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市陝州區的觀音堂鎮,為什麼被譽為“中州名鎮”?

豫西新觀察



地處澠池縣與陝州區交界處的觀音堂鎮,是陝州區最東邊的一個鄉鎮。從鎮政府所在地往西500米,有座歷經數百年的觀音廟,廟裡至今還供奉著巨大的佛像,每天香火不斷,觀音堂鎮由此而得名。千百年來,這個地處崤山腹地的古鎮,一直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





這個鎮之所以名聲在外,第一個原因就是與一千多年前,唐朝大詩人杜甫經過觀音堂鎮的石壕村時,寫下的眾所周知、名垂千古的詩篇《石壕史》有關。

第二個原因,就是觀音堂鎮所處的地理位置獨特,它地區丘陵山區,位於古都長安和洛陽之間,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崤函古道就從觀音堂鎮境內通過。

第三個原因,與它的繁榮有關。上世紀初,隴海鐵路往西只修到觀音堂鎮,這裡便成了終點站。因此,大量的西運物資由火車運到這兒,或分載到船上經黃河水運,或用馬車載著經崤函古道西行,抑或是過黃河會興渡口(茅津渡)北運至山西。同時,西部、北部各地的物資又船載車裝拉到觀音堂等待裝火車東運,這兒由此形成了一個經濟中心,熱鬧程度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與光緒逃至西安避難,後返回北京時就在觀音堂住宿。1914年至1921年,馮玉祥將軍奉命到豫西剿匪駐紮觀音堂。1924年7月,魯迅先生到西安講學,途經觀音堂,然後乘船逆黃河而上,忽發靈感寫出了兩篇著名的雜文《看鏡有感》與《說鬍鬚》,無形地提升了觀音堂鎮的知名度。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家逐步改善條件,打通了觀音堂以西的鐵路,東西物流才得以順暢,觀音堂這個物流瓶頸也隨之消失了。改革開放,觀音堂鎮進入新的繁榮期,樓房林立,城區人口成倍增長,蘊藏了太多發展故事的豫西古鎮,由此名聲在外。


看世事觀人生



很久以前,皇帝開科舉。有一個書生,上京趕考。到了陝州地帶崤陵道上一處村 路,見一村婦,手執書卷,正責訓罰跪一個孩童。上前問之,原來村婦嫌孩童學習不用功,對不上她出的詩題。書生聽得這樣一位山野村婦能教子讀書賦詩,很是驚奇便問是何詩題, 村婦見書生眉清目秀,舉止文雅,頭戴方巾,身著藍衫,便說,“風吹藍衫靛噴香”,書生當下解答不上,走在路上,仍未想出答句,進了考場,還在苦思冥想。這場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他放棄以往的八股俗套,隨口說出一句詩“雨打紅抱龍意醉”,讓考生答對。考生們面對皇帝即興出的冷僻怪題,竟無一人能符上,唯有這一書生聽了,馬上揮筆寫下“風吹藍衫靛噴香”,書生不但中了狀元,還被招為駙馬。這新科狀元還鄉祭祖,路過崤陵山村,拜謝村婦時,卻尋找不到,便信為南海觀音下凡點化,於是就修建一座觀音大堂,年年祭祀。觀音堂地名,沿襲至今。

我們解讀三門峽市陝州區觀音堂鎮為何被譽為“中州名鎮”,首先要了解豫西三門峽市陝州區境界的崤函古道。自有史志記載以來,歷代統治者無論稱雄關中還是入主中原,崤函古道都因其險固和交通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古有“登崤函之威夷,仰崇嶺之嵯峨”的贊評。崤函古道為古代中原與陝西關中之間的重要樞紐和必經之地,掌控豫陝,坐視三晉。而觀音堂鎮所處位置恰恰是它的咽喉命門,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至今仍為國防重要守備地域。 觀音堂鎮文化底涵濃重物產豐富,境內古蹟甚多,有名氣的有以下幾處: 七里古槐


古槐在縣東觀音堂鎮七里村小河岸邊, 村高24.5米,樹圍8米。樹形奇特,挺拔蒼勁。服眾容其為龍頭鳳尾。幹百年為人們所矚目。因樹在貫通東西的崤函古道上,又有“敬德勒馬觀古槐”的傳說。

鐘樓位於觀音堂鎮觀音堂村街東,樓系三層六面體管帶斗拱的磚石木構築物,臺階高0.56米,底層3.6米,六面體的每面寬3.4米,基層正面頂部刻有“白鷺飛來”字樣。周有磚雕圖案,分別為雕龍、奔馬和花烏等。第二層高2.5米左右,每面各有雕權窗一個。第三層高的3米,用木斗拱將角館挑起,上覆琉璃筒瓦,束頂。 據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所立“創建鐘鼓樓碑記”載,鐘鼓褸為關帝廟的附屬,由當地興隆號周鳳德和三興號張文耀等集白銀1,700餘兩,歷時1年半建成二樓,思借晨鐘暮鼓震聾啟聵以佐國家。可惜樓毀於1968年,今僅存鐘樓。

