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1944年飛機產量達20000多架,為什麼還是會喪失制空權?

用戶61843174229

飛機產量是上去了,可是飛行員和航空燃料都已經嚴重不足,空有那麼多飛機卻無法升空作戰,只能等待著被盟軍的大轟炸摧毀!



到1944年1月隨著盟軍的遠程戰鬥機P-51“野馬”為轟炸機群提供了全程護航,德軍的戰鬥機飛行員損失開始急劇上升,新訓練的飛行員根本無法跟上前線的損失。因為盟軍的護航戰鬥機經常在上千架左右,而德國本土的戰鬥機即使是全部加起來也不超過一千架(貌似最多時為600架),而且還是分散在德國的各個地方,一般以100多架為批次在截擊盟軍的轟炸機群,這導致德軍戰鬥機在數量上遠遠不如盟軍的護航戰鬥機,導致了德軍飛行員的大量損失。


隨著東線蘇軍的快去推進和西線盟軍的大規模轟炸,到6月份德國丟掉了羅馬尼亞的油田,失去了最重要的原油來源,而本土的合成燃料加工廠也遭到了嚴重的轟炸,到9月份,能供給給空軍的航空汽油只有其實際正常運轉量的六分之一,大大限制了空軍的作戰能力。

1944年德國面對的敵人也過於強大,英、美、蘇三國的空軍在東線、意大利、德國本土的所有上空同德國空軍展開激烈的空戰,任憑德國空軍再強大再精銳也可能同時對付三大強國的空軍,制空權的丟失是必然的。


小小狼王

雖然德國戰機數量足夠多,但是仍然喪失了制空權,原因有以下幾點:

Me-109,德國二戰於主力戰鬥機。

一,德軍的戰機落後於美國的戰機。德國的空軍主力戰機一直是Me109和Fw190,這些戰機都是20世紀30年代的水平,雖然歷經改進,但是在二戰中後期已經開始落後,當時美國最新的P51、P47等能夠很好的壓制德國的Me109,以至於後期淪為美國戰機的活靶子,Fw190也是一樣,雖然到了1945年改進成了Ta-152戰鬥機,但是生產數量不足,已經無法挽回戰局。

德國Me262,第一個投入實戰的噴氣戰鬥機。

二,二戰後期德國飛行員數量素質跟不上。在戰爭的中後期,德國的飛行員損失數量極大,而飛行員不能像陸地作戰一樣立馬補充在前線的消耗,以至於後期出現有飛機沒飛行員的局面。而且德國的軍事培養的制度,使德國只適合於中小規模的戰爭,因為德空軍的注重戰鬥轟炸,而不注重戰略轟炸,所以德國湧現很多對空作戰優異的王牌飛行員,但是對地面戰略轟炸,比如倫敦不能產生足夠的破壞。

哈特曼,二戰時德國王牌飛行員,共擊落352架飛機。哈特曼小時候隨家人在湖南長沙生活5年。

三,希特勒的干預。德國1943年正式投產的Me262戰鬥機絕對驚豔,如果更早的進行研發和投入使用,德國空軍將是另一番景象,但是希特勒錯誤地將其改成轟炸機進行研發,甚至發了元首命令,於是斷送了Me262在二戰的命運。而且以美國為首的盟軍空軍力量實在過於強大,有足夠數量的P51、P47這樣先進的戰機,飛行員的損失也能充分的補充上,德國空軍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到了二戰後期德國空軍基本消失在了天空中。


圖文繪歷史

納粹德國1944年飛機產量達20000多架這個數據還僅僅只是戰時生產總數,各國戰前的生產量還沒有計算在內,而且可以擊落飛機的不僅僅是戰鬥機,地面火力甚至轟炸機的自衛機槍機炮形成的密集彈幕也可以對截擊戰鬥機造成嚴重威脅(在對抗英美戰略轟炸中的常態)。僅僅是消耗戰德軍就已經處在入不敷出的境地了,因此擅長閃擊戰的德軍,一旦變成消耗戰,那麼就打不起了。

