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當時能不能三分天下?

詞心劍氣

之前有回答過類似的問題,

若你問能不能?答案當然是能。

若你問想沒想過?答案當然是想過。

可是結局呢,大家都看到了。

那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理一下,韓信有沒有三分天下的實力?韓信為什麼不擁兵自立?


首先回答第一點

韓信當時作為劉邦手下第一大將,掌握的兵力比劉邦項羽還多,手握30萬重兵,我想如果他想得一分天下,是有這個實力的,雖然結局可能不好說。

下面重點講一下他為何不擁兵自立,三分天下

第一:知遇之恩。


韓信最初作為項羽的手下,屢屢不得志,在項羽處沒有被重用,覺得埋沒了自己,轉而投靠劉邦。然而在劉邦處,韓信也沒有得到重用,心灰意冷,也打算離開,這是,出現了改變韓信一生的“伯樂”蕭何。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由此而來,在蕭何的大力舉薦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從此韓信開始了開掛的一生。

韓信是感激劉邦的,給了自己一個能發揮自己才能的舞臺。從胯下之辱一步步走到今天,全靠劉邦的知遇之恩,所以韓信一直心存感恩之心。

第二:韓信有沒有想過擁兵自立


肯定是想過的,當時有兩個人先後勸說過韓信三分天下 第一個是武涉,武涉是項羽派來的,由於當時韓信的實力已經雄厚到可以三分鼎立的地步,項羽怕他聯合劉邦一起打自己,於是派人勸說韓信自立。 韓信當場回絕了武涉,沒有答應他的提議,但是有個細節,韓信也並沒有將這件事情上報劉邦。

第二個人是蒯通,蒯通勸說韓信的說辭,與武涉差不多,大概其就是讓他擁兵自立,看看韓信是怎麼說的,

“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這已經很明顯的說明了,韓信是想過自立的,換句話說,我都這麼厲害了,想想還不行嗎?

第三:劉邦的計謀

韓信雖說手握重兵,咱們看看他手下都是些什麼人,曹參、灌嬰、靳歙、孔聚、陳賀等,這些是什麼人,都是劉邦集團的核心人物,都是當年和劉邦一起揭竿而起的元老級人物。劉邦將這些人安排在韓信帳下,防的就是韓信的不安分,如果說韓信真的準備三分天下,睡夢中取下他人頭的可能就是這些人。

韓信的目標只是封侯拜相而已,他軍事才能逆天,但是政治智慧低下。 直到去長樂宮之前都不認為劉邦會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死在長樂宮鍾室,甚至不能瞑目。

可以說漢家天下,大半都是韓信打下來的,最終被殺,誅了三族,一代名將,死非其所,令人扼腕嘆息。


史話實說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雖然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司馬遷對韓信當時所處的位置和實力都清楚的表現了出來,但是在我看來,他是不可能三分天下的,從來都沒有這個可能性!

一,韓信對軍隊的控制力不強。在他的軍隊中,他是最高指揮,但很多將軍可是劉邦起家時就跟著劉邦的,比如曹參,當時就是韓信軍中的將軍,韓信如果造反,這幫人是肯定不會跟著他一塊反的,要不帶著一部分士兵離去,要不被韓信殺掉,無論怎樣,都將大大削弱他的軍事力量。




二,韓信對齊地的掌控力弱小。沒錯,他是拿下了齊國,但是齊國當時的百姓只認田氏,不認外人,因為田氏在齊地已經經營了幾百年,項羽初封諸侯,齊地田氏也是最先反的,可見田氏在齊地的勢力。韓信初到齊地,人民不附,一旦劉邦或項羽打過來,他的軍隊,糧餉,城池基地到處都是問題,實際上,韓信自己也沒有底,所謂齊王,真不過臨時封號而已,其實並無其實。


