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明明做過明朝皇帝,為何不能葬進皇家帝陵?

井底小小魚

明朝自南京遷都北京後,從成祖開始,歷代皇帝駕崩後絕大多數都葬於昌平天壽山麓,因總共有十三座帝陵,故有“十三陵”之稱。之所以選址天壽山,是因為這裡山勢延綿,“龍脈”旺盛,簡直是天造地設的風水寶地。出於風水學和遵從祖制的考慮,定都北京的十四位明朝皇帝中,有十三位死後葬於此處。


那麼問題來了,那唯一的“特例”是誰?他因何“另類”地沒有葬在天壽山?得此“殊榮”的主角雖非明英宗,但一切還要從明英宗失敗的“御駕親征”講起。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權臣也先率重兵大舉內侵,大同前線告急,英宗在大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決意“御駕親征”。臨行前,英宗立年僅2歲的皇子朱見深為皇太子,由異母弟朱祁鈺負責留守。一切安排停當後,英宗遂率精銳20餘萬“親征”,從軍者包括朝中幾乎所有的王公重臣,場面聲勢極大。



此次出征,由於準備倉促、組織不當,大軍出發不久便自相驚亂,還沒到大同時便出現缺糧現象。到達大同後,王振獲悉前線慘敗的消息後大恐,又勸說英宗撤出大同返京。最初,王振想從紫荊關退兵,以便途經老家蔚縣,藉此在家鄉父老面前風光顯擺一番。但中途又擔心行軍可能會毀壞蔚縣的田園莊稼,於是再改道東行向宣府行進,以致耽誤行程,被瓦剌軍追擊。英宗一行從宣府南撤,結果在懷來土木堡遭遇瓦剌軍包圍。


土木堡沒有水源,加之軍中缺糧,20餘萬明軍陷入飢渴狀態中,還沒開戰心理防線便已崩潰。此次遭遇戰,明軍死傷者佔總數的80%多,幾乎全軍覆沒。“王牌軍”三大營主力被消滅殆盡,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而文武重臣死傷者亦有數十人,罪魁禍首王振則被護衛將軍樊忠錘殺。更要命的是,英宗本人被瓦剌俘虜,作為對方進犯京師的“擋箭牌”。



消息傳到北京,城中立時炸開了鍋,留守的王公大臣如喪考妣,惶惶然不可終日。幸好兵部侍郎于謙頭腦清醒,在奏請皇太后立留守朱祁鈺為監國的同時,極力反對遷都,力主堅守京師,並詔令各地“勤王”。在於謙的辛苦經營下,明軍艱難地擊退瓦剌包圍軍,使得京師化險為夷。北京保衛戰勝利後,也先賊心不死,把英宗當做割地求財的“籌碼”,不斷地對明朝進行勒索,期冀獲得戰場上不能得到的勝利。



于謙等人為打消也先的妄念,率大臣擁立監國朱祁鈺為皇帝,是為景帝,對英宗的安危的聽之任之。也先計劃落空,手裡的“王牌”變成了累贅,於是派人南下求和,願意釋放英宗回朝。可是也先願意放人,但景帝卻不願接收,但礙於天下輿論洶洶,只好派楊善等人前往瓦剌探望英宗,但絕口不提迎回之事。結果楊善等人到了瓦剌後,自作主張改為迎駕,再次利用輿論的力量迫使景帝就範,無奈只能允許兄長回國。


自古皇權之下無親情。景帝既然已經登上皇位,那麼對他來講,讓英宗死在瓦剌、爛在漠北才最符合心意。但如今楊善自作主張給他帶回一個“燙手山芋”,景帝又急又氣的心態可想而知,他既不可能讓英宗復位,又不能揹負弒兄的罵名,思慮再三,將英宗尊為太上皇,並軟禁在南宮,派人嚴加看管。不僅如此,他還廢黜英宗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獨子朱見濟,期冀讓皇位在自己這一支傳承下去。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見濟只當了一年太子,便於1453年夭折,年僅5歲。景帝哀慟過度,4年後也病倒在床,眼瞅著有進氣沒出氣,離大限不遠。此時,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及大太監曹吉祥等人見江山後繼無人,於是便發動“奪門之變”,擁立英宗復位。英宗復位後半個月後,才想起兄弟景帝還沒死,於是便廢黜他為郕王。又過了近一個月,景帝終於嚥氣。


