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將韓信的死,該誰負責?

微斯

韓信,西漢第一功臣,功高無二,略無世出,在楚漢爭霸中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英雄。不想最後卻被呂后算計,落得慘死長樂宮,三族被夷,雖然世人常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來說得由自己來買單。

攻打齊國,埋下禍根

韓信犯錯誤就從攻打齊國開始。首先,不聽指揮。當時劉邦命令韓信率兵去攻打齊國,不想剛走到齊國邊境之時傳來一個消息,說齊國已然降漢了。

原來是劉邦派了個叫酈食其的說客去做齊王的思想工作,結果此人憑著三寸不爛之時一舉成功了,不用再打了,劉邦當然高興了。

結果韓信聽取謀士蒯通的建議,認為自己勞苦功高結果反而不如這個酈食其動動嘴皮子的功勞大,如果就此罷兵,自己反而沒有什麼功勞可邀,所以並沒有罷兵而是繼續攻打齊國。

當時劉邦和項羽的戰爭正處於白熱化狀態,自然不希望這節骨眼上橫生枝節,能和平解決是最好的,結果韓信為自己的一點點小心思,強行起兵,不聽指揮,種下了禍根。


恃功邀寵,擁兵自重

打下齊國後,韓信就給劉邦送了一封信,說齊國是反覆之國,靠不住,不能再讓齊人在這裡做國王了,因此我韓信想請大王封我做一個假齊王,代理齊王。讓我代理一下把這個地方鎮住。

當是時,劉邦正被項羽的軍隊團團圍在滎陽,正眼巴巴等著韓信派兵去救他。可千盼萬盼卻等來的是一封邀功封賞的信,而且在情勢如此危急之時,未嘗不是一種要挾之意。

劉邦一看大怒,正要發火,陳平、張良在旁說勸他,這個時候可千萬不能得罪韓信,他可是能左右戰局的人。劉邦此人也非常人,一聽之後,立馬醒悟過來,大聲說,男子漢大丈夫,當大王就當真的,要個假的幹嘛?隨後派張良拿著齊王大印送到齊國,讓韓信當真齊王。

雖說當時劉邦這口惡氣吞了下去,可那是迫於形勢,日後定會秋後算賬。此時已然種下惡根,為其將來身死埋下伏筆。


重情思恩,格局太小,是名將而非政客

當時楚漢相爭之時,韓信帶兵戰必勝,攻必取,封為齊王后,更是聲威大震。已隱然成為楚漢之後第三股新興的勢力。

以當時的情況來講,楚漢兩邊都不敢得罪他,他站在哪一邊,哪一邊就可能得天下。當時,如果做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胸中有大格局的話,趁勢而起,三分天下唾手可得,甚至就此一統天下也未嘗不可。

當時他的謀士蒯通進諫:你現在這個關鍵時刻可要選擇好立場,一不能幫劉邦,因為此人野心很大,他的頭號敵人是項羽,如果項羽被滅,下一個就輪到你了。二同樣的道理也不能幫項羽;那最好的選擇就是三分天下而王之,自己稱王,鼎足而立,這樣大家都安全,天下也太平了。

結果韓信並沒有聽從,一是太重情義,不忍背叛厚待他的劉邦,甚至直言寧死也不改其忠;其二本人格局太小,志不在天下,只在於揚名天下,衣錦還鄉而已。


功高蓋主,賣友求安

劉邦得了天下後,第一件事就是拿掉韓信的兵權,因為以韓信此時的功勞以足夠對他的政權造成極大的威脅,自古功高蓋主,古今一同。

然後把他打發到邳州做了楚王,對於劉邦來說,韓信永遠是他心頭之痛,心腹之患,韓信功高蓋世,活著對他就是危險。

就在韓信當上楚王的第二年,就有人舉報韓信謀反,而這時的韓信沒有任何理由和條件要反,因而十之八九是誣告。

劉邦拿到這份舉報信以後覺得是個機會,同陳平商量後,決定藉此敲打一下韓信,藉口南巡對韓信來個秘密逮捕。

而韓信接到這個消息,頓時慌了手腳,認為這就是劉邦要衝著他來,所以連出昏招。當時項羽手下大將鍾離昧正藏在韓信家裡,韓信為了安劉邦的心,表明自己的忠心,拿了鍾離昧的腦袋獻給劉邦:

其一,賣友求榮,在道德上輸了一招棋;其二,討好獻媚,在心理上又輸了一著;其三,主動投降,在戰術上又輸了一招棋。

結果,韓信並沒有因為出賣朋友而保全自己,反而加速了自己的滅亡。自己送上門去被劉邦捆了起來,帶回京城,連降二級,為準陰候,自此禁在京城,成為劉邦手裡可隨時操控的棋子。