三,韓信的政治能力太低,可以說沒有。韓信這個人的本事就是一個參謀奇才,用到今天,他最多也就是總參謀長,但他沒有領導國家的能力。你像劉邦也好,項羽也罷,他們都能自起一攤,獨立幹,但韓信不行,他總要別人認可提拔他,才能發揮作用,要麼項梁你用我,要麼項羽你用我,要麼蕭何你用我,要麼劉邦你用我,他在政治上太過依賴別人,自己很難獨立,這才是他不能三分天下的最大短板!他說什麼念及劉邦對他的情誼,不肯叛之,都是託辭,他自己沒有獨立一方的政治本事才是真的,就這點,他還不如英布,英布都敢反,他反不了,最後那句悔不用蒯通之言,只不過洩洩私憤罷了,實際上他沒那個能力是真的。



所以,韓信不可能三分天下,這是從一開始就註定的了,那些馬後炮的分析都沒用,他沒這個本事說啥都沒用,會打仗不代表什麼都行!


史書上冬眠的蛇



所謂的“當時”,應該是指韓信滅了齊國,並滅了龍且20萬大軍之後吧,從軍事上來說,當時韓信確實是如日中天,完全可以和劉邦、項羽鼎足而三。

但這也僅僅是就軍事實力而言。至於“三分天下”,可絕不是僅憑軍事實力就能做到的,還有一個條件叫“政治資本”。

正是有“政治資本”這個東西的存在,所以曹操就算是赤壁大敗,幾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回到北方他的地盤上,仍舊是稱王稱孤。而諸葛亮就算六出祁山不勝,仍然是蜀漢實際上的當家人!

劉邦也一樣,就算是彭城大敗,率五十六萬聯軍被項羽三萬人打得落花流水,他也照樣是萬眾歸心的漢王。還有滎陽被項羽攻破時,劉邦倉皇逃出,孤身進入韓信大營,竟能於片刻間奪得大軍的指揮權。

在那一刻,韓信就應該明白,他要積累到劉邦那樣的政治資本,恐怕不是短期內能做到的,甚至一輩子也做不到。

所以,對於韓信而言,最好的結局不是三分天下,而是學習范蠡、張良,功成身退,遠離朝堂,或者學習衛青、郭子儀,立下不世之功,仍能謹言慎行,低調做人。

就像司馬遷說的那樣,如果韓信真能做到這些,那他的功績可以與周公、姜太公等人媲美了!


三好國學堂

答案是能!


西楚霸王項羽

在韓信做齊王時,項羽派辯士武涉勸說韓信脫離劉邦政權保持中立,待項羽消滅劉邦後二人平分天下。韓信在那個時候還沐浴在劉邦的知遇之恩的溫柔鄉里,毅然決然的回絕了項羽。

一代兵仙戰神韓信

武涉走後不久,韓信手下謀士蒯通也勸說韓信造反,蒯通用三寸不爛之舌分析天下局勢,不但能審時度勢而且還深謀遠慮,可惜韓信優柔寡斷,不能認清天下大勢,思想保守對劉邦抱有幻想。至此,蒯通助韓信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的美夢破滅。不久後劉邦聽從張良計謀,假遊雲夢趁機抓住韓信奪了兵權,劉邦就要殺掉韓信,韓信一番話救了自己一命。韓信被貶為淮陰侯。

大漢天子劉邦

劉邦公元前202年建立大漢政權,196年陳豨謀反,劉邦親自平叛。韓信開始做造反準備,消息走露被蕭何和呂后設計斬殺於長樂宮鍾室,並誅殺韓信三族。

言歸正傳,假如韓信聽了蒯通的話,造反或保持中立,那麼一旦項羽滅亡劉邦,韓信分分鐘就能消滅項羽,這樣看來漢朝也就無從談起了。韓信本是韓國落魄貴族,證據一是韓信少年時隨身佩戴大寶劍,普通平民是不會這樣做的;證據二是韓信母親因病去世以後,韓信並沒有匆忙的將母親掩埋,而是推著車子載著母親找到了一處高而且平坦,能夠住的下一萬戶居民的地方下葬。可見韓信表面邋遢,其實他的內心是有遠大志向的。只可惜他的抱負還沒有達到成為一個帝王,就像項羽一樣,項羽的志向也只不過是,發達了穿著漂亮的衣服回家鄉嘚瑟(成語“衣錦還鄉”的由來)。

