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有水有茶,這個地方距離合肥不遠

作者 潘清泉

李雲勝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廟裡有個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白雲岩山,山上有個白雲禪寺……

有山有水有茶,這個地方距離合肥不遠

一、

白雲禪寺位於廬江縣湯池鎮果樹村境內,建於海拔332米的半山腰上。我們的車從合肥出發,行駛大約一個小時的時間,停在了三棵千年銀杏樹的下面。

遠眺四周,只見寺院臨水背崖,地勢險要,山河之景盡收眼底。

據說徐霞客於明萬曆四十四年登此感慨:“登樓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來,分而環之。至曲複合為一。洲外兩山漸開,九曲至盡。”

清代的名僧捧日大和尚也在白雲岩上留下

“大觀”兩字,這塊摩崖石刻至今仍在白雲禪寺大殿後。

三月的白雲岩,風和日麗,只是銀杏樹尚未發芽。順著兩三人環抱般粗壯的樹幹抬頭望去,高度大約有好幾層樓,樹枝繁茂,可以想象到秋天滿樹金黃的壯觀景色。

有山有水有茶,這個地方距離合肥不遠

陪同我們遊覽的當地朋友沈晴女士向我們介紹說,此地有三寶,千年銀杏謂之一也。

“這三棵銀杏應該差不多有一千年左右的歷史了。以前大鍊鋼鐵的時候,原本都打算將這棵銀杏樹砍掉燒火鍊鋼,但是被附近的村民阻止。後來三年自然災害,很多老百姓沒有糧食吃,都是依靠這三棵銀杏樹的果實存活了下來。對於這裡的居民們來說,這三棵古樹就是‘救命恩人’。”

白雲禪寺始建於明代洪武三年,以前也被叫作白雲庵,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後來被損毀,又於1994年重新修繕。

白雲禪寺旁邊,還有一座古墓,是漢留侯張良的衣冠冢。不過古張良墓已經被損毀成平地,現在的張良墓是在

2000年初由住持宏成法師和監院開慧法師為保護文物古蹟募化重修的。

《康熙·廬江縣誌》記載:“張良扶漢滅楚功成後,於漢十一年來白雲山二鼓峰白雲洞隱居。除踏山採藥,煉丹修行外,還悉心整理、編次漢初各類傳世兵書。”

當時,張良的政治理想已經實現,身病體弱,再加上又目睹了韓信等有功之人的悲慘結局,心中不免悲涼。於是他自請告退,隱居於白雲岩,專心修道。

張良在白雲岩隱居之時,還留下了千古詩篇:“白雲山上任逍遙,勝似朝中爵祿高。閒向窗前補舊衲,悶來嶺上採靈苗。齊王枉有功勞大,觸犯龍顏命不饒。非是微臣情太薄,恐遭韓候拿下梢。”

好玩的是洛陽也有個白雲山,山上也有個留侯祠,也說是張良隱居的地方,並且也寫了首詩,詩也是一模一樣的。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糾結,歷史上借名人之勢揚自己之威的事並不少見。

比如《三字經》上面的“昔仲尼,師項橐”,項橐撮土築城的故事在安徽撮鎮、河南中牟以及山東日照都有相似的傳說。

再比如六尺巷的故事,大家熟悉的應該是安徽桐城,但在合肥和山東聊城、浙江省級歷史文化村清漾,也都有一條六尺巷。

考證故事的真偽此時已不重要,就像我在《禮讓六尺巷》裡寫的:重要的是禮讓的謙遜思想根植於華夏大地,並且通過六尺巷的故事,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傳播的都是和諧、睦鄰的夙願。


二、

自古好山出好茶。

有山有水有茶,這個地方距離合肥不遠

其實在廬江劃歸合肥之前,合肥地區並不產茶,只是在肥東浮槎山有些零星野茶,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說合肥歷史上不產茶並不準確,明末清初時的大別山茶被稱為‘廬州六安茶’。”

喜歡茶道的沈晴女士頓了頓繼續說:“很多人對此覺得奇怪,不過了解合肥歷史的就會知道,那時的六安州屬於廬州府管轄,只是後來直隸了才劃出。而廬江直到辛亥革命之前一直都屬於廬州府,現在不過是迴歸。”

她邊解說邊帶我們穿過白雲禪寺,再沿著臺階向上走。臺階兩側全是茶樹,簇擁著山頂最高處的臥佛塔。遠遠望去,視野之內的山坡上完全被翠綠的茶樹覆蓋。

出生於茶鄉的我對茶並不陌生,老家有六安瓜片、霍山黃芽、金寨翠眉、華山銀毫、舒城蘭花“五朵金花”。而白雲岩的茶過去就叫“湯池小蘭花”,現在改成了“白雲春毫”,但和舒城蘭茶、桐城小花一個味道。

