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開源”才能真自主,單純炒作“自主可控”是一種“自嗨”

心理學認為,人類有一種天然傾向,那就是對於同一個東西,“失去”的痛苦要遠遠大於“得到”的快樂。原本我們認為可以像自來水一樣方便使用的“終端芯片”、“操作系統”原來都是名花有主,不是“我想買,想買就能買”。“失去的恐懼”很快蔓延到開源軟件市場,一些行業媒體開始擔心由美國企業主導的OpenStack、Kubernetes、Hadoop等開源軟件有朝一日也會出現被“閉源”的危險。

很快,這一波不夠“不太專業”的擔心被業內眾多專家和媒體做了很有力的反駁。那就是“開源代碼”本身和基於“開源代碼開發的軟件”是兩個不同層級的東西。比如基於“安卓代碼開發的安卓系統或谷歌應用”可以被要求谷歌“閉源”,但是“安卓開源代碼”本身就已經是公開的,不存在被禁的問題。況且,全球主流開源軟件的運行模式都是基金會模式,來自全球的企業共同參與運營的非營利性組織,並不受任何一個政府的直接控制。開源項目不存在“閉源”的風險,而基於開源的商業化產品則必須遵守相關開源協議。

但輿論總是會被製造“恐懼”的言論給吸引。既然“開源被閉源”不再是一個問題,那“開源系統的質量差,自主研發、自主可控的系統才好”的言論緊接著冒了出來。一旦提到“自主可控”,就可以馬上喚起人們心中強大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彷彿一個東西如果不是從第一步就從我們自己的頭腦中誕生,就會失去“自主性”一樣。

最近, “拿來主義(使用開源)就意味著正在死去”、“自主可控正在欣欣向榮”的提法上了熱搜,但業內從未有主流聲音認為“擁抱開源”是一種自取滅亡的傾向,而恰恰相反,開源軟件在安全、敏捷、人才方面有巨大的優勢,就連以前對開源嗤之以鼻的微軟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積極擁抱開源。

從正面上講,開源是一種自由開放的理念,為整個人類的智慧增長提供了最低成本的可能。不管你是否是“拿來主義”還是“自主可控”,都是開源的受益者。當然,從另一個角度,僅僅是“拿來”和“不做貢獻的”使用開源,自然會受制於這個開源技術本身的框架和水平。

“擁抱開源”僅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能夠主動“參與開源”,積極貢獻新的內容,並且最終能成為“開源”的主導者和革新者。這才是一個有崇高理想的科技公司的態度,而不是停留在“自主可控”的高調口號上,“糊弄”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如果想證明自己的“自主可控”,請主動“開源”,真正向業界展示自己的實力。

“擁抱開源”其實並不可怕,我們國家也充分能夠認識到開源對於國家IT產業和數字化升級的重要性。而基於“開源的自主可控”才是理性、務實的選擇。積極參加到全球主流的開源組織中,並增加在其中的話語權才是我們實現自主、超越的更優的路徑。在這一點上,華為其實才是最好的表率。華為早已是全球多個開源基金會的高級會員。華為作為CNCF的初創會員及白金會員,創立以來便持續對社區進行技術貢獻,在CNCF社區獲得技術監督委員會(Technical Oversight Committee)席位,在Kubernetes社區獲得指導委員會(Steering Committee)席位,參與整個社區的技術方向把控。 在開源項目的代碼貢獻上,華為也是國內無可爭議的第一,根據《2017Linux開發者報告》,華為的代碼貢獻排名第15名,是前20名中唯一進入的中國公司。

與其藉助輿論製造概念,博取行業卡位,不如迴歸基本事實,專注於技術本身。“擁抱開源”從來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是否未來可以由我國的技術公司主導開源的底層技術和框架,這才是國內雲計算廠商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的事情。

“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古人如此教導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