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監管有了“天眼”

數據更加真實精準

構建全省的危化品數據大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風險監測的科學性和規範性。為此,2017年8月22日,浙江省安監局編制的《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預防大數據平臺建設工作方案》正式出臺,同期發佈的還有關於數據採集的5個指導性規範文件及《危化品生產企業安全風險日誌管理制度》。

各地按照企業自查自報、縣級審查、省(或市)級審核的原則,對照省級數據採集規範,在對危化品風險進行徹底摸排的基礎上,將轄區內所有危化品企業的固有安全風險數據,包括單位名稱、地址、性質、規模、主要負責人、聯繫電話等基本信息和危險化學品名稱、最大儲存量、安全技術說明書、安全標籤等安全風險信息,悉數錄入大數據平臺。

“對照省級數據採集規範,危化品風險摸排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數據的真實性和精準性明顯提高。”紹興市上虞區安監局副局長鍾國松說。

動態風險轉換成數據

企業固有的安全風險數據收集上來了,但這都是靜態數據,如何將人的不安全行為等動態風險轉換成數據,是構建全省危化品數據大腦遇到的第二個難題。

為此,浙江省安監局面向全省危化品生產企業提出了推行安全風險日誌管理的要求。對不安全行為導致事故高發的作業活動,如動火、受限空間、抽堵盲板、高處、吊裝、臨時用電、斷路、動土、檢維修、承包商作業等,企業必須每日研判、及時申報。對事故高發的工作環境,如中擴試、開停車、特殊時段、極端氣象條件等,企業也必須每日研判、及時申報。安全風險日誌需由企業主要負責人承諾簽字,這無形中推動了企業主體責任在決策層真正落實到位。

據張曉冬介紹,隨著日誌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浙江省內危化品生產企業內部普遍建立起了至下而上的風險辨識和防控制度,通過常態化的風險研判、風險評估、風險分級和風險控制,壓實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全鏈條安全風險管控,讓數據從一線員工、班組、車間、各級部門到企業負責人互通共享。

截至目前,浙江省1123家危化生產企業,每天開展風險研判和安全承諾的企業就達到1000家以上,個別由於各種原因未及時開展的,也處於實時監控之中。

讓風險看得見管得到

數據在企業和安監部門之間實現了互通共享,如何讓數據在更大範圍“跑”起來,完善政府監管、媒體監督和公眾監督,是大數據平臺建設面臨的第三個難題。

據介紹,在信息系統開發中,內設了科學的風險矩陣判斷模型,根據危化品生產企業固有風險後果大小和每日輸入的引發事故的可能性數據,通過雲計算,自動生成安全風險等級及相關管控提示。參與社會協同治理的各方,既可以通過互聯網,也可以通過企業現場的LED屏,實時瞭解企業當天的重大風險排摸和控制情況。

同時,依託大數據平臺建立的數據庫系統,紹興市上虞區安監局對本地版的危化品安全綜合監管系統進行了升級,建立了可視化3D建模、企業基本信息數據庫和部門監管信息庫,以信息化手段加強風險管控;東陽市建立了安全風險和事故隱患數據庫,繪製市(縣)、鄉鎮以及企業等級安全風險和重大事故隱患分佈電子圖,不定期檢查風險研判工作的開展情況及相關記錄,切實解決“認不清、想不到、管不到”問題。

鍾國松認為:“大數據平臺搭建起了一個政企合力加強安全的平臺,每天企業明白自身風險,園區知道轄區風險,監管部門掌握區域風險,關注點從個體風險向區域風險轉變,構建了一個全鏈條研判管控機制。”

(更多內容請訂閱《中國化工報》,郵發代號1-44,或下載中國化工報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