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從何而來?

靈犀呀咿呀


精神母乳相對嬰兒,猶如生物的雨露。對人這一高級生物,精神母乳便是人性格健全的基因,是人精神生命的雨露。

探索神經症患者的人格,發現上述“關鍵詞”所指的自我存在,他們是嚴重缺乏的。這不能不說,他們自我的喪失,是源自弱小生命時短缺了精神母乳,就像乾旱中的幼苗,不知其命運會咋樣,但心靈一定是飢渴地期盼雨露。所謂“沒長大”的種種幼稚表現,是人的情感自我停滯在了幼時,但那不是我們常說的“不想長大”,而是“缺奶”的症候。

那麼,人早期若短缺精神母乳,他吸納的是什麼呢?幼兒的經歷真能決定人的自我、人的命運嗎?

俗語“從小看大3歲知老”已強調了心理學“童年決定論”的正確。稍作解釋:0-3歲的幼兒,沒有邏輯思維也沒有語言能力,全憑感覺“複製”那時所觸目的印象。那時通過觸和目,體驗到怎樣的客體形象,會深深刻在人的感覺記憶裡。那些感覺印象也成了自己無法選擇的“自我形象”。因此,對人的成長來說,那時撫養人的話語內容不要緊(因不可能記住你說過什麼),而非語言的情感鏈接和情感態度至關重要(因記得你的善惡形象)。

精神分析的研究認為,童年自體客體的失落,是心理陰影的根源,失落的客體是留在主體的無意識中。結果自我認同了失落的客體,它自己變成了“被放棄客體的影子”,成為其中空身份,併成為冷酷超我迫害的目標。在抑鬱症和強迫症那裡可以感到,他們被某種神秘的價值力量所強迫、所控制。那個神秘力量就是過強的冷酷超我。

我的來訪者聶先生,是位建築師,他在3歲時父親意外離世,一直跟性格躁鬱的單親母親長大。這樣的喪親事件和母親的性格,已經對孩子“愛的關係”就是一個重創,更糟的是,聶先生小學時酷愛畫漫畫,但被母親視為“無用”,並要求他學習他不喜歡的奧數。中學階段,母親好歹勸他學工科,將來成為“有價值的專家”,苦口婆心說這既是母親的心願也是他父親的遺願……成年之後,聶先生經常做被追趕的夢:被一群老虎追趕,或是被黑衣人追趕。他患抑鬱症期間,常做同樣一個夢:徒步在無盡頭的沙漠中,感覺到無助和絕望,或是漂泊在沒人煙的荒野草原,恐懼地孤零零地哭喊,常常哭醒過來。

聶先生的心路歷程,呈現了一種“自我價值感在早期被重創”的反映。幼兒的他本可以建立起的“成長性自我”,卻是活生生被父母的“心願”篡改了。像所有早期缺失精神母乳的孩子,他吸納的不是成長所需的精神母乳,而是失去父愛的傷心淚水,是母親散發的躁鬱情緒,以及母親如山一般的理想使命。

如果說,夢是人心靈的演繹,那聶先生常做的夢則反映了他內心可怕的“專制”自我:夢裡的老虎可隱喻迫害自我的母親以及母親的苛求;黑衣人可隱喻負情感以及對憤怒情感的壓抑。(在此,不對聶先生個案及夢做詳解)主要想指出,在聶先生的情感世界,那些愛恨情愁的自我,被代表嚴肅的父母理想的“空影子”層層遮蓋,“空影子”作為他主體的良心或道德自我,驅策著自己成長並走向了“成功”。

不過,從人淪為無情緒、無動力的角度看,凡不能因成就而獲得自我驕傲、自我欣慰的成功,都是以犧牲自我為代價的,自我被那些偉大的“空影子”理想成功的殺死了。那樣的成功,是失敗的成功。


