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重文輕武,元朝重武輕文,為何宋朝卻比元朝多延續了221年?

記憶斑駁舊時光-

雖然宋朝“重文輕武”,元朝“重武輕文”,但元朝衰敗的根本原因在於蒙漢矛盾。

雖然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導致不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只能偏安一隅,在遼國、西夏、吐蕃、大理面前顯得文弱不堪,但這僅限於對外,對內則是程朱理學深入人心,從漢朝延續下來的儒學更是治國良策,也就是無法攘外,但能安內。

相比後來的蒙元,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儘管武功了得,但無法安內。首先就在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形成矛盾,即蒙漢之爭,雖然忽必烈推崇漢文化,重用漢人,但僅僅是為了統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屬於防漢,比如他不願意舉辦科舉考試。後來元英宗以儒治國,更是引來蒙古貴族的強烈不滿,導致“南坡之變”。元朝一味的防漢,卻沒有很好的處理蒙漢之間的矛盾,外加皇位繼承的權力之爭,皇位更替頻繁,導致元朝的壽命不足百年。


五味社

這是一種十分簡單的類比,朝代更迭的歷史結局成因很複雜,不會因為某一項治國理念上的偏重直接導致滅亡;宋兩朝延續國祚319年,不能就此說明重文輕武有多先進,元朝只存在98年也不能證明重武輕文就有多落後。

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興衰大都是因為內部政治問題,獲得政權的既得利益集團權利失去制約,腐化墮落極度膨脹後,必然橫徵暴斂加重民眾負擔,從而造成社會發展失衡,遭受壓迫的民眾起來造反,最終導致滅亡,與重文輕武或重武輕文沒有直接的關聯,這隻能算作是滅亡的因素之一。


很多人津津樂道於宋朝的國運之久遠,總覺得存在某種特殊的治國之道,才維繫了兩宋的長治久安,其實這只是今人的某種良好願望罷了,做為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大都不能避免只維護少數人利益的統治本性,因此階級矛盾始終無法緩解,內亂頻仍是其滅亡的主因,即便是中原文明主導下的兩宋政權也不能倖免。

兩宋統治的319年間,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就有434次之多,最早的是發生在北宋初年的李順、王小坡農民起義,而北宋末年的方臘、宋江起義,更是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做為一個帝制政權,北宋不過只存在了167年,歷經9帝,也沒先進到哪裡去。

南宋政權在血緣關係上是北宋的延續,其實是另外一個政權,在外敵環伺不斷壓縮的過程中,其統治地位大部分時間已經變成了一個割據政權,離大一統的王朝越來越遠,即便是在危機四伏的政治局面中,也未能倖免對統治轄區民眾的層層盤剝,民眾的反抗依然風起雲湧,規模最大就是發生在統治核心區域的鐘相、楊么農民起義,最終在內亂頻仍和外敵入侵的兩面夾擊下滅亡,國祚152年,歷9帝,這一結局與歷史上的其它政權並無不同。



從本質上講,中原文明主導下的宋朝政權,其統治方式與歷史上的其它封建王朝一樣殘暴,並沒有改變絕大多數民眾的命運,何況重文輕武的宋朝從來也沒有自廢武功,趙匡胤、趙光義時期也曾連年大規模對外用兵,就是偏安一隅的南宋時期,也沒忘了北伐收復失地的夢想,不過就是軍力較弱而已。

一般情況下這樣的政權可能很容易受到外敵入侵而加速滅亡,但兩宋政權名義上之所以有319年的國祚,還有著另外的時代背景,由於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夏、遼、金的鼎立,造成大多數時候相互制衡的局面,反而保護了宋政權的存在,儘管相互之間征戰不斷,但在任何一方都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誰也不能放開手腳兩虎相搏,以免陷入漁翁得利的悲劇,直到後來興起的蒙古實現北方的統一後,才滅了南宋。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實現中原統一的王朝,雖然是以武功“馬上得天下”,但其能獲得政權穩定,還是緣於對漢文化的尊重,忽必烈甚至不惜與蒙元保守勢力決裂,也在政治上採取了漢制,並重用漢臣,多方籠絡漢族士紳階層,其所謂的重武輕文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嚴重,有元一朝,元曲、散曲、戲劇、書法、國畫等藝術創作也是相當繁榮,而且是中國歷史上文字獄最少的一個朝代。雖然沒有了宋朝時期的社會生產力,國內商品經濟的發展也不復當年的輝煌,但海外貿易十分巨大,元青花一度行銷全世界。