後史傳韓信聯合陳豨謀反,當時劉邦親自帶兵去討伐,呂后以韓信“叛亂”為名,借蕭何之手將其引入長樂宮中,被捆入麻袋中,用削尖的竹竿插滿全身而慘死。

以當時韓信的狀況和心氣來講,在什麼都不具備的條件下,是不太可能這時反而有謀反之心的。而劉邦不過不想落個親自殺死功臣的惡名,正好藉此機會落個不在場證明。而呂后這個女人在當時沒有劉邦的默認和許可,也不太可能行此手段殺死有功大臣。

韓信,一代名將,曠世功臣,他在最能夠背叛劉邦的時候忠貞不二,反而在最不可能反叛的時候卻謀反,實在讓人無法信服。


而韓信的死,歸根到底在於自己,他既沒能學張良功能身退,也沒趁勢而起另立為王,從他請封齊王,決定幫助劉邦得到天下之時,他的悲劇就已註定無法更改。而古往今來之良將能臣,都很難避免“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悲慘結局。


八零印記

漢初名將韓信的墓前有一幅知名對聯“生死一知已,存亡兩婦人”。講得是韓信年輕時因為家貧差點餓死了,被一位老婦給接到家裡救活了,韓信從軍後,由於得不到項羽重用,投奔劉邦陣營,依然得不到重用,準備離開之際,蕭何“月下追韓信”,最後劉邦果然重用韓信,韓信也為劉邦奪取天下發揮了重要作用。

漢朝建立後,劉邦的疑心也越來越重,不斷地用各種手段誅殺功臣,韓信內心對此極為不安,最終聯合夏陽侯陳豨密謀造反。蕭何知道此事後,把韓信騙到皇宮,最後由呂后出手,當場將韓信誅殺,一代名將死於婦人之手。

韓信之死,看起來與劉邦的猜疑、呂后的狠毒、蕭何的狡猾有關,但我認為主要問題在於韓信本人,如果一定要分責任的話,韓信負80%責任,其它人負20%責任。

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上述話是《史記.淮陰候列傳》中

蕭何對韓信才能極高的評價。當時劉邦力量弱小,軍中將領很多逃跑了,蕭何對劉邦說,其它人容易得到,象韓信這樣的,是天下無雙的國士。大王您如果只想長期固守漢中(當時劉邦是漢中王,封地在今天陝西漢中和四川北部一帶),那不需要用韓信。想要爭得天下,沒有韓信就沒有可以協商大事的人,現在就看您怎麼考慮了。”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後,韓信確實很爭氣,他先是從戰略上全面分析了劉邦和項羽的優劣,然後連續打敗了關中“三王”,最後東出函谷關,劉邦的勢力大為增長,爭奪天下的條件已經具備。

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漢四年的時候,韓信打敗了齊國,向劉邦要求希望能當個代理齊王,此時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榮陽,聽到韓信的要求,劉邦大怒,他被項羽包圍,韓信不來幫忙,還要挾要當齊王。雖然劉邦迫於形式,在張良等人勸阻下,最後被迫封韓信為齊王,但劉邦心裡已經給韓信記下一筆。

此時有個叫蒯通的齊人,看出韓信的權重,力勸他自立,等劉項兩敗俱傷時,出兵一統天下。但韓信猶豫不決,最後還是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

項羽滅亡後,劉邦迅速奪了韓信的兵權,並立即將他從齊國改封到楚地。當了楚王的韓信,先是重重地回報了當初救他的婦人,然後又大方地原諒並重用了曾經侮辱他的人。這種高調的行為當然傳到了劉邦耳中。

此時還有一件事,韓信盡然隱藏了劉邦痛恨的項羽手下鍾離眛。後來劉邦南巡,別人勸韓信獻上鍾離眛人頭以自保。鍾離眛看透了韓信,所以自殺了。韓信拿著鍾離眛的人頭見劉邦,卻依然被逮捕,最後被劉邦釋放,降為淮陰侯。

此事之後,韓信似乎收斂了不少,可是他又犯渾了,整天發牢騷。有一天路過劉邦的妹夫樊噲的門口,樊噲看見韓信來了,立刻出門歡迎,說大王光臨寒舍如蓬蓽生輝之類的客氣話,可韓信卻說,“沒想到我韓信居然混到與樊噲你在一起啊!”

