就要做皇帝了。朱棣對他那部鬍鬚就非常得意,特別是兩頰上飛出的兩綹長鬚,更稱之為“龍髯”。後來他的天子命果然應驗了,看官你猜,他當如何重視他的龍髯,不信你去拔一根試試?


再說一位名人,話說王陽明年少時,一日走在街上,忽遇一相師,對陽明的面相頗為驚奇,預言道:

須拂頸,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臺,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聖果圓。

說陽明的鬍子長到不同的地方(衣領、丹臺、丹田),他的修為也將達到不同的境界。


這些圍繞鬍鬚的著名相術預言雖然未必可信,但它突出表明,古人的鬍鬚有多重要——曹操不是為了保命,他才捨不得割須呢!

然而清朝亡後,經過時代的洗禮,再經過新文化運動的震盪,人們觀念變了,男人留須的就少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傳統文化一變而為新文化,除了一些老人和舊軍閥、舊官僚,留鬍子的男人已不多見。一個滿臉鬍子的男人,不僅看起來邋遢,而且老氣橫秋,如何見其為“新人”呢?除此之外,還因為鬍鬚難得打理,現代人哪有那麼多閒工夫去整理嘴上那一撮毛?電動剃鬚刀,每天圍著嘴巴轉一圈,乾淨了,多省事!

所以現在除非是“裝”藝術家或國學大師什麼的,要留嘴鬍子做“名牌”,其他多數男人就都不留須了。方便,年輕,光潔漂亮,多好!(胡丹/皇帝不稱朕


皇帝不稱朕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也來湊個熱鬧!

中國人不留鬍鬚應該從鴉片戰爭之後,思想和習俗逐漸發生變化開始算,這個過程是漫長的。百年之後,新中國成立,建國以後出生的人基本上 已不再留須了。

吳秀波
在中國古代,留須是男子的必備相貌,也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甚至是一種境界的體現。中國古人受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思想的影響,對於毛髮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根據年齡的不同,毛髮在相貌上的形式體現也是不同的。比如髮型,幼兒稱總角、男子成年束髮加冠、女子成年束髮及笄等等。對於男子,當然還有鬍鬚這一項,成年的男子(年輕一點的)一般留個一字須,表徵自己已婚;八字鬍說明已經闖蕩社會,有了一定的閱歷和地位。在古代小說、人物畫像中,鬍鬚往往用來表現一個人的職業、性格或者品德,比如:

齊白石
稀疏的鬍鬚,說明此人可能從事文職、理性;

粗硬的鬍鬚,說明此人個性單純、正直、且性急容易招怨;

無亮色的鬍鬚,說明此人性情不定,諸多反覆、人品卑劣;

光亮柔細且飄逸的鬍鬚,說明此人高貴,待人平和,受人推崇、敬仰;

濃密粗硬,似針豎立的鬍鬚,說明此人生性剛猛,智小謀大。

男子必備相貌

漢族男子在古代是留鬍子的,並不是誰愛鬍子才留鬍子,而是身為男子必須留鬍子。不留鬍鬚的基本都是閹人,如果壓根兒沒長出來那就是“隱宮”了,這對於男人是一種莫大的恥辱。

劉邦

當然鬍子長的好看了,還會得一個美髯公的稱號,比如《漢書》稱漢高祖"美鬚髯"。咱們熟知的關羽是出了名的美髯公。《三國演義》寫關羽相貌,道:

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關羽和張飛
這麼美的鬍鬚,當然要精心打理才是。《三國演義》有一段寫曹操為了保護關羽的鬍鬚,操碎心的片段:

(關) 公醉,自綽其髯而言曰:“生不能報國家,而背其兄,徒為人也!”(曹)操問曰:“雲長髯有數乎?”公曰:“約數百根。每秋月約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紗囊裹之,恐其斷也。”操以紗錦作囊,與關公護髯。次日,早朝見帝(漢獻帝)。帝見關公一紗囊垂於胸次,帝問之。關公奏曰:“臣髯頗長,丞相賜囊貯之。”帝令當殿披拂,過於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因此人皆呼為“美髯公”。

謝靈運

美髯之名,除了武將,還有文人,南北朝謝靈運就是一枚,據《隋唐嘉話》記載:

晉謝靈運須美,臨刑,施為南海祗洹寺維摩詰須。寺人寶惜,初不虧損。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欲廣其物色,令馳驛取之。又恐為他人所得,因剪棄其餘,遂絕。

翻譯一下:東晉謝靈運有一副美須,臨刑前,他把自己的鬍鬚贈給南海祗洹寺,供塑佛像之用。唐中宗時期,安樂公主為了端午節能跟人嬉戲(鬥百草是一種遊戲),命人通過驛站快速取回。她擔心別人也會得到謝靈運的美須,就讓人把佛像上其餘的鬍鬚都給剪了,謝靈運的美須從此便在世間絕跡了。