真正體現元朝重武輕文的,也就是多年對外用兵,曾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海外諸國,一方面加重了對國內民眾的盤剝,另一方面也造成其對國內的統治力量下降,反而加速了滅亡。除對外用兵外,元朝初期,忽必烈為了籠絡蒙元權貴,一度實行對權貴的優厚封賞,這筆開支相當巨大,使元朝陷入巨大的財政壓力,這一壓力自然會轉移到民眾身上,不堪重負的民眾走向反抗也是必然。

但元朝快速滅亡不僅僅是這一個因素,還有統治階層內部的分裂,爭權奪利內耗嚴重,元朝政權存在的98年中,除元世祖和最後一任皇帝元順帝在位時間超過三十年外,剩下的二十多年中歷經9帝,平均一任皇帝不到三年,其內部的統治基礎始終不牢固,這是元朝加速滅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總體來看,元朝最終的命運也沒有逃脫歷史週期律的支配,並不是因為重武輕文這一單純的因素。


龍支子

一言以蔽之,馬上奪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就是說,能夠以武功建立王朝,卻不能以武功使王朝長治久安,想要使王朝持續,必須借用文治,這是古代王朝不變的政策趨向。

宋朝重文輕武持續三百多年

宋朝能夠持續統治三百多年,是非常了不起,自秦朝以後,能夠做到的,只有漢朝,且西漢與東漢並不具有非常明顯的連貫性,兩宋卻是明確的承接的。可以說在這一點上,兩宋的成功自秦以後,無有出其右者。

宋朝(960-1279)之所以能夠在承後周之後,沒有成為“第六代”,就在於矯唐末五代之弊端,而唐末五代戰亂頻仍最根本的原因在什麼?就在於武人權力過大,藩鎮割據嚴重。因此,北宋甫一建國,便開始注重抑制武人權勢,更有所謂“杯酒釋兵權”之說(據學者考證,杯酒釋兵權應該是不存在的,不過奪取武人兵權卻是真實的),以後更是造成了後人所說的“弱宋”。終兩宋三百多年,一直採取“崇文抑武”的方針,唯一有一段時間武人掌兵權還是在兩宋之際的中興四大名將,還是曇花一現。



而且,必須注意的是,北宋並不輕視武功,到仁宗、神宗時,北宋中央禁軍就接近百萬,正如《水滸傳》中所說的東京八十萬禁軍。宋人只是抑制武將勢力,而不是不重視軍隊建設。

元朝短命而亡的原因

元朝之(1271-1368)所以短命而亡,根本原因並不是重武輕文,而是始終未能處理好皇位繼承和民族關係(包括漢化與胡化、漢法與回回法)兩大問題。元朝第一任皇帝也就是忽必烈與最後一個皇帝均在位三十多年,而中間七八個皇帝加起來才三十八年。可見皇位爭奪之激烈。



忽必烈時期,就發生了著名的漢法與回回法爭議的問題,並且還引發了皇位繼承問題,導致太子真金早於忽必烈而死。另外,元朝雖然一定程度上採取漢人的統治方式,卻對籠絡漢族士大夫一直舉棋不定,致使有“九儒十丐”之說,而且立科舉又廢,反覆無常。因此漢族士大夫很多並不與元朝統治者合作。元朝的野蠻統治,也使得佔絕大部分人口的漢人對元朝統治者深惡痛絕。