歷史的長河承載著多少人的夢想滾滾東流,一代兵仙韓信的悲劇就在於:天下大亂沒有勇氣和魄力邁出那改變人生命運關鍵的一步,而等到天下平定,百姓都渴望過安穩日子時,卻要違天理逆人道謀反。結果可想而知,不但自己的一世英明毀於一旦,只活了35歲,還連累了三族,這是多麼沉痛的教訓啊!


愛科學說

不能。理由如下:

一、韓信沒有三分天下的政治資本。韓信在滅秦的戰爭中,無尺寸之功,只是項羽帳前的執戟郎官。入漢為大將軍,也是劉邦封的,劉邦不封不用,韓信也只是一個治粟都尉而已,政治上毫無聲望。如果三分天下,無論是六國貴族的遺老貴少,還是在滅秦戰爭中掘起的新貴,在政治上沒人會響應和擁護他。

二、韓信沒有三分天下的軍事資本。韓信用兵如神,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一點無庸置疑。然而,他所統帥的部隊,特別是將領,如曹參、灌嬰等,都是劉邦的人,沒有一個是他的嫡親愛將。劉邦之所以能做到隻身潛入他的大營,輕而易舉地奪了他的旗印,憑的就是這一點。由此可知,韓信三分天下,軍事上沒有能夠依靠的力量。

三、韓信沒有三分天下可用的人才。蕭何、張良、陳平為劉邦所用,範曾為項羽所用。他結交的蒯通,不過是一舌辯之士,其謀略難以與蕭、張、陳、範相比。他憑藉什麼智謀三分天下?

四、韓信沒有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韓信具有帥才、將才,不具有政治家的特質。有統兵之術,無馭人之謀。他是軍事上的聖人,政治上的盲瞽,沒有總攬政治、軍事全局的才略。這決定韓信三分不了天下。

五、韓信沒有三分天下的野心。他對邦對自己的重用和信任,感恩戴德,不忍背叛。當蒯通、武涉勸他自立時,他說,漢王對我言聽計從,以衣衣我,推食食我,我豈能背漢自立。韓信打底就沒有三分天下的野心。

六、韓信從齊王降為楚王,然後被擒,再降為淮陰侯,最後謀反被殺,他連自身都保不住,如何能三分天下?

綜上所述,當時韓信不可能做到三分天下。


王寶山10

第一,三分天下不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儘快結束戰亂,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是民心所向,不可違背。

從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來看,秦末自陳勝吳廣起義以來的戰亂已經持續了十多年,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人人都盼望能有一個安定的生活生產環境,不願再有戰亂。韓信一旦起兵,局勢就會變得更加複雜,勢必會有更多戰亂,波及範圍更廣,戰爭持續時間更長,百姓會遭受更大的苦難。所以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順應民意,儘快結束戰亂才是明智的選擇。

第二,背叛劉邦,自立門戶,師出無名,難獲支持。

劉邦知人善任,禮賢下士,拜韓信為大將軍,為韓信提供了施展才華和抱負的平臺,是劉邦成就了韓信。韓信若背叛劉邦,擁兵自立,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造反名不正言不順,必然會揹負背信棄義的罵名。即使韓信在軍中威望極高,若真要起事,有多少人會冒著風險跟隨,確實是一個大大的疑問。一旦失敗,韓信失去的不僅僅是榮華富貴和身家性命,還有一世英名。

第三,從力量對比來看,韓信不具備與劉邦和項羽三足鼎立的實力。

劉邦經過多年經營,實力雄厚,兵多將廣,統治著當時的大部分區域,文有張良、陳平,武有黥布、周勃、灌嬰、樊噲等。劉邦本人也出身於貧苦階層,善於體恤民情,關心百姓疾苦,民間支持度很高。反觀韓信,雖被封為齊王,所佔之地也不過齊國的四十餘座城池而已,其麾下的將領和謀士多是劉邦安插進來的,除協助韓信作戰外,還肩負著監視韓信的任務。韓信可謂孤家寡人,身邊親信少之又少,一旦有異動,很難不被察覺。同時,韓信辛苦經營的軍隊經常被劉邦抽調,很難形成自己的骨幹力量。

