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任何戰略都不是永遠正確的,任何戰略都是解決某一歷史階段特定問題的,唯有不斷地變才是不變的真理。

文|mon-mon

2006年,為美國裝上車輪的福特汽車虧損額竟達到了126億美元,這家發明了流水線生產方式、把汽車做成廉價生活用品的大公司不知不覺走到了生死存亡的懸崖邊。

急得上火的福特家族請來了艾倫·穆拉利,這位前波音公司當家人一番調查和思考後,為福特公司定下了“一個福特”戰略,除了賣掉阿斯頓馬丁、捷豹路虎、沃爾沃等不賺錢的品牌止血,更核心的舉措是集中全球資源,設計製造少數但能適合全球銷售的車型,以便削減成本。

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這個計劃的提出並非拍腦門,而是從前的福特不同地區“各自為政”的問題很嚴重,同一級別中重複的車型既有研發和生產上的浪費,又不能形成規模效益,還不利於打造產品光環效應。

雞犬相聞,不相往來

20年前(1998年)的福特品牌北美和歐洲同源且兩地各自本土生產的車型只有蒙迪歐(蒙迪歐在北美叫Contour)和Cougar(注:Cougar是蒙迪歐平臺的轎跑車,在北美掛水星標,所以本質上北美和歐洲共享程度高的只有蒙迪歐平臺),其餘各級別要麼沒有對應的車型,要麼各自打造各自的特供版。

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歐洲熱銷的小型車第四代嘉年華(Fiesta)並不在北美市場上銷售,而北美和澳洲生產的是名為Festiva(注意拼寫,不是Fiesta)的車型。雖然尺寸相仿名聲相近,但二者完全不同。Festiva是福特和起亞合作設計生產的車型,動力為馬自達B系列發動機,和歐洲嘉年華的福特Zetec-SE發動機完全不同,也沒有柴油機和CVT變速箱可選。

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緊湊型車中,名字同為Escort的車型在北美和歐洲是兩款完全不同的車型。北美版的Escort誕生於福特和馬自達合作的B平臺,軸距比歐版短但車身比歐版長出不少,2.0升發動機排量也較大,不像歐版1.3/1.6/1.8為主。

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中大型車方面,北美有原生的金牛座(Taurus),這是一輛車長超過5米、動力為3.0 V6發動機的前置前驅轎車。而歐洲就沒有金牛座,只有一款名為天蠍(Scorpio)的“行政級”轎車。從前置後驅的車身佈局來看,天蠍比金牛座更有氣勢,但車身長度僅4.8米,動力以2.0和2.3升四缸機為主,最強動力才為2.9 V6——顯然,二者是脾氣秉性完全不同的車。

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全尺寸轎車中,北美有著名的皇冠維多利亞(Crown Victoria)。這輛有堅硬獨立大梁的轎車恐怕是電影愛好者最熟悉的美國車,要麼是一身黃色的紐約出租車造型,要麼是警匪亡命追車鏡頭中的黑白配塗裝的炮灰警車,總之這輛5.4米長、裝有4.6 V8發動機、又長又扁的轎車是福特和美國車的名片。

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歐洲顯然沒有這樣的大車,澳洲有類似概念的轎車Falcon/Fairlane,但這兩者和北美的皇冠維多利亞並沒多少聯繫。儘管都是前置後驅車型,但Falcon/Fairlane是沒有大梁的承載式車身,動力要麼4.0升直6發動機,要麼5.0/5.6 V8,偏不共享皇冠維多利亞的4.6 V8。

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輕客和廂貨車型中,北美是一如既往的E系列(Econoline),脫胎於皮卡底盤的E系列在動力上同樣威猛,最低排量4.9升L6,動輒7.3升V8或6.8升V10的驚人動力讓E系列燒胎起步或雨雪天來個漂移絲毫不在話下。而歐洲的全順(Transit)則幾乎與家用和度假旅行絕緣,可選裝的高車頂、孱弱的動力(最強僅為3.0 V6)都表明這車最適合默默無聞的生活在勞動第一線,與激情、駕駛樂趣和豪華舒適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線。

不在意舊人哭,在意新人笑

市場在變,福特自己也在變。如今的福特和20年前的福特產品線有了很大的不同,很多從前的車型只能去歷史書、博物館或舊車市場中尋找了。

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比如代表傳統美國力量的維多利亞皇冠和E系列,不加節制的體型和越大越好的排量讓他們最終不適合這個在意油耗、環保的時代,簡單粗暴的行事方式顯得格格不入。澳洲的土著車型Falcon/Fairlane也因類似的原因不復存在,甚至1925年就建廠的福特澳洲工廠都已經在2016年關閉。