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古代,無論是民間,還是官宦,地位越高,身份越高貴,鬍鬚的表徵性也就越強。俗話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沒有一副像樣子的鬍鬚,你還真不敢在人面前瞎咧咧,別人會覺得你壓根兒沒水平。

我們講故事的時候,有一種習慣性的開頭,就是“白鬍子老爺爺

,這裡面其實隱含了我們將鬍鬚和智慧、閱歷掛鉤的理念。小時候,在村子裡見到捋著鬍鬚、拄著柺棍兒的老爺爺,就感到莫名的敬畏,他們發言的時候,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得靜靜地聽著。這是一種權威,沒有法律、制度約束,內心自發的權威。

隋煬帝
查閱古代人物畫像,很少會有不長鬍須的,尤其是帝王相,鬍鬚基本是標配。咱們可以想象一下這樣的一種畫面,皇帝和眾臣在大殿朝議,有鬍鬚的皇帝和沒鬍鬚的皇帝,誰更有威儀?肯定是長鬍須的了。沒長的和旁邊的太監有什麼差別!大臣內心一直會有一種跟一個小屁孩玩家家的感覺。

境界的體現

這與中國古來的相面術有關。王陽明早年熱衷於仙道,十幾歲時在京城遇見一位相士,說他有仙道氣骨,便給他傳授了鬍鬚與得道的因果關係:“須拂勁,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臺,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圓聖果。”咱們當然知道,就跟頭髮的長短和見識無關一樣,鬍鬚的長短和得道也沒半毛錢的關係。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修養境界、學術造詣高的人(這種人當然大多都是長者了),往往留著一副好看的鬍鬚。

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

既然有人用自己的鬍鬚表現自己的境界,那麼就有人用鬍鬚表現自己的兇狠。民國時期,社會動盪,土匪橫行。這些人不善於收拾自己,久而久之,鬍子麻茬的,所很多地方把土匪稱作“鬍子”,就體現了這種表徵。(跟咱們現在弄個紋身嚇唬人一個道理)

圖片來自網絡

不再留須的原因

現在的中國人不留須的原因很多,這裡列舉幾種:

其一,審美觀的改變。

以前流行殺馬特,現在主張扎小辮兒,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審美。古代人們覺得一大把的鬍鬚自然垂落,是一種美,現在的人則覺得太過老氣,追求面部整潔。很多年輕人喜歡韓國那種奶油的樣式了。網上有朋友把中國人的臉相留須不好看作為不留須的原因,我覺得不太妥當。這是審美觀念的變化,而不是臉相合不合適的問題。這種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審美觀念的衝擊而造成的。按照這種說法,如果回到大唐,歪果仁肯定會覺得,體型龐大的他們不適合胖,因為胖了的他們沒有唐人好看。

其二,鬍鬚的表徵轉變


首先,近代以來受到西方思想的衝擊,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發生了改變。中國傳統留須文化成了“舊”的代表,而西方的留須樣式開始在中國流行。時日長久,中西混淆,留不留都已經無所謂了。其次,前面咱們說過,有些地方把土匪叫做“鬍子”,鬍子更多地代表了兇橫,良好的表徵走向了反面。第三,現在的人們受到影視劇的影響,往往把留小鬍子跟日本人聯繫起來,因為民族情感問題,而對這種留須樣式感到厭惡。

其三,現實生活要求

這已經不是一個悠閒悠哉的時代。我們的工作崗位需要你面部光潔,快速的生活節奏也沒有給你打理鬍鬚的時間,隨時的證件照不允許你帶著鬍子拍照,當然女朋友也會嫌你太髒。時過境遷,如果你喜歡鬍鬚,要麼做一個大師,要麼做一個瘋子。


真史圈

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頭髮與鬍鬚一樣,是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甚至認為這些毛髮匯聚了人的精氣神,是血脈生成,去除之後會大傷元氣,所以古人對自己的毛髮十分看重。



古代的武將,大都留著長長的鬍子,比如關公和張飛等人。即便是白面書生,也要留著鬍子,那些年長的大臣,長鬍子顯得更有威懾力和資歷。在中國,鬍鬚是男人的象徵,長髯是智慧,虯髯則是勇猛。所以文臣皆留長髯,武將多留虯髯。


在古代,剃去毛髮,當然包括鬍鬚,算是一種很重的刑罰,所以他們自然是不願意隨意剃除,毛髮關係到尊嚴與面子,還能從毛髮上間接判斷一個人的人品。不僅中國古代喜歡留長髮長鬚,古代的印度、埃及等地也喜歡留長鬚,既引領潮流,又能禦寒,還方便,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留長鬍須了,留長鬍須的人被稱為異類,正好與古人來了個對調。因為現在時代不同了,社會節奏變得很快,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智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剃鬚後顯得人乾淨整潔,所以人們才摒棄了留長鬍須的習慣,你能想象一個人在辦公室留著長長的鬍子一邊寫代碼一邊喝泡麵的場景嗎?多不方便!你能想象一個人留著長長的胡鬍子一邊乾電焊一邊擰鋼筋的場景嗎?多危險!這是社會發展使然。