除此以外,德國在石油上很大程度依賴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和煉油廠的產出,然而自從1943年8月起盟軍空軍就開始對油田和煉油廠進行反覆的轟炸,油田的產出急劇萎縮,僅僅在43年8月1日的第一次轟炸中就摧毀了油田和煉油廠40%的產能。而且在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中,紅軍殲滅德軍第六集團軍,一路摧枯拉朽攻入羅馬尼亞境內,1944年8月29日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的坦克兵就已經開進了油田,直接摧毀了德國一個重要的石油來源。而德國本土的合成燃料工廠也反覆遭到盟軍的轟炸。在整個1944年德國都面臨著燃料短缺的麻煩,這也造成了不少飛機無法升空。

其實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在1944年的白俄羅斯戰役中,整個中央集團軍群在戰役的前期能獲得的空中掩護僅僅只有幾十架戰鬥機,紅軍的伊爾-2甚至敢在沒有任何護航的情況下深入德軍後方狂轟濫炸。從根本上來說,1944年飛機產量量和可用量是兩個概念。


軍情瞭望臺

首先,納粹德國總的飛機產量是兩萬多架,可是飛機要起飛的話,她必須得滿足死三樣東西第一,飛機本身必須得造出來。第二,必須要有飛行員,第三,必須要有燃油有這三樣東西之後,戰鬥機才能夠起飛,飛機才能夠升空迎敵。

好,我們一個一個分析,首先飛機這東西說有兩萬架,可實際上這兩萬架並不是代表他的戰鬥機在1944年所生產的數量,而是在開戰之初一直到戰爭期間,所有飛機生產的總數量之和。事實上,這個時候德國人因為經歷過美國和英國的戰略轟炸他總體的生產能力已經全部轉移到地下地下狹長的生存空間,生產能力急劇下降,那時候鋼鐵,像肖同框,這一系列戰爭緊俏物資也變得極其的緊缺,生產飛機,得需要大量資源的投入,這個時候生產戰機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了。與其在這個時候生產飛機,還不如多一點的鋼鐵,投入到士兵手裡的步槍還有士兵手裡的反坦克武器,也致使當時德國人整個戰鬥機的損失數量一直都比生產數量要多,所以德國人的戰鬥機數量一直是處於一種入不敷出的狀態。要知道這個時候德國人的航空母艦齊柏林號,正是因為國內各種生產物資的緊缺而停止了建造。

事實上,前蘇聯的軍隊進駐到白俄羅斯的時候,當時德國人能夠支援的戰機也只有幾十架。

還有一條就是德國人的石油資源,這一點並不是體現在德國人的空軍上面包括德國人的坦克部隊此時也面臨著缺油的尷尬。德國人很多坦克,到最後實在沒辦法只能開到戰壕裡面當堡壘用,原因,比賽與德國人所依賴的石油資源是來自於羅馬尼亞的,但是在這之前前蘇聯已經把羅馬尼亞給佔領了。這裡一下子,德國人國內的石油資源就不夠用了。此時英美的艦隊集結在了大西洋上阻攔著德國人從海外運輸石油,再加上英美的戰略轟炸對德國人的煉油工廠進行毀滅性的轟炸之後,德國人的石油資源愈發短缺。更尷尬的是,德國人國內不產石油。德國人是有一個魯爾工業區,但是那生產的是煤礦。

再者就是優秀的飛行員的損失了這一點的話,德國人在二戰的時候擊落100架飛機的飛行員有200多人,可以說培養了很多超人飛行院,但是戰場上只要一顆子彈就能要了你的命,所以。飛行員的損失在所難免,但是德國人必須要一國的力量,同時對付前蘇聯人和美國人,美國人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替他培育,培養飛行員前蘇聯人更加簡單粗暴,直接就是以戰代練在戰場上訓練自己的飛行員,但是德國人的土地卻一直在受到壓迫,在這個時候,德國人已經沒有多大的精力再去培養自己的飛行員了,加上前線大量有經驗的飛行員的損失,致使德國人此時的飛行員也不夠用了。天空之中,都是敵人的飛機。與其花費大量資金去培養一個飛行員到,還不如讓這個飛行員直接去當一個步兵來的更加簡單粗暴有效。