統治後期,因為統治階層長期的鬥爭,加上社會矛盾激化,統治者無力明確漢法還是回回法統治,從而無力應對時局,最終導致早亡。


拾五六

一個朝代的滅亡,或亡於外患或亡於內亂。任何朝代的興亡都不可以時間來計算。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下啟元朝,分北宋和南宋,趙匡胤陳橋兵變皇袍加身,為了避免唐未以來的藩鎮割據,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實行以文制武的國策,造成了軍隊互相牽制,動輒掣肘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弊病叢生。更重要的是統治者對軍事的無知和無能,忘戰必危,金朝輕率的斬首行動,就導致開封防禦失利,北宋輕易亡國。而南宋的延續,也只是岳飛父子、韓世忠、劉錡、吳玠兄弟等英雄保家衛國的結果,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從而捍衛了宋王朝的繼續發展。兩宋滅亡於外患,實際上就是亡於重文抑武的政策失誤。而且由於宋朝的重文抑武,還常常造成邊患不斷,不過每次侵犯都有英雄們主動抗戰,並非是靠文官投降派的割地賠款延長了宋朝政權,而是民眾自發的抵抗和主戰派軍事打擊延緩了外族滅亡宋朝的腳步。完顏亮採石磯之戰,金朝內亂,完顏亮被殺,也使宋高宗僥倖躲過一劫。否則南宋就提前結束了。

元朝由蒙古族建立,元朝實行四等人制,元朝給蒙古人與色目人極大權利,並讓漢人和南人負擔賦稅和勞役,造成民族壓迫和階級矛盾十分嚴重。不平等的政策和規定,造成統治者生活奢侈糜爛,給社會形成嚴重經濟負擔,財政赤字高居不下,要彌補虧空,只有加重稅收,濫發紙幣,而人民所受的剝削也愈重。 元朝末期,貪汙剝削愈來愈嚴重。政府賣官鬻爵,賄賂公行。官吏斂財的花樣無奇不有。到了順帝時,一切腐敗現象達到極點,蒙古貴族和喇嘛僧的跋扈,官吏的貪汙,地主豪強的專橫,與日俱增,勞苦大眾不堪承受,元朝的統治已經走上了崩潰的道路。 個別的官員腐敗,反映的是人品問題;大面積的官員腐敗,折射的是制度腐敗。制度腐敗靠懲治貪腐官員以震懾幾無效果,只有決策者從根本上改進制度才能收到實效。否則觸動龐大的實力強悍的集團利益,既得利益者更會相互勾結,強徵暴斂變本加利,蠹國敗政損害政府信譽,壓迫、奴役、剝削嚴重,終致民不聊生,起義造反。元帝國的衰滅,是內亂造成的,也是其立國之本決定的。


德厚致遠

第一,比元朝多延續了221年的宋朝指的是北宋加南宋。北宋的存在時間是960年到1127年,男生的存在時間是1127年到1279年。兩宋相加,才能說比元朝多延續了221年。元朝如果從1206年開始算到1368年結束,那麼它存在了162年。這只是算法的不同。



第二,元朝的存在時間短是因為元朝的內部權力鬥爭激烈,政權不穩定。中國傳統皇朝的做法是多設幾個類似於宰相的官職,進行權力之間的互相牽制。例如,唐朝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宰相的數量多了,皇帝的權力自然就穩固了,即三省之間互相牽制以加強皇權。但是到了元朝時期,破壞了三省六部制,廢除了尚書省和門下省,只留下中書省。 不僅宰相的數量減少了,而且宰相的權力又加強了,不僅能掌握行政權,還能掌握決策權。相權加強了,皇權自然就削弱了。元朝時,宰相竟然能決定皇帝的廢立——這種皇權和相權的鬥爭就使得元朝的內部不穩定。一個內部不穩定的政權怎麼可能長久的存在下去?!



第三,宋朝掌握的經濟資源要遠多於元朝掌握的經濟資源。從南宋開始,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了南方。也就是說南方的經濟比北方發達。兩宋掌握了南方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而與兩宋同時存在的遼、西夏、金等政權控制的北方,經濟不發達。打仗打的就是錢,有錢的肯定比沒錢的堅持的時間要長。元朝統一了中國之後雖然也是控制著中國南方,但是朱元璋等起義軍起義以後,實際上元朝就失去了對南方的控制。也就是失去了賦稅的主要來源地——一個沒有錢的政權是註定要被消滅的。



第四,蒙古人不重視儒家文化。不管我們現在如何的批判儒家文化的落後與不合理,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小農經濟、專制制度和儒家思想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想要穩固統治就必須任用學習儒家思想的儒生掌控國家政權,宋朝是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也就說宋朝的統治階級在進行對外戰爭的時候大體上是能夠形成合力的;而元朝並不重視儒生,雖然說有儒生在政府擔任要職,但從全國範圍來講儒家的儒生是不受重視的。也就說當發生了農民起義的時候,漢族地主是不會全力幫助元政府的。