熊玲心理諮詢

孩子0-3個月的時候在這一階段需要哪種心理營養呢,即無條件接納和被重視即價值感--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這種重視指的是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父母最重要的人,這個時期的孩子是沒有任何能力的,他想對你笑都很難,父母也不知道這個孩子將來會怎樣,他是否會成功,這個時期孩子雖然弱小,但我們說他能從感官上知道父母每句話帶的是什麼感情,是高興,厭惡還是開心,幸好,在孩子0-3個月時媽媽生完孩子後,會分泌一種激素,叫本體氨,就像激乳素一樣,他是自然發生的,本體氨會讓父母對孩子產生感情,看自己孩子的時候都會覺得喜歡,感到滿足,滿足到什麼程度呢,滿足到可以為了孩子放棄任何東西,所以只要媽媽身體是健康的,孩子的這兩種心理營養就不會缺,當孩子被父母無條件接納和被重視時,就會得到一種非常重要的天性,叫價值觀,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這種價值感會讓孩子覺得我的生命本身對父母來說特別重要,即使我沒有任何貢獻,我就已經非常重要了。

如果這個階段裡,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這兩種心理營養,比如說媽媽不在身邊,他就會尋找其他的重要他人,這裡有個概念叫“重要他人”,那什麼是“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心理學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他可以簡單理解為是在我生命中重要的人,也可以理解為能把我需要的心理營養給予我的人。

如果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就會再去找其他的重要他人,去尋找這兩種心理營養,如果沒有找到,孩子就會缺少這兩種心理營養,長大以後他也會一直去尋找重要他人來補充,也有可能就這樣一輩子去尋找,在這個過程中,他找到的重要他人可能是他的老師,也可能是某個明星偶像,也可能是他的早戀對象,這樣的孩子在青春期會更容易早戀,一旦崇拜明星也會非常嚴重非常瘋狂,會有很多力量去嘗試著得到這兩種心理營養,缺乏無條件接納和生命中我最重要就會形成飢渴和空洞,一旦找到接納他重視他的人,就像在沙漠中的人遇到了水,即使水不乾淨或者有毒也會喝下去,在人際關係中失去辨別的能力,即使這個人不是很好,有問題,大家都說這樣認為的,但是由於內心的渴望他已經失去了智慧,對於男朋友女朋友或配偶,他會一直不斷要求對方做無條件接納和重視,這樣的人一直在做對比,一直在做惡性的競爭,所以不能控制自己,造成人際關係的問題。


鐵蛋媽媽親子溝通

武志紅在他的文章中寫道“我們很容易認為,一個人自我價值感高,是因為這個人夠優秀,即他有很多優點和成就。一個人自我價值感低,是因為他的缺點與不足。這是一個最常見的誤解。其實,我們很容易發現,自己身邊的一些人,儘管外在條件看起來很優秀,但他就是自卑。這是因為,自我價值感的高低,儘管與外在的條件有些關係,但最主要的,還是源自獲得的愛的多少。不管一個人外在條件多麼出色,只要他曾有嚴重的愛的缺失,那麼他一定會嚴重自卑。相反,不管一個人看似多麼平常,只要他曾有充分的愛,那麼他就會非常自信。看上去,自卑似乎是因為某方面的缺陷或缺點,但實質上,這是對自己不能獲得愛的憂慮。”

並且,自我價值感的形成,有一個關鍵期,就是1歲前。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在她的力作《克服焦慮》中寫道:我們認為,對6個月內的嬰兒就必須表現出愛和關注,這樣嬰兒才會感覺舒適並且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果孩子因太少受到關注而不安吵鬧的時候,親近對象總是不能適當地給以撫慰,那麼就會削弱孩子最初的信心,而這種信心正是形成足夠穩定的自我價值感的基礎。

對於這個觀點,有一個例證。美國曆史上最有名的連環炸彈殺手泰迪·卡辛克斯基,6個月大時因病住院,期間沒有親人陪伴和撫慰。結果,他出院以後,就從一個快樂的孩子變成了一個自閉的孩子。在卡辛克斯基一家中,弟弟大衛成長為一個頗有同情心的男子,而智商超過160的哥哥泰迪卻在孤獨中越陷越深,最終成為一名連環炸彈殺手。