景帝雖死,但曾飽受囚禁之辱的英宗仍不解氣,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不僅廢除他的帝號,而且還賜惡諡為“戾”,按親王禮儀葬於西郊金山,而非祖陵萬壽山。景帝朱祁鈺因此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皇帝。



景帝的葬所即今景泰陵,位於今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北麓軍科院幹休所院內,原名郕王墓。等到景帝之侄、英宗之子朱見深(即明憲宗)即位後,才又恢復叔父的帝號,並將郕王墓改擴建為皇陵。到了嘉靖年間,又改建陵碑,並易綠瓦為黃瓦,使之符合帝陵規制。革文運動中,景泰陵遭到破壞,陵冢被平毀,陵碑被推倒,建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1979年後才又重新進行修復。


文史磚家

朱祁鈺明明做過明朝皇帝,為何不能葬進皇家帝陵?這是因為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基於新仇舊恨的私心自用。

朱祁鈺死的時候,朱祁鎮已經通過奪門之變復位(有說法朱祁鈺之死本身就是朱祁鎮指使人下的手,但沒有確鑿證據)。

曾經做過皇帝的弟弟死了,朱祁鎮讓禮部討論應該以何種禮儀下葬——這裡隱含的意思是因為朱祁鈺當過皇帝所以需要討論,但誰都明白英宗期待的討論結果是什麼——於是知趣的禮部回奏應依親王例祭葬之。英宗”欣然“採納,隨後下令,在北京玉泉山北麓安葬朱祁鈺。

之前孫太后也十分虧心地將自己親自批准的朱祁鈺即位說成是朱祁鈺“遄據帝位”,也就是篡奪,這下自然是有仇報仇有怨報怨。

好兄弟,不客氣,英宗還捎帶送給他一個“戾”的諡號,諡法不悔前過曰戾,不思順受曰戾,知過不改曰戾,總之就是這傢伙是死不改悔的僭越者、貪天之功的假把式,必須踏上一隻腳……有點岔了,但這些基本上就說明了朱祁鈺為何不能葬進皇家帝陵。

在這裡,皇家帝陵特指北京昌平天壽山麓的

十三陵,之前不算,從明成祖朱棣開始,事實上只有朱祁鈺沒有葬入十三陵陵區。

不過,在這裡談古論金要提出一個和問題不同角度的概念,那就是朱祁鈺實際上葬進了皇家帝陵——

因為,他的陵墓就是皇家帝陵。

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後來下詔說:

曏者朕叔郕王踐祚,戡難保邦,奠安宗社,亦既有年。及寢疾臨薨之際,奸臣貪功生事,妄興讒構,請去帝號,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諸奸於法,不幸上賓,未及舉正,朕敦念親親,用成先志。其郕王可仍舊皇帝之號,所有前諡,禮部會議以聞,務合人心,毋乖典禮。會所司修飭陵寢,如敕奉行。

雖然作為英宗之子,朱見深要編一些

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的說法迴護朱祁鎮,但最終肯定了朱祁鈺戡難保邦、奠安宗社的功績,恢復了他的皇帝身份重頒諡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雖然比明朝皇帝慣例的16字諡號要縮水很多,但布義行剛曰景,由義而濟曰景,耆意大圖曰景,相比戾,堪稱撥亂反正,天差地別。

朱見深曾經被朱祁鈺由太子貶為沂王,差點喪失繼承人的地位,他能夠如此作為,既是代表父親和自己與朱祁鈺和解,也是順應人心,從化解個人的心結做出正確的政治選擇來看確實不容易,也算是成化朝的一樁美政。

