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成就了藺相如、李斯、孫堅等人,為何最終丟失了?

dydes

藺相如那會兒傳國玉璽還叫和氏璧。因為它尚未被改良成玉璽。關於和氏璧的來歷,最早的記載來自《韓非子》。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楚國人卞和找到一塊璞玉獻給了楚厲王。奈何璞玉太樸質了,楚厲王直接當成石頭,他認為卞和有意戲君就砍去了他的左足。楚厲王死後,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獻給楚武王。楚武王也當是石頭,他也認為卞和有意戲君就砍去了他的右足。楚武王死後,楚文王即位,卞和還來獻玉。楚文王大概是被卞和的執拗打動了。他就讓人剖開石頭,發現裡面真是美玉。這塊美玉就被做是玉璧,也就是和氏璧。

後來不知道怎麼回事,幾經輾轉到了趙王那裡。藺相如從來都不是和氏璧的擁有者。雖然他顯名於世跟完璧歸趙這個成語密不可分。但是完璧歸趙這個成語重點是藺相如不辱使命。該故事建立秦王假意以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然後趙王心動同時也更擔心秦王是誆他的。於是,趙王才派藺相如去會秦王。藺相如察覺了秦王真實意圖就是誆玉又不給趙王城池之後,藺相如又機智又勇氣把玉璧帶回了趙國。成就藺相如的是他的智謀,而不是和氏璧。

李斯跟和氏璧的關係,大概就是他在《諫逐客書》中寫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再有,就是秦滅趙之後,和氏璧被秦始皇改為了玉璽,據傳玉璽上面的字是李斯寫的。要說和氏璧或者傳國玉璽成就李斯,我覺得談不上。李斯發跡路線差不多先跟荀子學帝王術,然後當咸陽漂做呂不韋的門客,再來給秦王政當客座教授,後來任廷尉,最後大秦丞相。李斯一路發現很踏實。

三國時期,孫堅發現的那枚玉璽是不是當年的和氏璧做的玉璽,這事情不好說。反正他確實發現一枚玉璽。關於玉璽怎麼從孫家到袁術手上的呢?按著《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設計的內容來說的話,某種程度上確實這塊玉璽成就了孫家。因為《三國演義》裡孫策用爹地發現這枚玉璽跟袁術借人馬,然後才有橫掃江東的後來事。然而,《三國志》裴注吳書曰: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山陽公載記曰:袁術將僭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其實,獻玉璽的不是孫策,而是孫堅。孫堅獻玉璽的因素,單純就是袁術可以放了他夫人,僅此而已。誠然,孫家發跡跟玉璽的關係也不太大。


柳氏異聞錄

大家好,我是鐵匠。

傳國玉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作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憑證。秦代之後,歷代皇帝都以得此玉璽為符應,得之則象徵受命於天,失之則象徵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玉璽者,都被譏笑為“白版皇帝”,會底氣不足。

所以傳國玉璽,一直被欲謀皇帝之位者你爭我搶,至使傳國玉璽屢易其主、忽隱忽現。



秦朝到後唐,傳國玉璽一直被爭來奪去,曾被王莽摔掉一個角,也被幾個帝王刻上字,但沒有丟失記錄。

直到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帶契丹軍攻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自此傳國玉璽失蹤。



後來,北宋哲宗時,傳國玉璽出現於耕田,忽必烈駕崩時叫賣於市,明清兩代,時有傳國玉璽現身的說法,然都是仿造的贗品。

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傳國玉璽時隱時現,最終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中。


鐵匠是個文化人

卞和為了獻寶玉給楚王,最終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許正因為他的執著成就了和氏璧的美名。和氏璧見證了戰果的戰火紛飛,最終到了滅六國的一代雄主秦始皇的手裡,最終做成了傳國玉璽。幾經流轉到了三國,最終被孫堅所有。但之後卻是不翼而飛了。

我個人的感覺一種可能是在哪位貴族的墳墓裡,作為陪葬品而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