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投資:為什麼那些一味“to 消費者”的公司都賣不動貨?

品牌投資:為什麼那些一味“to 消費者”的公司都賣不動貨?

品牌投資:為什麼那些一味“to 消費者”的公司都賣不動貨?

熱電場成立於 2015 年,曾經勝利孵化了十多個項目,在這裡我們遇到了一些通用的問題。

品牌投資:為什麼那些一味“to 消費者”的公司都賣不動貨?

第一個問題是,新品類不被人認知

一個全新的品類不被人認知,就會有幾個問題反映在銷售上面:

1. 在電商裡面基本沒有搜索量。假如沒有搜索的話,流量從哪裡來?

2. 廣告投入基本不划算。90% 的廣告預算都沒有用,由於這個品類沒有在消費者心中產生認知,用戶根本盤就很少,轉化的結果不可思議。你花的越多,虧得越多。

3. 轉化率會十分低。我們最早做某新品類產品的時分,轉化率只要 1‰ 到 2‰。但熬到今天,整個市場的轉化率可以做到 1% 到 1.5%。

所以,當任何一家公司進入新品類的時分,我們從外表看到的是流量問題。而沒有流量的緣由是由於沒有搜索,沒有划算的廣告投入,沒有轉化率,沒有平臺支持。

第二個問題,新品牌不被人認同

由於你是一家全新的公司,全新的品牌。新品牌是不受平臺、消費者認可的。資源方、渠道商也不認同。

第三個問題,沒錢

創業公司可能看起來估值還能夠,但能拿出來的市場預算是極低的,而且很多錢還要拿來壓貨。很多創業者和我說,我們想做品牌的,但由於在起步階段,研發、模具都很費錢,真實拿不出錢來做市場。

所以,很多公司在前期品牌投入上不敢花錢。第一是沒錢,第二是拿了錢以後不曉得結果會怎樣樣。但當一個品類處於高速迸發的過程當中,假如不能找出市場時機往前走,我們會錯過品類的時機。

基於這些問題,很多創業公司在瞭解銷售這件事上其實是麻木的。很多公司以為銷售和品牌是 2C 的,盤繞消費者來走的。

其實並不一定。在我們的邏輯裡面,一家品牌公司的銷售反而是 To B 的,To 渠道節點的,而它的產品開發是應該 To C 的,To 場景的。

有十分多的公司他的產品開發是盤繞渠道走的,是盤繞訂單走的,由於他以前是做外貿的,由於他也是工廠,所以這些人在停止產品開發的時分,其實沒有消費者,沒有盤繞消費者或場景來停止定義,但是這些公司奇異的是什麼?它在銷售的時分永遠都盯著消費者,在銷售的時分以為消費者是最重要的。

其實熱電場跟他的理念剛剛相反,我們以為產品開發是 2C 的,我們需求盤繞消費者的需求,對產品停止重新的定義和重新的設計。而在銷售的時分,我們第一眼要著眼的不是消費者,由於消費者是自覺的,消費者是盲從的,消費者是沒有判別力的,消費者是易於引導的,而且消費者是愛佔廉價的。

品牌投資:為什麼那些一味“to 消費者”的公司都賣不動貨?

所以,今天在中國做一家品牌公司銷售,這麼幾個點是很重要的:

第一,假如平臺以為你賣不動,你就一定賣不動

(我只講線上。當然你有才能做線下,那另說。)

所以很多人都花太多精神去研討怎樣在天貓、京東上面做運營。其實這些人歷來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怎樣讓天貓、京東以為你賣得動,讓他們來幫你賣?

任何銷售行為都不是商家雙方面的行為,而是品牌商、平臺方、效勞商三方共同到達的一個結果。

第二,假如資源方以為你賣不動,你就一定賣不動

任何一個品牌公司的業務歷來都不是做起來的,而是大範圍的資源壘起來的。我是聚划算的第一個員工。當年做聚划算的時分,我們只花了九個月的時間從零做到一百個億。

很多人都以為這個團隊很兇猛,其實不是。你背靠著一家萬億範圍的公司,挖出一百個億其實並不難,由於也就 1%。我們出來挺多年了,沒有一個人做到當年聚划算的高度,這闡明什麼?

這闡明任何一個品牌的高速開展都離不開快速的資源整合。我們在聚划算裡面最常說:聚划算的業務是一邊做事,一邊紮紮實實地做亮點、做事情,做最根底的事情,不時地經過營銷、傳播、宣傳,把平臺、資源的影響力往上吹。當我們吹起來過後,我們快速往裡面裝資源,保證這些品牌的快速增長。

舉個例子。某家公司我們接手前做的普通,我們接手後只做了幾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重新開天貓店,做一次首發。第二件事情做了一次眾籌。第三件事情是某渠道平臺投資了。就這三件事情做對了,其他事情都無所謂。

很多品牌公司真的是靠做起來的嗎?不是。每一家公司背後都離不開大範圍的資源整合。高速增長的背後,其實都離不開資源。而人在這個事情裡面價值是什麼?成為資源的臨界點和資源的承接點,具備資源的向心力。

第三,經銷商以為賣不動,你一定賣不動

在中國,全靠直營做起來的品牌並不多。一個品牌在中國可以高速開展,一定需求十分多既有實力、又有意願投入的經銷商跟我們共同開展。但是,大多數初創品牌公司都疏忽瞭如何搭建經銷商的影響力,如何搭建經銷商網絡體系。