其實,不止是1歲前的孩子特別需要愛與關注。心理學的研究還發現,一個2~3歲的孩子,如果和最重要的撫養者有兩個星期以上的分離,也會造成難以逆轉的心理創傷。

雖然大多數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有愛的能力,能夠正確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在中國並不多。

以下有三種不完全的愛:

1、“有條件的愛”

有的家長為孩子做了很多事,一心想要孩子出人頭地,美其名曰“要他將來有出息”,但是隱藏的潛意識可能是:“別讓爸媽丟臉,你要為我爭光。”

類似的無意識心聲還有:“我要你實現我未曾實現的理想,達到我不曾達到的成就。我要你在這個世界上揚 眉吐氣,從而我也可以由你而揚眉吐氣。”“不要讓我失望。我為你犧牲了這麼多。”“我愛你,而且也會一直愛你,只要你聽話,按我說的去做。”

這種父母容易“變臉”,孩子成功時,喜上眉梢;孩子失敗時,不停地數落、嘮叨。

2、“過度溺愛”

從小,就照顧過度,包辦很多事。這樣的孩子,一方面很無能,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都很差,到社會上一看,才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做,於是很自卑;另一方面,很自私,很冷漠,不會付出,不會愛別人。所以,常常看到一個家中,有一個能幹強悍的媽媽,一個懦弱無能的兒子。

包辦型溺愛的父母,他們其實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那麼,無論他們的安排多麼完美,他們的孩子都會有一種感覺,他們好像不是為自己而活,學習也是為爸媽學習。所以,學習的主動性、克服困難的決心,都很弱。責任心也很差。因為,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3、“忽視孩子精神世界的愛”

父母看起來也很愛孩子,孩子要什麼買什麼,物質上很大方。這樣的家庭,看起來也是和睦的,因為父母可能都很樸實,善良,都是好人。但是,由於父母本身的精神世界就不夠宏大開闊,只會樸實地過日子,所以在這樣的家庭中,很少會交流內心的情緒,思想,很難給孩子一個精神指引,世界觀、價值觀的確立。孩子有什麼精神世界的困擾,只有自己默默忍受,在黑暗中艱難的摸索。由於在家庭中,交流模式就很封閉,所以這樣的孩子,在外界交往中,封閉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內外交流都不暢,這個孩子的發展,就處於危險之中。

比較完美的父母應該是什麼樣子?

l 比較完美的父母,是無條件接納你的父母;

l 比較完美的父母,是關注你的情緒,給你情緒上的支持和認同的父母;

l 比較完美的父母,是會關注你的精神狀態,能夠給予精神指引的人。

兒女敢於跟這樣的父母分享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事情;

不擔心父母會批評他,有條件的愛他,或是懲罰性的不愛他;

心理健康的孩子應該是什麼樣子?

l 有安全感,自我接納,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l 有自尊心,有進取心。

l 理智,現實,客觀,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l 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有自己的個性,不過分尋求社會讚許。

這樣的孩子看起來,不退縮、不孤僻、不愁眉苦臉。這樣的孩子,是自我價值感比較強的孩子。

結論:自我價值感從何而來?

1、自我價值感,根源在內心,來自於父母無條件的接納。

正因為父母無條件的接納,於是“無論我怎樣表現,他們都愛我,我都是有價值的”觀念因此而樹立。長大以後,這個孩子不懼怕失敗,敢於嘗試。

沒有被完全接納過的孩子,也會只接納自己好的一面,不接納自己不好的一面。這樣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l 不敢冒險,不敢大膽嘗試。主要是因為自己只接納成功,不接納自己可能的失敗。

l 挑剔別人,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

l 追求完美。

l 成功時,快樂的時間很短;不成功時,情緒低落的時間很長。

2、自我價值感,來自於“被看到”,在情緒上得到足夠關注。

如果從小你的喜怒哀樂都沒有人“共鳴”過,沒有人看到你的快樂,陪伴你的悲傷,理解你的憤怒,你就會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

