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川”出發

沿著“川”出發

汶川十年 10 Years · Wenchuan03解析“川”字丨沿著“川”出發

四川省內擁有很多含有“川”的地名,如汶川、北川、青川、沐川、金川等。當我們沿“川”而行時,我們將去向何處?在與河流並行的過程中,請跟隨我們的腳步,探尋一座座城市的歷史淵源,為這片土地鐫刻獨特的印記。我們相信,這片土地記住的絕不僅是地震的傷痛,更有燦爛的文明正在眨起眼睛,指引前行。

沿著“川”出發

《說文解字·川部》載:“川,貫穿通流水也。”在甲骨文中,按水直達之象形,左右是岸,中間是流水。故其本義為河流。由此可見,以“川”字為名的地方,始終與江河分不開關係。

得益於地理優勢,四川擁有眾多大江大河。除了長江干流,還有岷江、雅礱江、大渡河、嘉陵江等。四川境內的許多城市,也因臨水興建而得名。如沐川縣,相傳流經縣內的沐溪河中有三塊巨石,遠遠望去就像是三個美麗的女子在沐浴、嬉戲,因而得名“沐川”;又如金川縣,則是因境內大渡河上游的大金川得名。

沿著“川”出發

沐川與沐溪河

但有趣的是,四川的得名卻並不是因為有“四條江”。著名東晉史學家常璩在《華陽國志·蜀志》中寫道:“蜀沃野千里, 號為‘陸海’……‘天府’也。”自古以來,這片土地就常被冠以“天府之國”的美譽,土地肥沃,田野廣闊,猶如陸地上的大海。是故四川的“川”取平原、平野之意,與一馬平川的“川”同義。

四川,古稱巴蜀或蜀,緣起於商周之際在今重慶、四川地區建立的奴隸制王國——巴國和蜀國。其得名之始,要追溯到北宋真宗年間。鹹平四年(1001年),將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總稱“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到了南宋,即簡稱為“四川”。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則合併四路,正式建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省治成都。此乃四川省首建。

沿著“川”出發

四川盆地與成都平原

我的故鄉正是四川。

我仍然記得十年前,隨著教室劇烈的晃動,校園廣播中傳來校長彆扭的普通話“阿壩州汶川地震了”,那帶著一絲顫抖的聲線。在“5·12”那天之前,我甚至從不曾知道“汶川”的存在,以至於連它的名字都無法正確地念出來。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綿虒(sī)縣,於今汶川縣西南綿虒鎮。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改為汶川縣。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七十八載, 汶川縣“以汶川水為縣名”。這飽經傷痛的地方正是得名於岷江,岷江在古籍中又因通假現象,被稱為汶江。

沿著“川”出發

北川羌族自治縣屬四川省綿陽市,在“5·12”大地震中遭遇重創,幾乎被夷為平地 繆宜江/攝影

北川設縣最早出現於北周時期,其舊治位於今北川縣北部開坪鄉。北川南部有湔(jiān)江,又名北川水,自西向東蜿蜒貫穿全縣,從東南進入江油後,匯入涪江。置縣初,大概也是因水而名。

青川設縣則最早源出西魏時期,當時的名字是因山而名,稱馬盤山。唐代天寶年間,更名青川縣,後廢止。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設青川守禦千戶所。民國30 年(1941年)復置青川縣。1951年青川縣遷今治喬莊鎮。古青川縣以青川溪(今下寺河)得名,此河先匯入白龍江, 後再入嘉陵江,是青川的母親河。2008年冬天正式開園的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為青川建立了新的旅遊觀光線。

沿著“川”出發

通過十年不間斷的重建與修繕工作,四川的一座座城市再度煥發了生機 繆宜江/攝影

汶川、北川、青川……這些地方在地震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災情。身處鮮水河地震帶、金沙江地震帶、龍門山地震帶等多條地震斷裂帶的四川,雖然在歲月的敲打下傷痕累累,但是我們不應當只向其投去一道道哀傷悲切的目光。

事實上,地震除了瞬間的苦難什麼也帶不走,什麼也留不下。如今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依然延續著久遠以來的文化。華夏始祖大禹故里的光輝、獨特的少數民族風俗、優美的自然景緻,還有棲息在山林中的國寶大熊貓,都是四川的寶藏。

沿著“川”出發

川劇

沿著“川”出發

蜀繡

我們從一個短短的“川”字出發,沿著眾多江河的流向,一座座城市豎立起來,一個個傳統也沿襲下來。川菜、川劇、川繡等,才是真正可以代表這片土地的靈魂印記。我們沿“川”而行,必將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劉曉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