第五,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個以少統多的一個全國性政權。蒙古族與漢族的力量將相差太過於懸殊,漢族只是被一時的軍事力量征服。如果元朝想要長久的控制中國,就必須主動地融入到中華文明之中,成為漢族的一部分。但我沒看到蒙古族並沒有做到這一點——一個沒有民族認同感的民族建立的政權必然不能長久。鬥爭的本質是看力量的強弱,力量強弱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看人數的多少,漢族的人數遠遠超過蒙古族——也就是說蒙古人建立的政權必然被推翻。與之相反的是,宋朝是一個純粹的漢族政權——有天然的民族認同感。

第六,中國發展的是小農經濟,而蒙古人發展的是遊牧經濟。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之後,支持商業的大力發展。這就與中國的傳統政策和傳統習慣發生了衝突,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小農經濟。而小農經濟又是專制制度存在的基礎。基礎被破壞了上層的政權還能穩固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蒙古人是自己挖坑把自己埋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催生出民主制度來,至於當時元朝的專制制度是不相符合的。既然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就要被推翻。

第七,元朝實行民族壓迫和民族屠殺政策。蒙古人決定一個民族地位的高低是通過武力值的,武力值高民族地位就高,反之就低。在蒙古做政府的所有民族中,漢族當時的戰鬥力是比較低的。所以蒙古人對漢族一直是瞧不起的,實行一種民族歧視和壓迫的政策。並且,元朝恐懼於漢族人數的眾多,對漢族實行屠殺政策。這種反人類的做法會加重民族矛盾,時間長了必然會遭到強烈的反彈。在這種反彈下,元政權滅亡了。

綜合上述,元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簡單的概括為重文輕武或重武輕文。研究歷史要用摒棄情感的客觀的綜合性的方法。


人類社會教育

秦朝也重武,獎勵耕戰,是不是?有沒有?為啥十五年就完蛋了,想過沒?宋元兩朝能拿武力比長短嗎?這題我也就看在秘書份上答一下,因為這種弱智題我真不知道說些啥!


先來講講宋朝為啥三百年之久。第一,宋朝統治的地域少,他應該是郡縣制度下統一王朝中統治地域最小的,比最初的秦王朝都小,至少少燕雲十六州,遼東遼西更別想了。就這麼點地方他也沒有能統治三百年,期間還丟了北方,只剩下南宋,算是偏安一隅一百五十年。

第二,宋代的經濟政策比較開放,不只是限制於土地。以往各代基本亡於土地兼併,宋代你不耕地還可以經商走貿易,人們生活不好但不會沒出路餓死,就不會造反,或者說造反的勁不大,統治的時間就久。



第三,重文恰恰是統治長久的一個優勢,文重文化就厚重,管仲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人們追求仕途,學文的人多,教化就多,反倒少了動亂的根源,事實證明,宋代是被外族入侵滅亡的,要不是外族,他的時間還可能再長。


再來說說蒙古元。雖然他靠武力獲取天下,但他也創立了文字,也努力向先進文化靠攏,比如取了元這個朝代名,是吧,可是仍然沒有百年命,這跟許多當時的條件是有關係的,與文武關係不是很大。

首先說蒙古帝國原本擴張的很大,蒙古元只是其中的一個汗國,像歐洲的金帳汗國統治了也二三百年,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咋差距這麼大呢?也許我們這水土好,有一個不爭的事實,遊牧民族進來後,腐敗墮落的速度比我們漢人可快多了,是吧,比比皆是這樣的例子。



其次,他的統治不肯用力,他保留著自己的蒙古本部,而且文化上不和中原融合,他統治中原,就像客居一樣,老把自己綁在客人的位置上,尤其是文化上的排斥太大,所以統治容易崩潰。


蒙古的民族政策太過極端,他們吧漢人叫南人,分在最末一等,他就不知道漢人人口最多,這樣容易樹立強大敵人,從後期看,這種人為割裂把他們徹底葬送了。

綜上,宋,元的統治時間長短有他們的具體問題,跟文武確實關係不大。



史書上冬眠的蛇

宋朝統一的三百多年裡,總被遼、西夏、金、元國侵略欺負,所以有許多人認為宋代是中國古代較弱的朝代。宋代在經濟上是繁榮的,文化上是開放的。弱就了弱在軍事上,宋朝“重文輕武”的政治決策最終導致後來的“靖康之難”和“崖山海祭”。