歷史密探

鬍子也稱鬍鬚,泛指生長於男性上唇、下巴、面頰、兩腮或脖子的毛髮。青春期後的男性一般都會長鬍子,這是雄性激素作用的結果。

古代中國男子對鬍子可謂重視,而且將鬍子分的很細:嘴唇上的稱“髭”,下巴上的稱“須”,兩邊腮上的稱“髯”。因此鬍子又有“鬍鬚”、“鬍髯”、“髯須”等稱呼。

古人遵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的古訓,對鬍子極其重視。

秦漢時期人們以“多鬚髯”為美。唐宋時則流行染鬍子,“好染髭鬚事後生”。民國時期張勳復辟後康有為希望當首揆(首席內閣大學士),張勳向宣統請示的時候,瑾太妃以為不可,並說本朝從未有過沒鬍子的宰相。康的鬍子本來稀疏,又因化裝入京時給刮掉了。康有為得知因為鬍子影響前途時,忙從藥店買來生須水,一小時抹上兩三次,並時時攬鏡自照,不啻於農夫之望禾苗也。

可見鬍子的重要性。

鬍鬚是男子表現氣概和威嚴的一種標誌,也是男性的重要性特徵之一。據說生殖機能越旺盛、鬍鬚生長就越快。一個男人臉上不長鬍子一定會被人笑話。

歷史上除了南朝時期一些貴族子弟出現刮鬍子現象外:“無不薰衣剃面”,基本上對自己的鬍子百般愛惜。當然出家人也是不留鬍子的,出家人不留鬍子則是“遠離煩惱,究竟寂滅”,但也不盡然,很多和尚還是留鬍子的。

直到民國時期中國男子都還保留著蓄鬚的習慣。此後西風漸進,不留鬍子成為衛生,文明的一種象徵。比如18世紀初的俄國彼得大帝改革時就把剃掉貴族們的大鬍子作為一項重要舉措,當然也不能排除剃鬚刀、刀片廠家的商業營銷。

不留鬍子的風氣所至,甚至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小青年留鬍子都是“二流子”的象徵。真可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趙燕雲

中國古代,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所以古代的漢人,一生下來,就不剃頭髮,不剪鬍子的。

其次,古代男人,以美髯公為美。也即是說,男人必須長鬍子,鬍子長得越多越長,會認為越帥,越有男人味。

最後,古代人技術有限,尤其是古代的廣大農民,生活在死亡邊緣,連一把剃鬚刀都沒有,沒錢去找剃頭師傅理鬍子。

現代人的審美觀變了,學習西方人,以乾淨整潔為美。再說了,現在的人,也有這個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


三生有畫

在中國古代,由於人們受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的古訓影響,對於毛髮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不會輕易剪去,尤其是男子的鬍鬚,是男性的重要性特徵之一。

留鬍鬚是男子的標配,我們看古裝劇時就經常看到,那些有學問的、德高望重的長者都是留著長長的鬍鬚,思考問題時總要不自覺地捋一下鬍子。地位越高,身份越尊貴,鬍鬚的表徵性也就越強。

不同年齡的男子留的鬍鬚也不一樣,年輕的成年男子一般留一字須,表徵自己已婚;八字鬍說明已經進入社會,有了一定的閱歷和地位。

比如劉邦的“美鬚髯”、劉秀“美鬚眉”、馬援“為人鬢髯,眉目如畫”等。

由此可見,鬍鬚已成為古時男性頗為重視的體徵。

而且,古時的人對鬍鬚的區分相當細緻:嘴唇上的稱“髭”,下巴上的稱“須”,兩邊腮上的稱“髯”。因此,鬍子又有“鬍鬚”、“鬍髯”、“髯須”等不同稱呼。

在古代,沒有鬍子的男人是被人另眼先看的,在民間俗語中,“面白無鬚”不是好的面相,常用於形容閹人、太監等特定群體,形容年輕人不穩重也常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民國時期,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西方的各種生活習慣被留洋人士帶到國內,颳起了一陣西洋風。

男人的鬍子和長辮子漸漸成了不合時宜,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象徵,而且,鬍子的打理相當繁瑣,清理不仔細,就容易打結,殘留汙垢,不留鬍子成為衛生、文明的一種象徵。

後來,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打理鬍子耗時又耗精力,不留鬍子不僅省時省心,而且乾淨利落,所以,現在的中國人很少留鬍子。