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當年換標日產越野車Terrano II和途樂的福特翼虎,以及當時的Explorer都是有獨立大梁的純正硬派越野車,逼仄的空間、高高的重心和較差的舒適性也讓他們沒能走下來,畢竟當今是經濟性強、功能性多而越野性能不太重要的SUV大行其道的年代。(注:Maverick,不是現在的翼虎,現在的翼虎歐洲和北美分別叫Kuga和Escape,福特命名就這麼混亂,不要在意)

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脫胎於嘉年華的迷你雙門小跑車彪馬(Puma)和衍生於蒙迪歐的雙門轎跑Cougar曇花一現,生命週期結束後不再有換代車型,這兩臺小眾非豪華的運動型車和曾經風靡一時的日系平民運動車結局頗為相似,令人唏噓。

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至於Windstar這臺別克GL8的正面對手沒能延續下來是真正的遺憾,低地板、側滑門、超過5.1米的車長,怎麼看都能和別克GL8一決高下。可惜當年福特在中國引進的是來自歐洲的側開門、短車身的S-MAX,結果在MPV之爭中敗下陣來,倘若Windstar引入國內,和GL8的輸贏還真不好說,只能感慨Windstar生不逢時。

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當然,如今福特也誕生了許多新車型。中堅力量翼虎和銳界這兩款緊湊型/中型SUV就是年輕的產品,遠談不上歷史源遠流長。翼博、C-MAX、S-MAX、全順Connect等都是新世紀後的車型,Explorer也變成了承載式結構的大型SUV。

更多的全球車

另一方面,如今的福特車型全球化程度比從前高得多,這真是一個福特戰略的初衷,也是一個福特戰略的成果。

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嘉年華、福克斯、蒙迪歐都是很重要的全球車,除了滿足不同地區法規的少數特殊設計,僅在外觀細節、配置特色方面有差異。嘉年華ST、福克斯ST/RS也都把福特的運動精神帶到全球。翼博、翼虎、銳界這三款重要的SUV車型同時在歐洲、北美和中國銷售。

澳洲、歐洲和中國的年輕人也能像北美情竇初開的少年一樣,開著野馬接心愛的姑娘,表演一番燒胎和漂移,看完速7去速8……當然,如今的野馬也將整體橋式後懸掛換成了多連桿,動力也主打2.3T四缸機,從頭到腳都在過濾來自北美的簡單粗暴肌肉味兒,而儘量國際化。

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隨著E系列的壽終正寢,福特全順也接過E系列的使命,開始走進北美、服務北美人民。新的全順由福特北美和歐洲聯合開發,車身形式和尺寸靈活性比E系列更高,車長可由5.5米擴展到6.5米,高度除了2.1平頂版,還有2.7米的超高頂版。動力方面融合了從前全順和E系列的優點,既有強調經濟性的2.0升四缸柴油機,又有強調性能的310馬力版3.5雙渦輪增壓V6發動機。

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同時全順也由單一車型演變成變成了車族。除了體型超大、注重商用、前置後驅的全順本身,福特還推出了對標大眾邁特威、奔馳威霆的全順Custom(即國內的途睿歐Tourneo),前置前驅 的設計,既可選廂貨版做生意,還能成為有空氣懸掛的MPV。全順Custom之下還有車長為4.5/4.8米全順Connect和車長僅為4.2米的全順Courier,都可兼做廂貨和MPV。

問問小結

福特產品線的更迭、明星產品的沉浮並非全歸功或歸咎於穆拉利的一個福特戰略,更深層的背景是市場格局在變,消費者用車的環境和需求在變。比如維多利亞皇冠、E系列會自然地被市場淘汰,C-max、翼虎等在一個福特戰略出現前便已興起。

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但一個福特戰略對福特的影響仍是深遠而意義重大的,它精簡和理順了福特各個級別的產品矩陣,讓福克斯、蒙迪歐、野馬、翼虎這些產品的名號響徹全球的每個市場,為福特品牌帶來了滾滾利潤,讓福特集團平穩度過了通用和克萊斯勒沒熬過去的經濟寒冬。

當年的“一個福特”戰略,究竟改變了什麼?

只是一個福特戰略也終究不是萬能的,嘉年華在中國已經停產,而頂樑柱的是國內特供的福睿斯(英文又叫Escort,也是醉了);美國那邊爆出新聞福特將在未來幾年停掉福克斯外的轎車產品,顯然矛頭指向嘉年華、蒙迪歐(北美叫Fusion)和金牛座。

這也在表明,任何戰略都不是永遠正確的,任何戰略都是解決某一歷史階段特定問題的,唯有不斷地變才是不變的真理。翻譯成人話,意思是問問君十分好奇,福特的下個歷史階段,會有怎樣的產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