對於德國人而言,此時面臨的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二戰開始前德國人的陸軍和海軍不佔優勢,但唯獨空軍是一個優勢的菌種在對付法國的馬其諾防線的時候,正是因為空軍先行一步,對敵人實行的狂轟濫炸,才致使閃擊波蘭,閃擊法國的成功,這一點要歸功於一戰到二戰期間,德國人對於航空科技的大力發展,但是隨著美國,英國,對於這一方面的重視程度,德國人在這一方面取得的技術上的優勢越來越小,戰爭後期的時候,美國人成群的野馬一度壓制了稱霸的德國空軍,被逼無奈之下的德國人,只能劍走偏鋒,選擇一些技術比較高的飛機,但是這些飛機失所站的生產資源實在是過於龐大,不利於大批量生產,比如人類歷史上第一架投入使用的噴氣式戰鬥機梅塞施密特262。德國人在後期大量資源都應用於陸軍力量的裝備的生產和研究,空軍方面顯得有些輕視。這一點跟德國元帥戈林對於德國空軍的把持是有關係的。


漩渦鳴人yy


妖哥46

兩萬多架飛機看起來很多,但和其對手們比起來,就很少。

不談飛機類型、性能等差別,僅僅只說數量。美國1942年生產47675架飛機,1943年生產85433架飛機,1944年生產95272架飛機。美國的產量包括複雜昂貴的B-29、B-24等遠程重型轟炸機,含金量比德國更高得多。

(B-29重型轟炸機,曾經投放了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

1944年,僅僅美國生產飛機數量就超過德國4倍,計算型號和性能等因素,高的更多。

整個1941-1945年,美國共生產飛機297199架,英國共生產飛機125254架,蘇聯共生產飛機112000架。而德國共生產飛機113514架,只比蘇聯稍高,甚至比英國都低點,遠遠低於美國。

而美國、蘇聯、英國的主要空軍力量,都投放在對德作戰。

看到這麼巨大的飛機生產能力差距,應該能夠理解德國為何喪失制空權了吧。

德國本來掌握的工業力量比美國差很遠,比起美國、蘇聯、日本加一起,差距就更大了。而德國的動員效率又比對手更差很多,總動員的時間又晚,實在沒有不失敗的理由。即使連續很多次重要戰役僥倖獲勝,但幸運女神不可能伴隨德國一輩子。


仁勇校尉

主要是國力的體現,二戰後期德國的戰略物資緊張、兵員素質問題開始顯現,聽上去數量好像很龐大,但是在戰場上體現出的作戰力呢?又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德國之所以能夠在與蘇戰爭中一往無前,迅速取得勝利,在於德國士兵嚴明的紀律和勇敢及較好的戰鬥素養、裝甲戰術的先進運用。蘇聯雖有所防備,但是沒想到德軍的進攻如此威力巨大,真是兵敗如山倒,潰不成軍。當然,德國的第一個失誤就是將自己的主力裝甲軍團用於北高加索爭奪糧食和油田去了,而不是用於對蘇聯大城市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攻擊。雖然北高加索戰役德軍全勝,俘虜了蘇聯近60萬官兵,但是時機已經失去,德軍主力耽誤了三個月的時間。蘇聯方面在這段時間已經將防禦做好,兵力集結完畢,運輸通道也已重兵守護,因此戰爭後期美國資助的物資能源源源不斷調往前線。德軍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而不是戰略上的。如果當時乘蘇聯守備空虛,一律突破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將斯大林打成流亡西伯利亞的流亡政府,那蘇軍的士氣恢復將大打折扣,蘇軍的反攻也不會那麼快的到來。在相持戰中,德軍雖然撲滅了蘇軍的大反攻,例如莫德爾擊敗朱可夫,但那都是戰術上的勝利了,成了消耗國力的漫長戰鬥。

