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孤獨的行者, 都有一處“遇味”之地。

我是行者,過而立之年生日時,千金們送上了一份大禮“千金知己,超群非凡”。

我出生在一個小漁村裡,從小吹著海風,在海里泡著。

曬足了太陽,喝夠了海水,也恰恰養成了一種剛毅的品性。

每個孤獨的行者, 都有一處“遇味”之地。

小的時候沒有太多東西可玩,便常常跟著哥哥們一塊去游泳。

記得有一次,我大膽地獨自跑進深海里,突然間刮起來大風,身邊的浪突然咆哮起來。

我努力叫喊,但因為風太大,他們根本聽不到我的呼救。

我一邊掙扎著,努力往前划動手臂,卻愈發無力。

只能任憑身體慢慢癱軟,心緒也經歷了從絕望和放鬆的變化。

每個孤獨的行者, 都有一處“遇味”之地。

當我決定放棄,開始隨波逐流的時候,

卻突然間瞅見就在我身邊出現了一艘漁船,彷彿憑空出現的一般。

我用了最後的氣力遊了過去,仰面朝著太陽,心中出現了“天意”的幻象。

每個人內心中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幻象”吧,有的人稱為“天意”,

有的人稱為“命運”,更多的人稱之為緣分。

每個孤獨的行者, 都有一處“遇味”之地。

城市,一個從童年起我便開始嚮往的地方,我想要到達它,心中有一種緣分的渴望。

但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漁村孩子,在上大學之前,並不知道城市的樣子。

然後,等上了大學,畢業之後,我才發現估計我這輩子基本上和城市沒啥緣分了。

因為我的工作場地都是一些頗為開闊視野的地方,

譬如藍藍的海洋,譬如黃黃的沙漠,譬如青綠的荒野。。。

每個孤獨的行者, 都有一處“遇味”之地。

就這樣,走過了很多路,見過許多壯美的風景,親臨了各種刺激的環境。

有緣躺在烈日下靜靜聽耳邊沙子挪動的聲響,有幸體會到了荒無人煙後那份人性的堅守。

我享受著這樣無與倫比的經歷,卻漸漸忍受不了日復一日的觥籌交錯與年復一年的熟悉面孔。

童年起便被樹立為驕子的我,骨子中有份桀驁的骨,甚至還有份可笑的濟世的心,

心中更有一段“未實現的天意”。

每個孤獨的行者, 都有一處“遇味”之地。

於是,在沙漠中整整思考了兩個月之後,決心從那個壟斷的大央企辭職。

之後,我便有幸真正融入了城市當中。

這時候,才發現寬闊大路上多是汽車尾氣,少了些人情味。

那麼多高樓大廈被鋼筋水泥隔離著,獨立了空間,也孤獨了自我。

我心中有了方向,便做了“遇味”,為了“讓大家遇到對的人,遇見對的味。”

因為我覺得“遇見”是一種天意,“遇味”更是一種緣分。

每個孤獨的行者, 都有一處“遇味”之地。

我們把“遇”歸結為一種狀態,

因為每個人的內心中其實都有一種“相遇”的渴望,我們要做的就是這樣的一種“鏈接的紐帶”。

我們相信,一個人會因為一群人而不再孤單,一件事因為一夥人的參與而更有趣。

而“味”便是“建立相遇的場景”和“共同真愛的味道”,它包括“美味\趣味\情味”,

我們希望打造出來的“味”是一份心情,“世間百味,獨一味享,唯心而已”。

我們選擇了“味”作為切入點,用“期刊”的表現方式,讓所有有緣人相“遇”,

大家可以於其中尋覓到意料之中和預料之外的緣分。

每個孤獨的行者, 都有一處“遇味”之地。

我是理工科出身,特別是在接觸了投資之後,慢慢陷入到了條條框框和嚴格紀律當中。

開始創業之後,其實眼裡也只有冷冰冰的規矩和框架,甚至連感情的事情都會用概率去分析。

但是“遇味”,我想要做的事情,一直在做的事情,卻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我,並且是一種脫胎換骨的變化。

我慢慢遇到了一群對的人,慢慢在各種“味道”中體會了更多人生的意義。

開始了學會了“愛自己”,也更懂得了“愛大家”。

心中充滿了感恩之情,就像當初我仰面躺在船上,對著太陽吐露的心聲。

每個孤獨的行者, 都有一處“遇味”之地。

說起讀書,今日回想起來,發現的確讀過很多書,但能夠回想起來的寥寥無幾。

但這寥寥無幾,可能恰恰是量變往質變躍遷的關鍵。

我要推薦一本盧梭的《懺悔錄》——敞開自己的那份魅力。

軟姐說“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應該有一處禪室,禪室裡甚至連信仰都沒有。”

所以我要補充一下“那就在禪室裡好好打坐,一旦站起來,便有緣分等你來遇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