上世紀初,由比利時國承攬的隴海鐵路往西修到觀音堂鎮,由於當時的技術和財力無法解決崤函山脈的阻礙,受條件限制,這裡便成了終點站。因此,大量的西運東輸的物資貨物由此轉運週轉,。短時期內形成了一個物流經濟中心,商賈雲集熱鬧非凡。加之在觀音堂境內本身就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由於火車運輸的便利快捷。到上世紀20年代,這裡已經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煤業市場,觀音堂礦區開採出來的原煤經火車運往東南各地,因此各地商家或煤販子都在觀音堂設立“辦事處”,以第一時間採購出產的原煤。由於經濟活躍,山西的一些商家也看好這塊地皮,紛紛到此做生意,使得當時的觀音堂形成了比陝州城還要熱鬧的景象。鼎盛時期形成“四街十二巷” 的繁榮街景。在當時的條件下,觀音堂成為西部重鎮,也留下了革命的種子。1921年11月,隴海鐵路大罷工,觀音堂附近的鐵路兩邊工棚裡住著數千名修路工人,是鐵路工人中數量較多又較集中的區域。李大釗得知後,當即派羅章龍到此發動工人,指導、組織罷工運動,並取得了勝利。在1921年11月爆發的隴海鐵路工人大罷工影響下,陝縣觀音堂車站工人符敬宗、水湛寅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豫西曆史上最早的共產黨員。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家逐步改善條件,打通了觀音堂以西的鐵路,東西物流才得以順暢,觀音堂鎮所處的地域優勢也隨之消失了。往日熱鬧、活躍的市場氣氛,漸漸恢復了平靜。觀音堂鎮經歷了許多年的紅火,“中州古鎮”演繹了眾千故事,並永遠留在了各種文獻和老者的記憶中。

進入新時期,千年古鎮換新顏,2014年7月,觀音堂鎮被國家住建部等七部委列為“全國重點鎮”;2015年8月,被河南省政府定為首批“河南省重點示範鎮”及“省級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2015年被河南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予“省級衛生鄉鎮”稱號;2016年被省文化廳評為“省級先進文化藝術之鄉”。 在2016年7月陝州區召開的第二次黨代會,“紮實推進觀音堂副中心城區與產業集聚區融合發展,形成‘一鎮一區’發展新格局。”成為觀音堂鎮未來的工作和發展方向。明確了目標,萬事謀在先,將觀音堂鎮建設成為陝州副中心城區這一重大舉措應運而生。隨之加快的各項建設,觀音堂鎮將與陝州主城區形成陝州發展的東西兩翼,為豫西大地插上騰飛的翅膀並重振“中州古鎮”的風貌。


清瘦客

觀音堂鎮是三門峽市陝州區最東邊的一個鄉鎮,它因觀音寺而得名。千百年來,這個地處崤山腹地的古鎮,一直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 一千多年前,唐朝大詩人杜甫經過觀音堂鎮的石壕村時,寫下的眾所周知、名垂千古的詩篇《石壕史》。



觀音堂鎮被譽為“中州名鎮”,與它百年繁榮密切相關。上世紀初,隴海鐵路往西只修到觀音堂鎮,這裡便成了終點站。因此,大量的西運物資由火車運到這兒,或分載到船上經黃河水運,或用馬車載著經崤函古道西行,抑或是過黃河會興渡口(茅津渡)北運至山西。同時,西部、北部各地的物資又船載車裝拉到觀音堂等待裝火車東運,這兒由此形成了一個經濟中心,熱鬧程度可想而知。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家逐步改善條件,打通了觀音堂以西的鐵路,東西物流才得以順暢,觀音堂這個物流瓶頸也隨之消失了。

改革開放,觀音堂鎮進入新的繁榮期,樓房林立,城區人口成倍增長,豫西古鎮又煥發出勃勃生機。


看面相觀人生

觀音堂的由來是根據建於清嘉慶年間的觀音廟而來,至於更早的名稱,無從考證.從歷史遺存看,在明代以前應該是個小村落,其名氣遠低於金代的興隆鎮(甘壕村).從發現的古代遺蹟看,遠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已經有人類居住,兩漢是觀音堂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從近年施工中發現的大量漢墓可說明這一點.後經過三國戰亂,五胡亂華,到了隋唐,觀音堂沒落了,要不詩聖杜甫也不可能借宿石壕村,至於觀音堂在清代以前叫什麼名字,希望高手們不惜賜教.


細雨歸鴻LYH

知道一點,隴海鐵路最初的終點站,交通發達,因為有觀音堂煤礦,所以做生意的商賈眾多,人口也比較集中,人們的經濟收入也比周邊好很多。慈禧西逃也是由此地逃向西安,在那時候這裡幾天就可以蓋好一座行轅。有一點不好就是缺水!吃水沒有問題,但是大規模的農業工業用水就比較糟糕!


用戶不想說話

觀音堂鎮地處澠池、宜陽、洛寧三縣結合部,地方特色 鎮區內資源豐富,交通發達,市場繁榮,歷史悠久。煤、鋁礬土、石英石,石灰石等地下礦產資源儲量大、質地優,具有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