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說怪談——劉華妃、莫才人、王美人

武周時代的國教是佛教,因為至高無上的女皇自詡是彌勒的轉世。當時代又轉回到了李唐,道教又恢復了它正統的國教地位。李唐建國之初,高祖李淵自詡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後裔,所以李家皇帝重道教,李隆基的祖父唐高宗李治將老子追尊為“太上玄元皇帝”,到了李隆基這一輩,老子的尊號已然不是六個字可以概括的,天寶十三載李隆基將老子加尊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大皇太帝”。

有唐一代,李隆基算是最為崇道的皇帝了,因此,在唐宋文人的筆記裡關於李隆基的志怪奇說很多,其中有三則故事跟李隆基的后妃有關。

奇說怪談——劉華妃、莫才人、王美人

第一則故事來自唐代戴孚所著的《廣異記》,故事的主人翁是劉華妃。劉華妃雖貴為一品內命婦,但是正史上卻名不見經傳。兩唐書裡關於她的內容也是寥寥無幾,只記載了她先後為李隆基生下了慶王琮、榮王琬、儀王璲三個兒子,在這三兒子裡,榮王李琬比較得寵,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記載。劉華妃死後,葬在長安附近。

據唐人筆記《廣異記》的說法,開元二十八年,有一群吃了熊心豹子膽的盜墓賊為了錢,竟然打起了劉華妃墓的主意。這一夥人為了不讓別人發現自己盜墓的惡行,他們竟在劉華妃墓附近先做了一個假墳來掩人耳目。而後,他們再從假墳裡挖了一個長達百米的地下盜洞。得手後,這一群盜墓賊打開華妃的棺槨,霎時,驚人的一幕出現了,已經逝世多年的劉華妃肉身不僅沒有腐爛,而且面色栩栩如生,四肢還能彎曲。一般人多數會被這墓中發生的奇事給嚇到,然而,貪婪好利的盜墓賊滿腦子只有金錢,當他們看到劉華妃手腕上閃閃發亮的金釧時,原本的恐懼被貪婪的慾望驅走。為了從死人身上搶走東西,這夥人不惜辱屍。可真當他們斬斷劉華妃的手臂拿走金釧時,這群不敢打活人主意的好利之徒又突然後怕起來。他們擔心劉華妃的鬼魂會託夢給她兒子李琮。接著,這群無恥且迷信的盜墓賊又把劉華妃的舌頭割了下來,目的是讓她的鬼魂無法說話。可鬼魂並不需要用舌頭話,當這夥盜墓賊肆意地在劉華妃墓裡收刮寶物時候,劉華妃的鬼魂也飄入了兒子李琮的夢裡。在李琮的夢境裡,披頭散髮的劉華妃哭著對兒子說道:“有一群可惡的盜墓賊正在我的墓中大肆收刮寶物,他們凌辱了我的遺體。我的遭遇如何才能讓人知道呢?兒啊,明天那夥盜墓賊會從春明門回城。他們的行徑會在那裡敗露。”隨後,劉華妃又在夢裡給兒子描述了那些盜墓賊的模樣。其次清晨,從夢中哭醒的李琮一上朝便將這事情稟告了父皇李隆基。於是,李隆基派人去查看,果然劉華妃的墓被盜了,華妃的遺體也受到凌辱。堂堂天子的妃嬪竟然被人盜墓不說,還被辱屍,這對李隆基來說是奇恥大辱。勃然大怒的李隆基立刻下令徹查此事。很快那群盜墓賊便在春明門落網了。

原本那些盜墓賊想將盜得的寶物先轉移到了假墳中,次日裝到送葬車上從春明門回城。他們自以為自己的計劃天衣無縫,就像他們以為割去死人的舌頭,鬼魂就無法託夢給活人一樣。世上沒有不漏風的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最終那些貪婪無恥的盜墓賊為了他們的貪慾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奇說怪談——劉華妃、莫才人、王美人

