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講“氣場”

身在股市,卻不見得每位股民都“會”炒股。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甚為重要的一點,來自股民個人的炒股“氣場”。譬如,雖然自己開戶,卻讓別人替炒,自然沒有“氣場”。又如,表面上親自開戶炒股,但既不關心股市行情,也不懂與市場休慼相關的經濟“晴雨”,同樣沒有氣場。

炒股講“氣場”

其實,炒股講“氣場”就是要把握股市的運行規律,掌握賺錢的邏輯道理,這需要股民從多方面來“營造”:

選擇資管產品,實現炒股“休息”股市有句諺語:“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傅,會休息的是師爺。”可見,學會休息對炒股很重要。有些股民,一年到頭個個交易日不停歇,交割單很長,為了佣金與券商討價還價“累得慌”,難以形成有效的資產配置“氣場”。

而選擇資管產品,就是給習慣頻繁買賣者一些休息時間,看看專家怎麼運作,總結自身失利原因,資金才能發揮最大效用。如果不行,還可選擇貨幣市場基金、國債逆回購、債券質押式回購等低風險產品,從而形成穩定性操作的氣場。

別總呆在股價波動的圈子裡都說“炒股不炒股價炒什麼!”此話有一定道理,畢竟股價乃上市公司內在價值體現。不過,很多股民既不知股票為何上漲,對股票下跌也感到莫名其妙,總是呆在股價波動的圈子裡不知所措,全無“氣場”。

其實,股價波動要麼是上市公司基本面生變,要麼是市場發生大事,或者貨幣、財政政策有調整。由此,單單站在茫然面對股價波動的圈子裡肯定不行,而應從中尋找訣竅,不如迴歸上市公司基本面,觀察公司財務報表,或從季報、年報中挖掘信息,這樣心裡有底,炒股的“氣場”自然來了。

進取心態不可少每當市場推出新產品、新業務,股民若以不熟悉、太複雜,工作太忙無暇顧及等理由不予理會,都是炒股不思進取的表現。正因不懂,才要瞭解。況且,輕車熟路的股票也不見得每位股民遊刃有餘。比如,一位股民有可用資金100萬元,卻對能參與的股指期貨、融資融券、滬港通、個股期權等都無興趣,多年來仍維持炒小、炒新、炒差、炒新習慣,這就是一位不成熟的股民。

其實,接觸市場新事物,就是把握炒股主動權,即隨著股市發展,不斷通過學習瞭解新型投資工具,把握投資機會,才能擁有強大的“氣場”。再者,證券市場的博弈環境早已改變,若不善於把握做空機制,不瞭解新業務的特點,不善於把資金用“活”,如此不思進取,早晚陷入被動。

撰文 蘭波

炒股講“氣場”

延伸閱讀

炒股“三 忌”

股民中有句調侃之語曰“十人似有九人炒,剩下一人在思考,股票立馬變鈔票,防範風險全忘了。”此話絕非虛言,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否則就會付學費,跌跟頭。為此,股民要做到“三忌”。

忌喧囂浮躁症 隨著股市潮起潮落,股民的心情也會有喜怒愁樂的起伏,這屬於正常範疇。值得注意的是,不論外部環境怎樣變化,自己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與平和心態,徹底摒棄以下喧囂浮躁心理。一是缺乏對股市全面科學的認識,平日從不研究左右股市走勢的因素,完全跟著感覺走。指數上漲時歡天喜地,指數下跌時愁眉不展,操作充滿隨意性,必定影響收益。二是人云亦云,沒有主見,經常受子虛烏有的消息操縱,又不加分析判斷,往往成為某隻個股的犧牲品。三是不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沒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胸襟。股市波動時頭腦發熱,患得患失,該拋時固執己見不拋,不該追時義無反顧地追,難免與機會失之交臂。

忌盲目追風症 股民剛進股市都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大膽吃進,揮斥方遒,好不瀟灑。親歷股市切膚之痛後,又變得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不少人還痴心跟著行家走,一意追著高手行,人家買什麼,何時買,買多少,哪個價位賣,亦步亦趨,照方吃藥。當所買股票被套牢,再心急火燎詢問“高手”而人家不睬時,只能打落牙齒往肚裡咽。雖然人入了市,但心思在別人身上,多了盲從追風,少了睿智理性,必然步入誤區。

忌目光短淺症 股市潛藏風險,既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又有不可預知的突發性。當股民盯著縮水股票發牢騷時,卻忘了投資要防範風險這個要素,忽視外界因素給股市帶來的影響。換個角度分析不難發現,一方面股市變幻莫測,個人情況千差萬別,錯失機會是司空見慣的事,不必大驚小怪;另一方面由於目光短淺,自亂陣腳,心態失衡,看不到發展趨勢,出現思緒混亂,連出昏招,以致雪上加霜。若堅守“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的信念,一定會迎來“風景這邊獨好”的光明前景。

撰文 劉寶民

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