這是什麼話,樊噲雖然只是屠夫出身,沒有什麼過人謀略,可他也是開國功勳,鴻門宴上救過劉邦的命,還是劉邦的妹夫,地位並不算低,可此時開始落魄的韓信居然還能看不起他。

韓信的作死還不僅於此,最後竟然勸夏陽侯陳豨造反,自己在朝中作內應,最後落個身死族滅的下場。

韓信是軍事天才,又是政治低能兒。先是乘著劉邦之危要挾當齊王,當他本有可能君臨天下的時候,卻缺少劉邦那樣的氣度和魄力而失去機會。等劉邦稱帝並鞏固地位後,他卻不知收斂,反而一步步走向滅亡。


華哥雜談

從劉邦聽到韓信之死的表情:且喜且憐之。就能看出劉邦的矛盾心理,對於劉邦來說韓信是有大功的,可以說沒有韓信就沒有劉邦的西漢,所以他為韓信的死覺得惋惜,但同時內心裡又在竊喜,終於把這個石頭放下了。



韓信之死,最要買單的不是劉邦也不是呂后,更不是蕭何。有人說韓信的軍事才華太高了,劉邦和呂后怕他造反,這個觀點有點像朱元璋屠戮功臣的說法。跨界大師認為導致韓信被殺且夷滅三族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人傳統的心理活動:升米成恩、鬥米成仇。

在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時,唯一獨立運作且能決定劉邦項羽命運的就是韓信,最後他選擇了劉邦。儘管韓信是他的部下,但韓信彼時已經成了劉邦的大恩人。



在劉邦和呂后看來,就是封王都不能報答韓信的大功,所以心理才發生了巨大的扭曲,以造反的名義先降韓信為淮陰侯,最後以造反的名義殺了韓信。沒有人相信韓信會造反,當他有條件造反的時候都沒有反叛,成了孤家寡人反而會造反嗎?



所以,韓信之死的買單者不是別人,就是他自己。不是因為他的能力太強大,也不是劉邦怕他造反,也不是他的孤傲的性格。原因只有一個,就他的功勞太大了,對劉邦的恩太大了,大到劉邦不知道怎麼報答了,大到讓劉邦時刻坐臥不安了,韓信的死期就到了。



作為一個普通人,如果對他人有恩,你還每天在他面前晃悠,還喋喋不休地訴說恩情,他的感恩之心還有嗎?也會反目成仇的。多少創業的夥伴被逼走,多少企業的功臣整掉,就是同理。

大恩不言謝,大功不討封,或許可以救他自己,就像張良一樣,隱居山林,不聞不問世事。


跨界大師

韓信的死,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韓信死前,有一句名言,流傳至今: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其實,兔死狗烹這兩句,並不是韓信說的,而是春秋時期的越國謀臣范蠡所說。

當時范蠡說越王勾踐這個人頸長鳥喙——典型的以貌取人,認為越王這個人同患難以,共富貴難。於是果斷的選擇了逃跑。和范蠡一同輔佐勾踐的文種就比較忠厚老實,不以貌取人,最後被勾踐賜死。

如果論戰績功勳,韓信完全可以和范蠡文種相提並論。但劉邦這個人其實也並非像越王勾踐一樣,過河拆橋。

韓信之死,主要在於其驕傲自負。

韓信受胯下之辱的典故可謂婦孺皆知,如果因此而判斷韓信是一個謙恭溫和的人就打錯特錯了。韓信之所以能受胯下之辱,恰恰是因為其骨子裡的驕傲。在他生活還沒有著落的時候,他就打心底認為自己是一個幹大事的人。因此,壓根就沒把那幾個潑皮放在心裡。

用現在的話說,雖然被人欺負了,但他打心底的瞧不起哪幾個人。如果韓信沒有成功,那就是反面教材阿Q了。

擊敗項羽之後,劉邦封韓信為楚王,韓信也欣然接受了——如果他能學范蠡,說不定結局不至於如此。平定外患之後,劉邦開始整肅朝綱,對很多開國元勳進行了打壓。

後來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其實這是劉邦對於韓信的保護。這個時候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唯有韓信不知。有一次韓信去樊噲家裡,樊噲跪迎“楚王”,韓信卻自嘲“居然和樊噲之流同列了”。

樊噲是什麼人?鴻門宴救過劉邦性命的人。和他同流怎麼就折煞你了?

由於劉邦對功臣的打壓,有些手握兵權的將領生出了反叛之心,這個時候韓信因為心中的憤恨,加上對自身實力的錯誤估量,以為自己幫劉邦取了天下,也能取了劉邦的天下,站錯了隊伍。

被呂后聯合陳平、蕭何設計誘殺了。

韓信說“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的時候,加了一句:帝國破,謀臣亡。我感覺他心理應該是後悔了,可惜為時已晚。

到死的時候,他才明白一個道理,做人應該低調。不作死就不會死!


