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的“界限”:應該更加職業化

美國高校師生關係更加職業化,界限更分明。相對來說,中國更具有人情味的師生關係,利弊都很明顯,一旦有老師鑽空子,學生的權益就很難得到保護。

師生的“界限”:應該更加職業化

芝加哥大學電影與媒體系博士張泠

師生關係:“人情味”還是“職業化”?

我在國內讀本科和研究生,後赴美國學習和生活。在芝加哥大學讀完博士,現在我是紐約州立大學珀契斯分校的一名助理教授。在美國這十幾年來,我感覺到在高校師生關係中,學生的權力在中國和美國有一些不同。

國內的師生關係有利有弊。好處在於,學生和老師的相處更有人情味,很多老師即使在學生畢業後,也會幫助學生找工作,有的學生也會和老師保持聯繫,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師”。弊端在於,有的不太好的老師就沒有師生間“界限”的概念,會讓學生做一些學業之外的事情。比如取快遞、做家務等生活瑣事,這樣的老師應該花錢僱助理,而不是把學生當成免費勞動力、佔用學生本該用來學習的時間和自己的空間。

中美這種師生關係的不同,一方面是文化上的區別,另一方面中國大學有一個轉型期。據我的觀察,90年代中期以前,高校的組織部門管事情會多一些,不恰當的師生關係會被定義為生活作風問題或者男女關係問題,一般通過系領導或者校領導這種行政的方式解決。2000年以後,與整個社會的市場經濟化的發展呼應,中國的教育體制趨向於商業化,國家有了大筆的經費可以撥給教師,無論是文科還是理工科的學者都可以申請項目經費。

高校裡一旦有了為這樣的資源而爭奪的現象,就會有利益交換,老師會僱傭學生,師生關係形成了一種利益關係。隨著學校行政力量對教師行為管理的削弱,“師德”作為問題的意識也逐漸削弱,與此同時,商業化的增強,導致了導師對學生有絕對的掌控。師生關係更像老闆和打工者之間的商業僱傭關係,所以很多學生管自己的導師叫“老闆”。這種打工又是非正式的,學生處於半工半讀的狀態,所以師生還是僱傭的界限也是模糊的。很多心術不正的老師,就會利用這一點去剝削學生。比如,讓學生幫他做很多活,但他卻不給學生工資,因為並沒有一個合同規定的僱傭關係。或者,老師讓學生做所有的數據,但是發表論文不署學生的名字等。

如果缺乏監管,這可能變成一種畸形的關係,並不是社會上真正的僱傭關係。由於法律法規不健全,學生的基本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如果這種氣氛影響更多人,導致一些教師缺乏自律,最近的新聞爆出的肆無忌憚的失德行為就是代表性的極端例子。

權力的模糊地帶:“師生戀”還是“性騷擾”?

我是“70後”,成長於八九十年代,和最近持續發酵的“瀋陽事件”中的受害者高巖是同代人。那個年代沒有互聯網,性教育沒有普及,廣播電視傳達的信息也很少涉及“性”。因此,大部分年輕人對“性”的知識是比較少的。據我所知,在我大一大二的時候,我的同學大概70%以上都沒有性經驗。

我們這代人,在初中時代看了很多瓊瑤的愛情小說,這些作品中大部分寫的是非常純潔的精神戀愛,我們對戀愛和異性的觀念也是非常浪漫化的、去身體化的。對於我們那一代很多喜歡文學的女生來說,“性”會汙染這種戀愛。長期以來,我們會覺得戀愛就是兩個人寫寫詩,寫寫情書,花前月下散散步。

在“瀋陽事件”中,高巖和瀋陽是不是在戀愛中?這個是很難界定的。如果一個女生年紀很輕,沒有談過戀愛,和自己很尊敬的老師這樣相處,她整個人的狀況她自己也難以搞清楚,到底是不是愛情?是很困惑的狀態。由此造成的心理傷害也很難療愈。即使曾經很困惑地接受過對方施予的言語與身體的親密行為,對這個女孩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對於這樣的女生來說,她們的心智、學識、閱歷、社會經驗還不夠成熟。如果教授有太多的優勢,那麼“師生戀”的雙方是不平等的,這跟權力的不平衡有密切的關係。

在美國,無論是“MeToo”運動中好萊塢大佬哈維·韋恩斯坦的性侵事件,還是近年的美國知名高校,從普林斯頓大學到哈佛大學到耶魯大學到杜克大學到南加州大學,都有很多案例。有些高校禁止教師和學生談戀愛,即使兩情相悅也不行。有時受害者立刻報到學校,很多學校也會包庇自己的教師,因為對學校來說,明星教授比學生更重要,也有“家醜不可外揚”的維護學校聲譽的考慮,但這樣反而會對學校的聲譽造成更大的損害。

中國的影視劇有把權力相差懸殊的愛情過度浪漫化的趨向,常常有年長的有知識的男性和年輕女生在一起的劇情,也喜歡塑造一類女性形象:善良純潔而且無知,像無辜的小白兔。這種塑造本質上是一種性別偏見,有意或無意地表達了女性要通過取悅男性來獲得資源,而不是靠自己獨立奮鬥。

在我的記憶裡,在我成長的八九十年代,無論是電影電視還是官方口徑,至少都表達“男性和女性一樣”的性別平等觀念,沒有像現在這樣明目張膽地歧視女性。雖然這種歧視並不合理,但是如果它已經成為一種默認的理所當然,大家可能就不會去想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有人抗議,提出這件事情不合理,那麼本來對這種不合邏輯的現象已經默認的受害者群體就會思考,就會有一種批判的意識。我覺得這一點還是挺重要的,這需要一個過程。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應該是那些公平的事情,而不是一些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上的習慣成自然的事情。

學術圈:中國“MeToo”運動的起點?

而在中國,很難指望娛樂圈有人站出來發聲。中國娛樂圈缺乏規範,娛樂圈的新聞常常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但大家傾向於把事件個人化,不會從權力不平衡的結構來討論。無論在娛樂圈,還是在學術界、商界、政界,女性被物化的狀況都很嚴重,都存在性別權力關係不平衡的狀況。如果女性在一個性別比例不平衡的學術環境下,再遭遇性騷擾,會覺得這個環境不安全。在美國,不少女性科學家在遠離高校去做實地考察研究時,都遭遇過性騷擾,這不愉快甚至創傷性經驗會使得一些女性科學工作者離開學術界。很多學校在給老師和助教的培訓中會講道,要讓你的學生覺得安全——無論學習還是工作,一個令所有人覺得安全和舒服的環境是最重要的。

美國的反性騷擾體制,也是經過幾代人持續不斷的抗爭得來的。上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的性別歧視是非常嚴重的,六七十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爭取到了一些保護女性的法案。現在,儘管美國在這方面有完善的規範,性侵事件還是時有發生。所以需要持續發聲,才能減少這類事件。不然的話,當大家對教師的行業產生懷疑和反感,就會造成一種反智傾向。加上流行文化的娛樂化傾向,大家更加會消解嚴肅的東西。不管是過分崇拜還是過度消解,都不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