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驢得水》更“接地氣”的《荒城紀》,有主要矛盾缺主要角色

比《驴得水》更“接地气”的《荒城纪》,有主要矛盾缺主要角色

電影《荒城紀》,反映民國農民生活。

比《驴得水》更“接地气”的《荒城纪》,有主要矛盾缺主要角色

電影《驢得水》,聚焦民國知識分子。

【今日看片】

中國電影近些年繁榮了起來,總票房不斷攀升,佳作也頻頻出現,但有關民國題材的佳作並不多,尤其是諷刺喜劇類型,更是少之又少。近期一部叫《荒城紀》的電影,與《驢得水》合在一起,勾勒了一組民國社會風情畫。

同為民國題材,聚焦社會不同階層

《驢得水》聚焦於一群代表社會中層結構的知識分子身上,他們曾經是一群理想主義者,懷著理想與激情從城裡來到鄉下,打算建設一個美好校園,結果卻在現實面前撞得頭破血流,一個虛擬的“呂得水”,就把知識分子內心深處的灰暗面逐漸揭發了出來,他們的齷齪卑劣與蠅營狗苟,都讓人扼腕。

而《荒城紀》則更進一步,下沉到了大字不識幾個的底層村民們。為了度過饑荒,為了在戰爭年代生存下去,他們做出了更加荒謬的事件,一個被聽錯了的“李憶蓮祠堂”,結果卻導致了殺人、拆屋等荒唐至極的人間悲劇,愚昧到了極點。

兩部影片的命運也呈現兩種狀態,《驢得水》票房數據不算顯眼,但與成本比也明顯屬於贏家,成為典型的中檔片;而《荒城紀》則有些無聲無息,票房慘不忍睹,實在是有些可惜。

諷刺藝術與現實結合才會迸發火花

兩部影片在這點都做得不錯。中國的社會轉型自辛亥革命肇始,民國以降,進入共和時期之後,社會轉型明顯加速,首當其衝的是社會的上游階層,其時投機與貪腐層出不窮,將社會搞得烏煙瘴氣,好一段時間後這一階層逐漸完成轉變。社會的轉型自上而下,當上層社會差不多完成轉型時,階層的崩壞就傳導到了中間階層,以知識分子、基層政權結構為主的群體開始發生裂變,呈現出諸多弊端,媚上欺下、吃拿卡要、人倫悖逆、為所欲為。當中上階層的轉型大致完成時,社會素質的崩壞則逐漸下移,傳遞到了底層結構之上。這一階段是社會轉型的攻堅時期,也是最難的階段。

《荒城紀》的英文名字叫“The Lost Land”,翻譯過來就是“虛無之地”,假託的意蘊非常明顯。而且,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山西的一個村莊之上,名字卻不叫“荒村紀”而是“荒城紀”,以“一村”借指“一城”,乃至於整個社會,主創人員的小心思可見一斑。影片故事講述一個山村,村民為了從官府手中獲得更多的救濟糧及銀元,於是投機修建“禮義廉恥堂”。結果陰錯陽差,保長誤以為要為本村的寡婦李憶蓮修建祠堂,以為要修的是“李憶蓮祠堂”。於是,在一個錯誤的引發下,就像開始抖動的蝴蝶翅膀,結果引發了更多的錯誤,以至於引發出了一個巨大的殺人悲劇。整片的荒誕性非常出色,算是非常難得一見的一部好作品。

作品完成度高,也有無法彌補的失位

《荒城紀》的確是一部完成度相當高的影片,有影迷已提前將其列為個人的年度十佳之中。影片的制式不能與很多大製作相比,但與《驢得水》倒是很相似。兩者都聚焦於社會的某一個群體,為了迎合上峰的政治意願,結果生髮出了一系列荒唐的事故,起初看起來喜感十足,最終卻讓人脊背發涼,喜劇的背後是濃重的悲劇結局。

底層村民為了一點蠅頭小利,甚至僅僅為了不吃虧,就將自身的狡詐與愚昧充分呈現出來。由於那時候農民階層識字率較低,文化素養普遍不足,這就造成底線水準無法高企。當淳樸與善良消失不見,愚昧與冥頑就會突破底線,舉動就更顯得觸目驚心。但是,社會輿論往往更關注中上層社會的變動,尤其是上層社會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熱議,而對於底層民眾身上發生的事,關注度往往不夠。

《驢得水》由話劇改編而成,它的故事與臺詞已在舞臺上千錘百鍊,演員的演技以及相互之間的配合也嫻熟無間。而《荒城紀》值得詬病之處在於演員的演技,本來男主角林硭與女主角李憶蓮的形象類似於《白鹿原》中的黑娃與田小娥,甚至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主演的表現卻有些乏力,沒能將兩個角色塑造得光芒萬丈,儘管幾位配角的表現很給力,但也無法彌補主角戲份的失位。《驢得水》捧紅了任素汐,《荒城紀》看完幾乎記不住任何一位角色,這也是影片控制不力的一個明證。而且《驢得水》不僅有話劇IP的加持,更有開心麻花的護佑,《荒城紀》則處於裸奔狀態,儘管獲得了賈樟柯的力捧,但依舊無濟於事。不過,這是題外話,也算是《荒城紀》票房慘敗的一個註腳吧。

□李嘯天(影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