小小的你並不知道這是大人的過錯,你只會認為,自己不夠好。於是在潛意識裡形成這樣的觀念:“我不夠好,我是不值得別人關注的,我是沒有價值的”。

自己不夠好的潛意識,會使我們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l 在公眾場合,不敢大聲說話,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不能盡情地展示自己,畏首畏尾,怕出醜。

l 在人際交往上很被動。很少主動、大聲與別人打招呼,(萬一別人不理會我,怎麼辦?)我們會先觀察,如果別人對我微笑,我就回應微笑;如果別人不理我,我也不理他!

l 做事時,疑慮很多。不敢全情投入,不敢喜怒形於色,一邊做一邊內心疑慮著:“這樣做,別人會不會接受?這樣做,好不好?”所以,故意顯得面無表情,顯得很不在乎的樣子,顯得我根本沒有把你、把你們放在心上。甚至,顯得很冷漠很酷的樣子。其實,內心波瀾起伏,脆弱易傷。


健康守門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這種自信必須從小培養,成年後再做彌補往往只能事半功倍。如果孩子從幼年起就能享受父母的愛,成年後即便遭遇到天大的挫折,根基穩固的自信也會讓他們鼓足勇氣,勇敢地戰勝困難,而不是自暴自棄。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的時候,就會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來照顧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越會意識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價值。有的父母為掩飾家庭教育上的時候失敗,會不停地告訴孩子自己有多愛他們,多麼重視他們等等。但真相永遠無法逃過孩子的眼睛。孩子不會被謊言和欺騙長期矇蔽,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如果父母一再出爾反爾,只會讓他們漸失自信。即便他們表面上不會表現出什麼,不會滿腹牢騷,或者大發雷霆,但卻會把父母的教導和許諾看得一文不值。更為糟糕的是,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出世方式,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那些沐浴著父母的愛而成長起來的孩子,心靈可以得到健康的發展。他們也許會抱怨父母的一時疏忽,偶爾賭氣,然而,內心深處卻清楚父母愛著他們。父母的珍視讓他們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選擇進步而不是落後。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棄。他們將自尊自愛作為人生的起點,這有著比黃金還要寶貴的價值。


WOWENGLISH

關係+成就:自我價值感兩大支柱

1.我不贊同唯愛論

很多人都在談愛,但是我認為只是有愛並不足夠。愛這種情感表達的主要是孩子在關係方面的自信,愛也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當孩子挫敗後支撐其自信,但是總的來說,愛並不足以支撐長期、一生的自我價值感。

因為,第一,所謂無條件的愛這世界上很少,即使有也就來自父母,父母衰老了去世了誰給你?實際點,世間的愛都是基於相互的付出結合你自身的價值而來的。第二,自我價值感並不是那麼狹義的理解的,關係和成就是我們人生的兩大支柱,只有都做好了,才有堅實的自我價值感。那種有愛就有了一切的理論,是錯覺,是誤導。因為愛不會憑空生出,愛也不會不變,——這是人性。

2.關係+成就:自我價值感兩大支柱

自我價值感可以定義為相信自己有價值,而這種價值感建基於自我評估中足夠的能力感(比如我能完成很多任務,我很能幹,我很棒,我很聰明,我的目標努力就能實現),以及對環境足夠的控制感(爸爸媽媽是愛我的,我是受歡迎的,我是能夠自我決定的)。

在這個意義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是來自兩方面,一是關係上的被愛,被接納,被欣賞;二是要看到自己的成長,比如能力進步,能完成任務,對自己的生活和環境有所把握。那麼對應的家長就需要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表達對孩子的欣賞與愛,第二是陪伴、真的花時間去促進、幫助其成長。

3.自我價值感內含自我效能感

自我價值感當然不等同於自我有用感,或說自我效能感。

價值感是比自我有用感更寬泛的概念,因為價值不僅僅等於有用,但是有用感,我能做個什麼事兒的這種感覺是價值感的一個子集,是價值感中一個非常核心和堅實的組成部分。所以我說,當你有一段時間覺得自己沒用,你很消沉,但是如果有愛,被人接納,依然被人欣賞,那麼你會撐過去,我是沒用但是我還是有價值的,有人珍視我,但是這終究要轉化為你在做事前進的、奮起的動力才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