公元1127年前後,金國多次入侵中原,佔領開封,昏庸的北宋徽欽二帝被擄,九子康王趙構大舉南退,定都杭州,與大蒙古國劃江而致,期間,多年混戰,雖有宗澤、岳飛、韓世忠、文天祥等忠臣勇將的抗戰,終因宋高宗、秦檜等議和主降失國,公元1279年

3月19日隨著崖山海戰失敗,陸秀夫抱著剛滿2歲的小皇子投海而亡。元朝滅了南宋。而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願望終於成為炮影。

就在宋徽宗趙佶被金兵俘虜後,這個文學家皇上還寫了一首詩:

在北題壁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影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望斷天南無雁飛。

九葉鴻基一旦休,猖狂不聽直臣謀。

甘心萬里為降虜,故國悲涼玉殿秋。

可見,亡國之君當時有多悔恨,有多悽慘。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五代十國,政權更替頻繁。趙匡胤總結前朝經驗,想要建立中央集權,就要解決潘鎮割據,“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功臣的兵權。從制度上限制軍人權利,不讓他們有機會造反, 於是趙匡胤將中央禁軍一分為三,都只對皇帝負責,樞密使(文官)管調兵權,地方武將不再有調兵權、行政權、財政權、指揮權。這種外行人領導內行人的做法,過分的制衡,不是精兵強軍的好辦法。

宋朝國防建設沒有被足夠重視,軍隊沒有形成統一的攻防體系,“以文抑武”形成的政治體制,在和平年代是看不到其弊端的,一旦戰爭來臨,必然危機重重。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而北南宋之所以能延續319年之久,支撐立國的是中央集權的高度統一,漢文化的傳承與普及,經濟的恢復與改革,這些措施都有力地推動了宋代生產力的大發展,調動了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一度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宋代雖沒有唐代的雄略大氣,卻有著以民為本的“仁政”思想與情懷,聞名世界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就有三項發明(火藥、活字印刷術、指南針)於宋代傳至歐洲,《太平廣記》、《資治通鑑》、《夢溪筆談》等好多文獻為後代所研學篤用,唐宋八大家之宋代六家、宋詞都是傳承了唐文化之上的創新,對後文學發展影響深遠。宋瓷文化、航海技術、造船技術給“海上絲綢之路”增添了光輝的篇章。大儒朱熹的理學思想對明清哲學影響很大。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蘇軾雖然政見不合,卻也是君子相惜合而不同。也說明宋代是開明的,民主的,開放的。

這些都是宋代得以長久持國的原因。

元朝(1271—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中國。曾打到中亞、西亞、歐洲多瑙河流域,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北至北海、東到日本海,西藏和臺灣第一次被納入中國版圖。元朝經濟文化整體不如宋朝,1368年明軍攻佔大都,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殘餘勢力退回蒙古高原史稱北元。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版圖最大的朝代,最大時達到2000萬平方公里。



元朝享國98年,短命王朝。主要是由於統治集團分裂,政治腐敗,朝廷內部奪權鬥爭異常慘烈,對百姓橫徵暴斂。元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對其他民族有不公平制度,將漢人當作下等人,導致民族矛盾激化。

另一個重要原因:沒有接納和傳承優秀的漢文化,國家統一,而人們的思想與文化四分五裂,難凝聚合力。打擊漢人,對蒙古人不實施漢化政策,以腐朽落後的政治,落後的文化統治先進文化的大漢族必然不能持久,滅國是難免的。

元朝滅亡的直接原因: 元末,連續出現的嚴重自然災害導致民不聊生。1351年,劉福通領導農民在穎州暴動起義,各地農民紛紛響應,在十幾年的反抗鬥爭中,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軍不斷壯大,逐漸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1367年,朱元璋發佈討元文告,派將軍徐達率兵向北進取中原,次年攻佔元大都,元順帝妥歡帖木爾逃往蒙古草原。 元朝滅亡,明朝建立。