第二則故事來自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俎》。這則故事算不上志怪傳奇,只能說是趣事奇說。話說開元年間,有一天李隆基的大哥寧王李憲在鄠縣的山中狩獵,策馬在樹林裡穿梭時,忽然看見草叢中有一隻大櫃子,上面的鎖看起來特別堅固。出於好奇,寧王李憲讓僕從將櫃子打開,想要一看究竟。結果,櫃子裡裝的竟是一位美豔的女孩。寧王李憲便詢問她從哪裡來,女孩說自己姓莫,父親也曾任過官職,昨夜突然遇到一夥盜賊,將她搶劫到這裡。盜賊中有兩個人還是和尚。

女孩峨眉微蹙地向寧王李憲訴說此事時,她明豔的面容不斷變化著表情。寧王李憲看得入了神,由此對這女孩心生一絲憐愛之意。於是,他便將這女孩載入車中,一同回府。然而,在這之前,出於懲噁心理,寧王李憲設計了一場惡作劇式樣的懲罰,他命人將當時正巧獵到的一隻活熊放在櫃子裡,再按原樣鎖好。

回府後不久,寧王就將這位美豔的莫氏女進獻給了李隆基,並上表言明瞭她的來歷。三天後,京兆尹向李隆基稟報了一樁奇事,說是鄠縣一家旅店來了兩個和尚,他們抬著一隻大櫃到旅店,以作法事為由,用一萬錢包租了一個房間。到了當晚夜深,只聽到和尚包住的屋子裡傳出“腷膊”的聲音,好像有人在廝鬥一般。店主當時就感到很奇怪,但是又不方便去詢問,生怕因為自己無知的過問影響到和尚做法。可到了天大亮時還不見兩個和尚開門出來,店主終於忍不住讓下人去打開門一探究竟。這門一開,一隻熊就從屋中衝了出來。再往裡看,兩個和尚均已死在屋裡,且死狀甚慘,渾身讓熊撕咬得骨頭都露了出來。李隆基知道這件事情後,忍不住笑出了聲。他立馬寫了封信告訴寧王李憲,說:“大哥處置這兩個花和尚的辦法真是好啊!”

因禍得福的莫氏女進宮後因為自己樣貌好,又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得到了李隆基的垂青,沒多久就被封為才人。莫才人會唱三秦民歌,時人稱之為“莫才人囀”。

奇說怪談——劉華妃、莫才人、王美人

第三則故事在唐人筆記《開天新信傳記》和《封氏聞見記》中都有記載,可是這兩本筆記裡並沒交待故事裡女主人翁的姓氏,只是說李隆基後宮中的一位美人。宋代朱勝非所著《紺珠集》提到該名美人姓王。至於說這位王美人和兩唐書所載生陳王李珪的那位王美人是否是同一人,這就不得而知了。

故事裡的王美人曾在夢中被人邀到一個地方,秘密幽會,縱酒作樂,飲酒完畢才歸來,醒來之後就大汗淋漓,神情倦怠。後來,王美人覺得這事實在怪異,便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李隆基。而故事中的李隆基對道法頗為了解,他猜想這多半是術士所為。於是,他跟王美人說:“下次你如果再被邀去,你去了後,就隨機地拿東西做記號,必有辦法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當晚王美人入夢後,又有人找她去飲酒密會。王美人去了以後,便按照李隆基教給她的做法,她看見硯臺,便將手浸於墨中,將沾有墨的手掌印在屏風上,屏風因此留下墨手印。醒來後,王美人將這事告訴了李隆基。而後,李隆基就命人以掌印為據,秘密地搜尋,果然在東明觀裡找到了那個帶掌印的屏風,而觀中做賊心虛的道士早早地就逃走了。

這三則故事或真或假,均是唐人筆記中的志怪雜說。姑妄言之,姑且聽之,可信其有,亦可信其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