有書博物館

在中國古代,留須是男子的必備相貌,也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甚至是一種境界的體現。中國古人受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思想的影響,對於毛髮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根據年齡的不同,毛髮在相貌上的形式體現也是不同的。比如髮型,幼兒稱總角、男子成年束髮加冠、女子成年束髮及笄等等。對於男子,當然還有鬍鬚這一項,成年的男子(年輕一點的)一般留個一字須,表徵自己已婚;八字鬍說明已經闖蕩社會,有了一定的閱歷和地位。在古代小說、人物畫像中,鬍鬚往往用來表現一個人的職業、性格或者品德

古時候我們中國人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說法,所以大部分男人都是留鬍子的,而且鬍子還是男子成年的一種標誌。在古代沒有鬍子的男人甚至屬於另類,在民間俗語中,“面白無 須”不是好的面相,常用於形容閹人、太監等特定群體,形容年輕人不穩重也常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在古代,鬍鬚不僅是男人的“標配”,更是“帥哥”的基本組成元素,三國裡關羽就有“美髯公”的稱號,司馬遷《史記》裡形容漢高祖、班固《漢書》裡形容霍光都用了“美鬚髯”來褒揚他們的外 貌。而在名著《三國演義》裡,曹操在被馬超擊敗追趕的時候,不得不“割須斷袍”才得以逃命,小說在形容曹操狼狽之態的同時,也側面反映了鬍鬚對古代男性的重要性——曹操如不是因為要逃命保命,怎會輕易割斷自己的鬍鬚。

與體毛茂密的西方人相比,東方黃種人的體毛非常稀疏,這一點在鬍鬚上體現得非常明顯。東方黃種人最常見的鬍鬚類型是兩撇細細的山羊鬍,搭配相對扁平的面孔,與西方人立體的臉型和濃密的絡腮鬍相比,就沒有那麼好看了,而且弄不好還容易非常顯老和邋遢。

翻出晚清官員的照片,大多都是兩撇細細的山羊鬍,在今天看來顯得非常難看。上個世紀西方對中國人充滿了恐懼和偏見的代表形象"滿大人"的形象,就是非常典型地展示了這一點。

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古代,無論是民間,還是官宦,地位越高,身份越高貴,鬍鬚的表徵性也就越強。俗話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沒有一副像樣子的鬍鬚,你還真不敢在人面前瞎咧咧,別人會覺得你壓根兒沒水平。


彪哥公益

現在中國人很少留鬍子是因為:


1.留鬍子不乾淨,不衛生。吃飯喝湯時不僅鬍子沾上飯柱,還有可能把鬍子掉進湯裡,太噁心了。

2.為了形象。現在中國很多公司,為了公司形象禁止留胡了。為了錢沒辦法。

3.為了親嘴方便,留個鬍子接吻女士們不願意,怕扎嘴。

至於古代留鬍子多,那是因為古人尊一句話:人之體發受之父母,剃了就是不忠不孝,所以留的多!


老頭講

傳統中國,漢人信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男性到了一定年齡都會開始蓄鬚。久而久之,也成了對於男性的一種審美標準,更能體現男性的威猛陽剛,鬍鬚多而胡型好看的人會被稱作“美髯公”,而且長鬍須往往被視為年長和智慧的象徵,獲得外形上的一種權威性。

蓄鬚和中國的相面術也有關係。

王陽明早年熱衷於仙道,十幾歲時在京城遇見一位相士,說他有仙道氣骨,向他傳授了鬍鬚與得道的因果關係:“須拂勁,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臺,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圓聖果。”在民間觀念裡,“面白無鬚”是不好的面相,“黃鬚小兒”是對年輕人的輕視。

清朝滿人入關,用剃髮易服來降順漢人。對於滿人而言,身體髮膚的信仰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看清十二帝的畫像,沒有一人是那種大鬍子,最多隻留鼻下的一道。這也影響了整體中國人的審美,去看晚清官員的照片,大多是兩撇細細的山羊鬍,這種形象也形成西方對於中國人充滿恐懼和偏見的"滿大人"的印象。

清末民初,西風東漸,特別民國之後,全面追求近代化,剃鬚成為了進步的象徵。但民國新舊同處,依然有很多老派人蓄鬚,新派人也不乏留點東洋蓄的。只不過後來日本侵華,東洋須的形象臭了,所以留的人越來越少。

真正不再普遍蓄鬚其實是從1949年以後開始的,並沒有多久遠。共產黨的領導人大部分都不留鬍子,解放軍也明確規定軍人不許蓄鬚,這對於全社會都起到了示範和引導作用,所以慢慢地剃鬚成了中國男性的習慣。到了今天,花美男、小鮮肉風靡,大鬍子就更不符合審美了。不過當今社會是多元化時代,蓄鬚也不突兀,有不少追求個性的人還是留著各式各樣的鬍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