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與音響中的擬真、詮釋、誇飾切忌混為一談

對多數唱片工業內的錄音師、混音、後製師來說,他們在聲音工程上所為之事可略分為二大目的,其一為忠實再現現場與現實所能經驗到的聲音;此外,就是代為實踐唱片製作人心中所想呈現的聲音美學。換句話說,前者為擬真,後者為詮釋。

唱片与音响中的拟真、诠释、夸饰切忌混为一谈

基本上,任何一張唱片錄音都必有擬真與詮釋的企圖,只是比例多寡高低,通常古典樂、爵士樂的錄音較強調擬真,搖滾樂的錄音多重視後製上的詮釋。不過,有一特例,那就是專門錄給音響圈發燒友的發燒片,往往都是打著擬真的名號製造誇張的音效,諸如人聲低音炮等中國錄製的發燒唱片皆為此類。

若拿這些誇飾的音效片說這是對的、真的、正確的錄音,表面上,我會靜默不語,不與人爭,內心往往只會莫名發噱。試問:現實生活,何處可以聽到如此非人哉的人聲?何處可以聽到如此誇張,如此甜到快蛀牙的鋼琴泛音?何處可以聽到如此發燒的鼓聲、小提琴聲、琵琶聲?

發燒片以其誇飾音效目的而錄製,論者大可說這錄音音效真好,可以表現音響性能,可以讓我的書架喇叭聽來像落地喇叭,但,要將誇飾與擬真畫上等號,就顯得太莫名其妙。

唱片錄製之外,音響設計亦如是:有些音響的聲音美學是為擬真,有些是為設計師個人之詮釋美學,有些則是為了誇大某些音響性目的。

我個人評論音響、選購音響、調整音響常以現實生活、現場經驗的聲音音質、音色、音品為圭臬,也就是我常說的「以現場為師」。相較之下,有些玩家則追求更甜的、更飽滿的、更厚實的、更深邃的、更排山倒海的音染、音效,那麼多的「更」,其「更」的比較基礎無非就是現實生活與現場經驗的體驗,因此,「更」絕對不會等同於現實,也不可能是擬真,而是種詮釋,甚或是誇飾。

面對以「詮釋」與「誇飾」為聲音設計美學的音響,還有鍾情於詮釋型與誇飾型音響的玩家,我皆予以尊重也很樂意去了解各玩家迥異的音響聆賞美學,一如我很樂意去欣賞不同演奏家對於同一曲目的不同詮釋。當中,沒有好壞對錯,只有各自主觀的選擇。

不過,若硬要將詮釋與誇飾與寫真、寫實畫上等號,這可就大有問題,無論評論唱片錄音還是評論音響皆然。

唱片与音响中的拟真、诠释、夸饰切忌混为一谈

手機應用市場App Store

搜索“音響視聽”發現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