貓與史

公元前202年10月,劉邦大戰項羽,不過被楚軍打敗了。而劉邦部下的韓信、彭越等手握重兵的大將。都不願意出兵援助劉邦。為了得到韓信等人的支持,劉邦採用張良的計策。說只要他們合力擊楚,打敗項羽後,就封他們為王。韓信彭越二人聽了,馬上積極配合出兵,楚漢相爭,最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公元前202年正月,劉邦兌現先前的承諾,封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二王連和原來的燕王,趙王等共七個諸侯王一同上書,共尊劉邦為帝。同年2月,55歲的劉邦在山東定陶正式稱帝。定國號為漢。他就是漢高帝。

劉邦稱帝后,首先解決的是民生問題。民生問題得以解決後,劉邦就注重在政治上鞏固皇權。在鞏固皇權的過程中,遇到最大的障礙就是韓信等那些位高權重的諸侯王,這些人都是跟隨劉邦打天下,憑軍功受封的。他們在軍中威望很高,一旦有異心,就是劉邦的大患。所以劉邦花了巨大的精力來剷除這些“功高震主”的王侯。


劉邦首先以謀反之罪剝奪了威望最高的韓信的兵權,並將之軟禁在京城。到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呂后令蕭何設計殺了韓信。當時有個謀士張良他曾勸告韓信:“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不過韓信不聽,所以丟了性命。


G享耳先生W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戰功赫赫,軍事上的天才,最後窩囊而死,千百年來讓人唏噓不已!那麼韓信的死誰該負責,誰該買單呢?

1、韓信的死,首先本人該負60%的責任,換句話說,是自己作死!雖然軍事上牛逼,但是在政治上卻是白痴,不知進退還不收斂,不願意夾起尾巴作人,天下已定,那劉邦又怎麼會忘了關鍵時刻被你逼封齊王,被貶後還在劉邦面前談“韓信將兵,多多益善”,行事一點也不低調,怎麼能讓劉邦不忌憚,另外還不團結同事,看不起樊噲等,情商太低早晚出事!

2、韓信的死,劉邦要負30%的責任,在韓信剛剛打敗項羽後,劉邦就偷偷進入大營,收走了韓信的兵權,忌憚之心可想而知,再者,項羽既平,韓信這個軍事天才就沒用了,不處理還會有很大的風險,沒有安全感,所以不低調的韓信只有死了才能有安全感。

3、韓信的死,丞相蕭何要負10%的責任,韓信一生的命運和蕭何都分不開,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韓信之死中,蕭何充當了不光彩的幫兇的角色,把韓信這個政治白痴騙的好慘,沒有蕭何,韓信也許不會死的那麼難堪


南門嶺的柿子樹


shanxiao123

參閱史料,韓信可謂軍事領域的主神,可在政治上卻是一個地道的侏儒。不懂身處何位該如何處事,更要命的是不懂處理與皇帝的關係。在打天下過程中,你韓信對劉邦可以說是左膀右臂,可是在治理太平天下時就屬可有可無的醬油黨了。韓信不懂急流勇退,退居二線做個富家翁,實在是可惜之至。

皇權的威嚴不是哪個功臣重臣可以挑戰的,再者任何一位皇帝都不可能放著一個不受管教的軍事天才在身旁時刻提防,越瞭解其人能力越會害怕。天下已定,韓信的大才徹底變成了劉邦心裡的大患,他不死劉邦心不安,而為了漢室江山的長治久安,劉邦背上罵名也必須把任何有可能威脅到劉氏天下的文臣武將扼殺在可能發生的萌芽時期。其實換成任何一位開國皇帝坐在劉邦位置上,韓信都是死路一條,因為韓信諸多行為實為取死之道。其他不說,單一個迴避上朝有幾個皇帝能忍?就算換我們坐在劉邦的位置上都會搞死他吧!這可是對皇帝的一點點敬畏之心都沒有的表現啊!能忍胯下之辱,卻不能忍帝皇權威,實可預見其死!

個人拙見,韓信功成身死是必然!他為自己性格買單!

感謝閱覽。


簡單的平凡境界

韓信自己唄,在劉邦項羽鏖戰之時,韓信手握雄兵,高居齊王,此時即使不能全殲二人也可割據一方成三足鼎立之勢,他打破這種平衡,滅項羽助劉邦成帝業,數年之後又想著謀反卻過了最佳時期,死是必然的


江南遊子

韓信之死,他願不了別人。太狂妄自聰,從不把皇上放在眼裡,他,聰明能忍胯下之辱,卻不能忍皇上的軍威。所以漢室軍王劉邦想這個人太危險了,必除之!他的死不應說,大家都知道是他自巳釀造一杯死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