第四,韓信沒有一統天下的雄才大略,是傑出的將才而非適合做皇帝。

韓信是一代將才,知恩圖報,信奉忠君報主,沒有大的政治抱負和野心,劉邦封他為齊王他就已經很知足。他的這種格局決定了他不會自立門戶,三分天下也就無從談起。

綜合以上因素,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結合韓信自身的條件限制,三分天下是很難實現的。


秦時明月1212

受過胯下之辱的韓信是軍事家,善於領兵打仗,不善於政治。韓信不適合當一個領導者,作為領導者要會識人用人,劉邦自己不行,但他知道別人行,會識人用人。蒯通給他講天下形勢的時候,勸他三分天下,韓信給蒯通講劉邦的知遇之恩。
韓信原本有兩次稱帝的機會。第一次是韓信殺楚將龍且,平定齊地後,手握兵馬。這時劉邦被項羽圍困,請韓信救援,韓信藉此讓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開始不同意,後來張良、陳平勸阻,劉邦同意了。項籍派武涉說服韓信三分天下,可韓信卻滿足與劉邦的封賞拒絕項籍,蒯通也勸韓信無果。 第二次是韓信封楚王后,項籍手下猛將鍾離眛逃亡投靠韓信,有人向劉邦告韓信要造反,劉邦信了,派兵征討。結果韓信手下勸他殺鍾離眛去向劉邦請罪。韓信不做聲,結果鍾自殺,韓信提著鍾的人頭去見劉邦,結果韓信被貶為淮陰侯,第二次機會沒了。作為一個將軍他是合格的,作為領導者他沒有治世之才。最後卻死於呂后之手,若韓信拔劍而起,天下兵災。


Miss噠噠啦啦

首先、韓信沒膽、從受胯下之辱可以看出他性格、遵紀守法、從厚黑學角度看、他不夠黑、還有始終把劉邦知遇之恩掛在觜邊、說明他是君子、臉皮不夠厚、(這點劉備最好)、所以韓信不可能起事自立、另外、即使自立、在短期內也不可能實現、因為韓信帳下戰將基本都是劉邦原幫人馬、沛縣帶出來的、他們既協助韓信征服六國、又幫劉邦監督韓信、韓信若有異動、劉邦只要一個密令、韓信在睡夢中都會被擒、韓信想自立、要暗中培植自己爪牙、然後對劉邦舊將一網打盡、如此要很久時間、強敵在外、:基本也不可能做到、所以、韓信無心自立、基本也沒機會自立、


手機用戶20605726438

韓信如果在項羽和劉邦相持的階段果斷自立為王的話,肯定會會出現三分天下的局面。韓信當時佔領山東哪裡資源豐富,自己有30萬重兵,劉 項兩個集團這個時候誰有一方出兵滅韓信,自己也將毀滅,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雖說歷史已成定局,但後來人這些遐想還是有啟迪意義。


事業宏圖

韓信能做到,但是不敢做。我們分析下當時的時勢,不難看出,韓信不是沒有野心。也不是個愚忠之人,劉邦2次死裡逃生,韓信都沒有去救主,可見韓信對劉邦沒有那麼感激。個人覺得韓信想反,只是認為時機未到,韓信知道劉邦打不過項羽,他想看到劉邦被項羽所殺,到時在來個幫劉邦報仇,坐享整個劉邦集團。最後楚漢和談以成定局。韓信知道如果在不表明態度,項羽跟劉邦都不會放過他。所以在楚漢和談之後逼漢王出爾反爾,解決項羽。說實話,韓信不傻。當時反漢,只有一種結果,就是加速楚漢和談。然後楚漢聯手滅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