德軍最大的損失來自於精銳軍團第六集團軍的覆滅。這個軍團是入蘇最早、取得戰果最大的部隊,可以說是一半的德陸軍精銳士兵都在於此。老兵很多,如果隨便拉個人出來,在後期的德軍新兵隊裡做個班排長絕對可以勝任,優秀的連長也可以。希特勒的固執及保羅斯的愚蠢,葬送了這支德軍王牌部隊。如果有這支部隊的存在,經過修整補充,完全可以和蘇聯對峙最後溝和,因為他的戰鬥力不是一般德國部隊所能比擬的。

結論就是,德軍因為國力方面的差距,速戰速決打敗蘇軍,控制住蘇聯北方重要城市,將蘇聯政府趕往西伯利亞,使蘇軍陷入混亂無指揮,從而達到戰略上的勝利,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為了蠅頭小利,卻放棄了,給了蘇聯充足的時間,給了其比拼國力的機會。當然,美國對蘇軍的支援,使的其在嚴寒中能立即對疲憊不堪的德軍發動反攻,也是大出德軍意料之外的(第六集團軍就是在反攻中丟失的)。德軍完全可以不給蘇聯這樣的機會,最後造成了自己的失敗。


春風7023121

這結局,應該說,在開戰打波蘭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了。德國進攻波蘭,損失不少空勤人員都是飛行學校的教官。而反之美國,有個有特別的發明就是林克飛行模擬器,可以幫助培訓飛行員。戰爭後期,優秀的飛行員損失後,是很難補充的。沒有老手,空戰就會進入惡性循環的消耗戰。對比如日本,太平洋開戰前,很多飛行員老手,但是幾仗下來,自身的培訓體制導致人員無法及時補充,出現空有飛機,而沒有人開局面。回過頭來說,就是培訓體系的問題,而一個合格的教官是很寶貴的。


防水牆

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這三點:

1、德軍前期在英倫三島和蘇聯上空拼消耗,損失過多的熟練飛行員,而本國因為人口基數不大和訓練體系的缺陷,無法有效持續的補充熟練飛行員,導致後期人才隊伍跟不上。

2、缺乏油料資源,德軍攻擊蘇聯一部分原因就是希望搶佔高加索產油地區,為德軍戰爭機器補充動力,因為受限於美英等國的封鎖,德國一直存在著油料缺乏的窘境。而這也直接反作用於飛行員的人才培養上。

3、美英蘇三國在飛機研發上的快速進步。後期隨著英國噴火XIV戰機、美軍p51野馬,蘇軍拉-7戰機紛紛出現,初中期一度有所領先的BF109 bf110 等型戰機,已經在性能等方面有所落後。


千字軍事

20000多架的生產量這個數字是有疑問的,至少筆者認為沒有這麼誇張。如果說德軍有2萬多架,那麼盟軍肯定生產得更多,其次原因是缺乏燃料導致大量飛機無法升空。

這裡僅僅列出各國的總產量,因為隨著戰爭的進行各國的動員程度都在不斷提高,產量的相對增幅是可以拉平的。這裡僅討論作戰飛機的數量。我們看看其他國家的生產量,德軍肯定不是最多的,美軍是最多的是可以肯定的,因為美國的工業潛力最大。美國在戰爭期間總共生產了64572架轟炸機,105378架戰鬥機,23096架攻擊機。

6.4萬架各種轟炸機幾乎是德軍的兩倍以上,這個仗從美軍參戰之後就已經確定勝負了。蘇聯生產了29183架轟炸機,78377架戰鬥機,36629架攻擊機。英國生產了45953架轟炸機,52871架戰鬥機,9202架攻擊機。相比之下,德國生產了34402架轟炸機,64596架戰鬥機,1724架攻擊機,以及上萬架輔助飛機。

總得來看,德國生產的飛機數量絕對總量很可觀,但是面對美英蘇三國的總產量顯然就差得遠了。在轟炸機數量上是三國總產量的不到四分之一,戰鬥機總數不到四分之一,攻擊機總數甚至不在一個數量級。考慮到雙方飛行員素質差距並不明顯,就算美國要拿出1/3的份額來對抗日本,即使按1:2的交換比德軍也會被活活耗死。因此德軍要跟盟軍打消耗戰,那就是自找的,除了閃擊戰,德軍根本沒有後勤和工業來支撐整個戰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