詔書最後提到會所司修飭陵寢,如敕奉行,也得到了執行,原郕王墓被擴修為皇陵,後來的嘉靖年間又改建陵碑,並易綠瓦為黃瓦,使之符合帝陵規制。

不管遭到怎樣的詆譭和打壓,埋葬我的地方就是皇家帝陵,正如當初六師新喪、九塞氣沮的時候,我戰鬥的地方就是大明朝廷所在。

談古論金,掰開揉碎歷史的人性和技術流呈現給您


談古論金

有一種痛,叫死了還在痛。

也許這就是朱祁鈺的感受吧。


一個關於兄弟反目的故事,起於一場戰爭。

我不想當皇帝,是別人逼我的!

那時候還是朱祁鈺的哥哥明英宗當皇帝。有一天,明朝的鄰居瓦剌不老實了,來攻打明朝邊境,明英宗很惱火,在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決定御駕親征。可是王振不會打仗還瞎指揮,結果悲劇發生了,明軍大敗,明英宗被瓦剌抓走了。明朝大亂,國不可一日無主啊,於是留守京城的大臣于謙力排眾議,決定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朱祁鈺很惶恐,本無心當皇帝,更何況在此危機時刻,當即表示不幹。於是大臣們苦口婆心,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朱祁鈺無語,無奈登上皇位了。



朱祁鈺影視人物圖

我想當皇帝了,可是卻被我哥哥趕下臺了

大權在握之後,朱祁鈺感受到了當皇帝的樂趣。可是突然有一天,敵人瓦剌居然把明英宗給還回來了。朱祁鈺很害怕,他不願拱手讓出帝位,也不願殺了自己的哥哥,於是他把自己的哥哥軟禁起來了。有時候心慈手軟未必是好事。陰謀支持明英宗的人一直存在,就在朱祁鈺生了一場大病的時候,支持明英宗復辟的大臣忽然造反,重新將明英宗送上了皇位。朱琪鈺就這樣丟掉了自己的皇位。



配圖

到死都不讓我以皇帝的身份下葬帝陵嗎?

明英宗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明英宗復辟之後,痛斥自己的弟弟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把他廢為藩王,並軟禁起來。本來朱祁鈺就有病,不久就鬱鬱而終。朱祁鈺本以為當不成皇帝,起碼可以以皇帝的身份葬入祖墳吧。可是它哥哥對他的恨太深,並不願意讓他進入祖墳,而是以親王的規格把他葬在了北京西山。朱祁鈺就這樣成為明朝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在明帝陵的皇帝。

故事就這樣以朱祁鈺丟失帝位和喪失葬入祖墳資格的方式收尾了。

明十三陵


有時候,生在帝王家也未必是好事,倫理綱常被任意揉捻。生為皇帝,到死卻不能埋在祖宗身旁,何其悲哉!


圍爐煮酒話春秋

明代宗朱祁鈺不能葬進皇家帝陵的故事,是一個親兄弟反目成仇的故事。親兄弟反目成仇,比普通的仇人更可怕。


朱祁鈺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親政以後,一心想做一個明君,超越父親明宣宗與祖父明成祖的成就。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明英宗身邊就有一個壞太監王振。這位王振太監有一點文化,在內學堂還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在宮中算是有學問的人。因此,王振成了明英宗朱祁鎮的老師。壞太監王振也想趁機掌握權力,於是慫恿朱祁鎮親征進犯明朝的蒙古首領也先。


明英宗朱祁鎮年輕氣盛,不顧朝廷反對,在王振的蠱惑下決定親征。不過,朱祁鎮也算聰明,太子朱見深太小,他封了弟弟朱祁鈺監國。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土木堡之變,理想青年的朱祁鎮被俘,朝中大臣擁立朱祁鈺做皇帝,也就是明代宗。

明英宗在蒙古大草原啃了一年多沙子,興沖沖的回到了北京。他以為即使皇位沒了,也能不再啃沙子,能夠錦衣玉食,畢竟與兄弟朱祁鈺關係不錯。哪曾想到,朱祁鈺很不地道,把明英宗囚禁了起來,並且把大門都給封死了,院子內的樹木都被砍伐一光,就怕有人與明英宗聯繫。明英宗朱祁鎮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甚至懷念在蒙古啃沙子的歲月。