大漠雄鷹大V

應該說,在這個現象的背後,反映出的是文化力量的強大。

元朝的強大,是野蠻武力和殺戮恐嚇的結果。作為一個馬背上的民族,積累的最多的是掠奪和殺戮的本領,而幾乎沒有文化的積累和文化的滲透。

而這種近乎圈羊佔地式的佔領,對於被佔領的民族,心底裡的認同感幾乎為零,有的只是在畏懼下的順從。這種情況下,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沒有可以一致認同的文化歸屬,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幾乎是不可調和的。

由於文化等級的差異,元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實際上就是一個劣幣淘汰良幣的過程,這種過程從實質上其實是一種社會文明的退步。

當文化認同不存在的時候,特別是落後的文化依仗武力和恫嚇統治先進文化的時候,往往武力本身也是不牢靠的。

在整個元朝,統治者對這一點也是有所警惕,因此對於他治下的子民一直是採取高壓和極端防範的辦法,甚至連一把菜刀都要進行限制(用鏈條固定在特定位置,並只允許幾戶共用一把)。即使是在極端的武力控制之下,當民眾的不滿(包括人格地位和文化摧殘)達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武力的限制就變得不堪一擊。

元朝曾經依靠自己的武力,通過近乎狂野的擴張,曾經一度將“上帝的鞭子”揮舞到了歐洲,但是,無論武力值多強大,沒有強大的文化支撐,武力值的耐力不會持續很久。

於是,看似強大的武裝集團,在“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下,垮得猶如摧枯拉朽。

宋朝自趙匡胤黃袍加身以後,便採取了“重文抑武”的治國方略,這個方略的核心,是對內集中精力搞好民生,同時大力推進文化建設,使得整個大宋的文化認同和文化歸屬感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應該說大宋的文化繁榮為我們直到今天的文化發展奠定了方向性的基礎,同時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得到了極大的強化,正是這種高度的文化和民族認同才使得我們在外族不斷的侵略當中無論是處於上風還是下風,都不會喪失精神支柱,才會有反抗和堅持的動力。

在對外政策上,整個宋朝基本上是採取不擴張,基於防守和和談的試圖與周邊民族“互惠互利”的核心原則,最著名的就是“檀淵之盟”。這個被詬病的盟約,使得大宋獲得了將近一百年的和平發展。

重文的背景下,武力必然受到輕視,而輕視武力的結果就是當遇到不按常理出牌的對手,宋朝就經歷了典型的“亂拳打死老師傅”。


但是有了文化底蘊的大宋,即使武力不行,抗擊打能力還是比較強的,不過不幸的是,最終他還是遇到了聽不懂“詩詞歌賦”的武夫。

算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了。


步武堂

這是宋朝和元朝之間的對比,宋朝之所以比元朝多存在200多年,首先是因為宋朝是漢人政權,大部分時間裡政策施行得當,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發達;而元朝是蒙古政權,在當時看屬於外族入侵,而且元朝施行民族歧視政策,漢人在很多方面都得不到平等待遇,自然會起來反抗,胡無百年運,落後民族統治先進民族,如果不主動融入漢文化,國運很難超過百年。所以,元朝的短命,文化原因是根本原因。

再者,雖說宋朝重文輕武,但實際上在宋遼交戰和宋金交戰期間,宋軍也並非一無是處,還是具有相當強的戰鬥力的,也打了很多勝仗,像北宋的楊業,南宋的岳飛韓世忠劉琦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將領,如果宋軍真的不堪一擊,遼金兩國怎麼會同意和北宋南宋簽訂停戰協議呢?



宋軍在北宋末期的確是不堪一擊,直接導致了靖康之恥的發生,給人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但說實話那也和宋遼兩國之間百年無戰事、大部分宋軍武備鬆弛有關,即便宋軍偶爾和西夏有交戰,由於西夏軍隊的戰鬥力同樣有限,宋夏之間的戰爭就類似臭棋簍子下棋,只能越下越臭,宋軍的戰鬥力並不會得到多少提升。

所以當北方如狼似虎的女真人南下時,宋軍著實沒有還手之力,北宋也就隨之滅亡了。但南宋建立後,由於岳飛韓世忠劉琦等人的存在,宋軍的戰鬥力並不弱,尤其是岳家軍,戰鬥力甚至還要強過金軍,宋朝一度在軍事層面佔據優勢和主動,這也是南宋能存在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