第四,資本以為你賣不動,你一定賣不動

假如資本看好你的公司,整個公司的槓桿率會高很多。槓桿率上去後,資源就會盤繞你跑。假如你的槓桿係數上不去,資源絕對不會跟你玩。

再比方,我們的某個項目給了某明星一些股份,換來她的代言,折算下來我們沒有花一分錢。但是為什麼她願意免費來做?由於這背後有資本的槓桿。假如沒有資本的槓桿,很多明星的代言費小公司基本支付不起。

所以說,我們會更關注於處理節點式的銷售,而不是追求分散式的消費者。當然,分散式的消費者我們要做,但我們的最高目的肯定是讓平臺商說你好,讓你上雙 11 主會場、618 主會場。

然後,我再講一下我們是怎樣孵化每一個品牌項目的。

在這個流水線作業裡面,第一個環節是項目斷定中心。這個環節來斷定我們選擇什麼樣的行業,什麼樣的客戶。

品牌投資:為什麼那些一味“to 消費者”的公司都賣不動貨?

我們會選擇這樣四種行業。

第一個是高速增長的拐點行業。我們監控了一切電商平臺的銷售數據,發現很多行業都是遲緩增長一段時間後,經過幾個拐點,然後一根直線拉上去。

第二個是品牌集中度不高的行業。比方捲髮棒、拖把,沒有人曉得這個品類下有些什麼品牌。

第三個是產品同質化嚴重的行業。

第四個是競爭對手電商、營銷程度不高的行業。我們如今比擬喜歡這種年齡比擬大的、熬不動的行業。很多傳統公司的二代不願意接班,就有了更多時機。

比方,沒有人關懷渣滓桶、塑料手套。但是我們的塑料手套做了 14 個品項,有吃大閘蟹的手套,有吃小龍蝦的手套,有洗碗的手套,有廁所的手套,有陪小孩子玩的手套,有逗狗的手套。

談完選擇什麼樣的行業,再看看選擇什麼樣的客戶。客戶對了,我們就勝利了一半,假如客戶錯了,你一定輸。

我們會選擇以下幾種客戶。

第一種是明星創業公司。你產品做得很好,有很好的團隊背景和股東背景,比方說堅果、小怪獸、8H、小吉。他們都是優秀的創業者,有十分優秀的曾經的從業背景和從業經歷。

第二種是頂尖的上市公司。我們如今做的合資品牌,簡直每一家公司都是這個範疇裡面最大的,或者至少是前三。每一家公司都是在這個範疇裡面,足以讓平臺去仰視的公司。

第三種是電商裡面最大的賣家。阿里一年有 4 萬億買賣範圍,真正中心的可能就幾千個賣家。

品牌投資:為什麼那些一味“to 消費者”的公司都賣不動貨?

在第一個項目斷定中心後,我們進入第二個環節:產品創新中心。

很多創業公司以為它的東西賣不動的緣由是銷售才能不行。但我們看過的 90%公司都不是銷售才能不行,而是產品不行。假如大家產品都長得一模一樣,你又怎樣賣得動呢?

賣不動怎樣辦?只能打價錢戰。比方說大家想到的手套,洗碗的手套大家都一模一樣,就比價錢,你賣九毛九,我賣五毛三,拼多多上面能夠賣三毛,賣了300 萬隻。

假如大家只能打價錢戰的話,沒有人打得過南方醫療——一年做 200 多億隻。所以,假如大家不可以在產品上面創新,最終就是拼製造才能,而創業公司是一定幹不過製造業巨頭的。

“普通設計公司以設計稿為託付單位,優秀設計公司以產品為託付單位,我們以渠道要不要為託付單位。”

我們的產品設計和銷量是親密掛鉤的,由於在產品設計階段,渠道、經銷商、資源方就曾經全部參與了。所以我們根本上能預測產品的銷售,我們的每一個產品都是得到了渠道的認同才上線。

品牌投資:為什麼那些一味“to 消費者”的公司都賣不動貨?

產品創新中心做完就進入第三個中心,我們叫銷售資源中心。

任何一個品牌想要快速打擊,都必需要資源的支持。我們把整個資源做了一個分類。每一個項目進來以後,我們會開端問阿里、京東、天貓、唯品等平臺、商超經銷商要不要這個產品?這都是確保我們新品牌上線以後有足夠的市場資源,包括有戰略資源的羅列。

我們在正式做每一個項目之前,會把資源先搞定,資源先行。資源假如談不定,寧可在整資源的時分累一點,也不要在賣的時分累一點。我們寧可累在前,由於在水上和水下的覺得是不一樣的。

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最終爭奪消費者。在前面的 20 年,一切的資源、人才、資金都在考慮如何爭奪消費者。大家都在爭奪流量。

但一切人會疏忽一個理想是什麼呢?

批發的世界永遠離不開最頂尖的貨源。

所以我們在大家並不關注貨源的時分,快速去規劃貨源。當我們可以捏住貨源,總有一天我們就一定能捏住河流。就像為什麼印度不斷怕中國,由於印度的兩條河流,恆河和印度河的源頭在我們的喜馬拉雅。所以我們深信這件事情,只需我們捏住中國最優秀的貨源,我們就可以捏住最終這個市場。

品牌投資:為什麼那些一味“to 消費者”的公司都賣不動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