明英宗朱祁鎮是一個堅韌的人,換成任何人恐怕已經絕望。他竟然在被囚禁了七年以後,還能夠趁著兄弟朱祁鈺病重的時候,聯合大臣徐有貞、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人奪回皇位,這就是著名的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以後的一個月,朱祁鈺死了,死因大家可以自行腦補。弟弟朱祁鈺死了以後,哥哥朱祁鎮還不解恨,不承認弟弟皇帝的身份葬皇陵,仍然以親王的規格下葬,並給了一個秦朝以後2000年最差的諡號,戾。還是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比較厚道,給了叔叔一個明代宗的名份。

這就是明代宗朱祁鈺沒有葬進皇陵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皇權能讓一個人變得扭曲,能讓親兄弟反目成仇!

評英宗兄弟

本是親兄弟,

原有真情意。

皆因帝王位,

恨多成仇敵。


驃騎將軍劉

朱祁鈺為什麼沒有葬進皇陵,因為他有一個怨恨他的哥哥啊!


朱祁鈺也就是明代宗,生母本是獲罪之人按道理朱祁鈺是沒有可能坐上皇位的,但他卻有一個玩命作死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當朝時候寵信大太監王振,受其蠱惑御駕親征瓦刺誰知大敗,不慎被俘虜,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一場戰役把皇帝整丟了,一時間朝野大亂。


國不可一日無君,此時于謙極力推舉朱祁鈺繼承大統,朱祁鈺百般推辭不過只好登基。

人生本來就是無常,瓦刺本想利用朱祁鎮從明朝那裡討些好處。誰曾想人家皇帝都選出來了,一下子朱祁鎮貶值了,擱在手裡還要管吃管喝,太不划算。沒辦法做個順水人情送他回去吧!


朱祁鈺呢?本來對皇位不感冒,誰知這一做了上去根本停不下來,喜歡上了。朱祁鎮回來了那隻能是太上皇,被朱祁鈺囚禁起來了。


這一囚就是七年,可把朱祁鎮氣壞了。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朱祁鎮雖然比朱祁鈺年長,但身體好。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大臣石亨見勢促成了奪門之變。

朱祁鎮再一次登基,這下可要好好清算下舊賬了。朱祁鈺被貶為郕王,不久病死也有說法是被朱祁鎮賜死,葬於西郊金山的景泰陵。


少俠看歷史

代宗死後,英宗當然不承認他是皇帝。

代宗的廟號,諡號都是英宗兒子追認的。


張勇達州

第一,英宗認為是代宗搶了他的皇位,

第二,英宗對於代宗不把他從也先哪裡弄回來根根於懷,

第三,英宗認為代宗廢了他兒子,讓自己兒子做太子,即使自己兒子死了也沒有想到親兄弟,而是從兄弟中去選擇繼承人,

第四,英宗到死沒有承認奪門之變,只是後來認識到石亨徐有貞欺騙了他流放的流放,殺頭的殺頭,但對於奪門之變,沒有正式承認,

所以代宗死的時候,是以親王的規格下葬,等英宗兒子憲宗登基,沒有改變!南明的時候,才正式進入太廟!


四月黃

朱祁鎮被朱祁鈺搞的死去活來,復位後當然要廢除朱祁鈺的帝號,只給了藩王的位子;等到朱見深上臺恢復了叔叔朱祁鈺(雖然自己太子之位曾經被他廢除過)的帝號,給於謙等在北京保衛戰中獲罪的人平了反。


過去即歷史

英宗復辟一個月後,景泰病故。被英宗廢為成戾王(很難聽的名字),不承認其皇帝地位,因此十三陵裡面沒有景泰的陵寢。明朝十六帝,除了景泰外,建文帝不知所蹤,沒有陵寢,朱元璋的陵寢在南京(孝陵),因此北京只有十三陵,輩分最高的是成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