而且,說宋朝重文輕武主要是指宋朝著重限制武將的權利,打壓武將的地位,並不是指宋朝輕視軍隊的作用,所以宋朝的重文輕武並不意味著宋朝就會是一個短命王朝。

元朝雖說軍事力量強大,但就像開頭所說的,難以彌合的巨大文化差異和錯誤的民族觀念讓他們很難在中原地區長久立足,如此一來,再強大的軍事力量也抵不過長期存在、不斷髮生的武裝叛亂,所以元朝的重武輕文要比宋朝的重文輕武更加可怕,這會直接導致元朝喪失中原百姓的支持,喪失其正統性。

所以,宋朝會比元朝長命的多,也輝煌的多,由於元朝是取代宋朝而誕生的,因此在很多層面看,元朝接替元朝,更像是歷史的倒退,中華大勢因此由盛轉衰。


耶律蕭

首先明白,是外患,蒙古大軍推翻了南宋。

宋從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直到南宋趙昺跳海,宋亡。960年一一1279年。歷十八帝,319年。

宋朝重文抑武是有原因的,趙匡胤軍伍出身,歷經戰火,也深知後唐藩鎮割據勢力,攪亂了統一的中華版圖,特別是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皆是持有軍權,軍隊的諸候,割據一方的勢力所為。為保證政權的穩定,為拯救深受荼毒的百姓,以防後世的將軍專權。為避免發生藩鎮的割據和宦官的內亂,採取了重文抑武的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的兵權。



設立樞密院,負責軍隊一切事務,直接對皇帝負責。樞密院無統兵權,這也就導致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將軍無軍權,對部隊不熟悉,對軍隊的兵員,物質,訓練,更是無從知曉。導致,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困境。我們從各種小說中也能深知一二,比如水滸中就有此描寫,將軍一人一馬,到州郡才能領取兵馬去征討梁山。

宋汲取了五代十國的教訓,免徭役,重商貿,特別是在宋太宗繼位以後,統一中國,推崇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政治開明,經濟繁榮,百姓富庶。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民安江山固。流傳下來的清明上河圖,就很能說明一切。華夏民族文化歷經數千年,在宋時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以文化立國有了進一步前進。文化學者比前朝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湧現可觀的,截至後世也稱頌的政治家,文學家,詩詞歌賦在兩宋時達到了頂峰。宋朝立國叄百壹拾玖年,兩次覆國,被滅,皆是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成吉思汗在1206年,統一漠北,成立大蒙古國,先後三次發動西征,馭十萬鐵騎,撗行歐亞大陸,使版圖罕見地擴展到接近北冰洋的地域,稱霸歐亞大陸。

元朝歷史從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開始,到洪武元年1368年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止。元朝在全國結束,共98年。

元朝統始華夏大地,馬上打江山,每攻陷一地,屠城,全城軍民無一辛免,著名的屠殺,嘉定屠城,揚州十日,最後崖山之戰,殺死的何止十萬人,光蹈海酬國者就有十萬之眾。



經過多年徵殺,佔了華夏大地,視漢民如螻蟻,人分四等,撗徵暴斂,百里無一長袍之人。多麼殘忍,文化人基本上被殺光了,所以出現了崖山之後無文化。這類說法。因為是異族統始,漢文化得不到發揚,反遭打擊,十戶人家一把刀,結婚當夜蒙古人入洞房。這都是當時記載下來的。由於殘酷的統始,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最終在起義軍的烈火下,元朝灰飛煙滅。


這兩個朝代沒有可比性,從文化傳統到文化立國,從儒學治國到修學,齊身,平天下。都沒有可比性。在元朝能數得著的文化,戲曲藝術在元代有很大發展,關漢卿,王實甫等人。竇娥寃,西廂記,拜月記,元代的壁畫到是很出色。元代的知識分子,近乎麻木,可以說除卻戲曲,別的乏善可陳

另外,最主要的就是,只懂得掠奪財富,滿足私慾,貪汙腐化成風,社會道德淪喪,滛樂成災,漢族百姓本來依靠種田謀生。卻被元軍突然從土地上趕走,淪為奴隸。肥沃的農田成了荒蕪的草原,然後放牧。逼使無地農民造反。據記載,中原地區歷經戰亂,赤地千里,水災,旱災頻繁發生,饑民互相烹食,數十萬災民就是起義的後備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