正在茶園裡勞作的老茶農,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了,家裡祖孫三代都是茶農。

他手指不遠處的幾個山坡對我們說道:“這一片山脈是從大別山延伸過來的,這附近的山都種茶。你若站在臥佛塔上看,那真是一塔觀三地啊。北面種的是舒城小蘭花,西南面種的是桐城小花,我們廬江這邊種的是白雲春毫。”

不知怎麼,我腦海裡冒出了唐代茶聖陸羽引用秦漢以前的著作《桐君錄》上的文字:“酉陽、武昌、廬江,昔陵好茗,皆東人作清茗,茗有餑,飲之宜人。”

看樣子,茶就是這裡的第二寶了。就教於沈晴女士,她微笑著點點頭。


三、

我也算是一個資深的老茶客了,也喝過不少好茶,比如六安瓜片和太平猴魁等。安徽本就是出好茶的地方,全中國十大名茶就有四個在安徽。

有山有水有茶,這個地方距離合肥不遠

但可能是出於口味的偏好吧,總感覺六安瓜片太儼,太平猴魁偏淡。嚐了一口當地茶,開始喜歡上了,色澤綠潤,湯色明亮,香氣清爽悠長,口感鮮淳回甘,甚得我心。

沈晴女士親自為我們泡茶,一招一式透露出與眾不同。

“白雲岩除了千年銀杏、白雲春毫,附近還有三處冷泉,也就是第三寶。以前大戶人家都會花錢僱人去山裡拉泉水,一車一車的。而像我們農家小院,平時大多都是用井水,若年節收成好,有時候也買上一兩桶。”

知道湯池溫泉多,卻不想冷泉也是如此豐富,於是我們便趕忙詢問是哪三處冷泉。老茶農答曰百花寨、三衝、老和尚包。

水對於茶的重要不言而喻,好水才能出好茶。茶聖陸羽有著名的“三水”論: “山水上,江次之,井為下。山水、乳泉、石池流者上”。

我們拜託老茶農做嚮導,帶我們去看看山泉水。

溪流兩岸都是嫩綠的垂柳,幾處徽派建築的小院,搭配著石橋,正可謂是 “小橋流水人家”。三衝交匯的地方,有一塊石刻上面寫著“三衝匯流,巢湖之源”。

老茶農向我們介紹道:“三衝又分為江衝、塗沖和林沖,是巢湖的源頭。傳說很多年以前,這裡沒有路。採蘑菇為生的江姑娘,因為勤勞善良感動了神仙,被雷公收為了弟子。她看到村民們出行不方便,就央求雷公開闢出一條路。後來江姑娘又帶著村民們種茶,老百姓們的生活也逐漸滋潤起來。這江姑娘後來就飛昇成仙了,大家都叫她江仙姑。”

我們的車沿著三衝岸邊的路一直走,沒過多久就到達老和尚包。

老和尚包海拔583米,是合肥第二高峰,僅次於海拔596米的牛王寨,形似一位胖和尚披衣舒袖,盤足而坐。頂峰貌似僧佛頭部,首微垂,似沉思狀,老和尚包因此得名。

我們步行至泉源處,山泉邊竹林圍繞,溪流清澈見底。我們用手捧起泉水嚐了嚐,的確甘甜清冽,十分爽口。

老茶農看了看時間,告訴我們今天是來不及去百花寨了。

“百花寨的故事可多哩。”

老茶農摘下頭上的草帽,笑著和我們說道:“百花寨不僅泉水好,山景也很美。又被叫作小香格里拉。三國時期,曹操曾在百花寨的打鼓尖上練兵。太平天國也在這裡打過一場仗。當時因為和清軍的這場戰役,把洪秀全妹妹藏在了百花寨裡。打仗時間長,總在山裡躲著也沒什麼吃的,就吃著百花菜,用泉水煮茶喝。後來我們這裡的人都稱她‘百花公主’。”

我們站在老和尚包,品著清甜的泉水,看竹林的滾滾波浪,聽老茶農講述的老故事,想象著當年百花公主的模樣。

此時,遠遠傳來白雲禪寺的鐘聲,激起一群群返巢的飛鳥。那鐘聲乘著春日的山風,輕撫茶園的新芽,穿過千年銀杏的枝丫,踏著山泉逆流而上,隨著泉源深處竹海的波浪,向山林更深處流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