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巴基斯坦是怎樣成為死敵的?

李順Leesun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亞大陸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他們現在之所以成為死敵,和英國有重要關係。從廣義上來說,印度地區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裡在歷史上多次受到外族入侵,四分五裂是常態。莫臥爾帝國於1526年建立後,基本統一了印度地區。到了近代,印度地區又淪為英國殖民地。



由於巴基斯坦在歷史上多次受到阿拉伯人的統治和影響,伊斯蘭教在這裡佔統治地位,而印度則盛行印度教。英國殖民者便利用這一點,不斷挑起雙方矛盾,對巴基斯坦和印度實行“分治之”的策略。

兩次世界大戰後,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江河日下,印度地區民族獨立運動不斷高漲,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受到極大挑戰。1947年8月,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迫於無奈,只能承認印度獨立。


但是英國人耍了個鬼點子,他沒有讓印度整體獨立,而是以印巴分治的原則讓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獨立。同時,把現在的孟加拉國劃給了巴基斯坦,又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未做處理。這就讓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圍繞領土問題產生了巨大矛盾。

獨立後僅僅兩個月,巴基斯坦和印度就因為克什米爾問題開戰,1965年,又進行了第二次戰爭,結果是巴基斯坦得到該地區的2/5,印度得到3/5,並一直延續到現在。1971年,因為東巴基斯坦問題,印度和巴基斯坦進行了第三次戰爭,結果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
所以印巴之間因為宗教、領土問題成為死敵,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是英國殖民者一手挑撥製造的。


石頭有話說

1.印巴分治前後,由於宗教信仰不同,印度的穆斯林紛紛跑往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紛紛逃往印度。在這個過程當中,發生了多起宗教仇殺,相互之間都有大量民眾死傷,就此結下死仇。


2.克什米爾是一塊富饒之地,但是在歸屬問題上,印巴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克什米爾的民眾絕大多數信仰伊斯蘭教,傾向於歸屬巴基斯坦。但是克什米爾的土王是印度教徒,堅決要求併入印度。



於是印巴兩國同時出兵,打的難解難分,最後巴基斯坦佔據五分之二,印度佔據五分之三,形成實際控制線,但是三天兩頭擦槍走火,加上要求獨立的游擊隊在印控克什米爾搞事,這個地方一直處在火藥桶上。


3.第三次印巴戰爭於1971年爆發,巴基斯坦被印度猛攻,幾乎喪失了還手之力,東巴基斯坦,也就是孟加拉國,乘機獨立。等於說,巴基斯坦被印度成功肢解,兩者的實力差距迅速拉大。巴基斯坦失去了跟印度直接比拼的機會,完全需要仰仗大國支持才能不被印度繼續肢解或者吞併。

此外,印巴兩國為了徹底壓制對手,還雙雙研製出了原子彈。無論從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緣政治等方面上說,印巴的仇恨只會越結越深,幾乎無解。


大風觀瀾

印度和巴基斯坦成為死敵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教派衝突;二是因為3次印巴戰爭和巴基斯坦被印度肢解;三是因為印巴分治後的克什米爾問題。

一、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教派衝突

我們知道古代印度原本是一個印度教和佛教佔據主導地位的地區,佛教主要流行在城市而農村則是印度教佔據絕對主導。後來隨著穆斯林不斷入侵併統治了印度大部分地區,伊斯蘭教取代了已經日漸勢微的佛教在城市中佔據主導地位,而印度教則依然在農村佔據絕對主導地位不可動搖。
印巴分治和大遷徙


伊斯蘭教和印度教雖然有矛盾可是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雙方矛盾緩和,可是這種相對良好的關係又隨著英屬印度獨立臨近而破滅。尼赫魯領導的國大黨一心想要建立印度教主導的包括巴基斯坦的大印度,而真納領導的穆斯林聯盟則害怕穆斯林受欺負一心想要建立穆斯林自己的國家。印巴分治後留在雙方境內的不同宗教的民眾展開了大規模的遷徙,過程中伴隨著殘酷的流血衝突雙方間留下了深深的仇恨。

二、巴基斯坦被印度肢解過

最開始的巴基斯坦包括東巴和西巴兩部分,東巴就是現在的孟加拉國,西巴就是現在的巴基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後先後爆發了三次印巴戰爭,前兩次雙方大致打平了。可是第三次印巴戰爭則直接把原來的巴基斯坦給肢解成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被肢解的慘痛經歷讓雙方想不成為死敵都難。
印巴戰爭中的印度士兵


三、克什米爾問題是雙方的死結

印度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地理名詞,是英國人把印度統一了起來。孟巴頓的印巴分治方案規定土邦可以自主加入印巴其中一方,可是印度卻不守規矩以武力擴張領土。一邊把印度教徒居多君主是穆斯林想要加入巴基斯坦或者獨立的海德拉巴等土邦武力吞併,一邊又想把穆斯林居多君主卻是印度教徒的克什米爾土邦併入印度,兩方面的便宜都要佔盡,拉達克地區也被印度給佔據了。
克什米爾問題


這樣的結果自然引起巴基斯坦的強烈不滿,雙方在克什米爾大打出手最終導致多次的印巴戰爭。而克什米爾也被雙方一分為二了,直到現在幾乎每年都還爆發衝突。而許多穆斯林因為看不慣印度對巴基斯坦欺壓多次對印度發動襲擊,印度也藉此誣陷巴基斯坦支持恐怖分子襲擊印度威脅要武力打擊巴基斯坦,這樣雙方的關係就更加緊張了。


執斧傳播開天名

三個原因,其一,英屬殖民地黨派的對立、其二克什米爾問題,其三印巴力量都不足以威懾住對方。

其一是英屬印度時期,印度國大黨與全印穆斯林聯盟的對立。其實最開始,後來的巴基斯坦國父真納是國大黨黨員,也是穆斯林聯盟成員,其本人贊成組建統一的印度。但是國大黨越來越一家獨大,佔據了主導地位,引發了穆斯林不滿,兩黨矛盾加深,使得穆斯林聯盟及真納本人轉而尋求建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本來有望成為大一統國家的印度就這樣在宗教與黨派矛盾中裂解了,遂有1947年印巴脫離英國分治,將原來印度內部矛盾外化成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

其二,1947印巴分治時,英國規定土邦有自由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的權利,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但是在克什米爾地區出現了問題,克什米爾與巴基斯坦用共同信仰的人口占多數,但是上層卻是印度教徒。印度教王公在剛開始尋求獨立於兩國之外,但是巴國要求其併入,印度王公壓力之下,逃亡印度。印度以此為口實,出兵,遂與巴交兵。是為第一次印巴戰爭,最終僵持在現在的實控線附近,巴國少點,印度佔領面積多點。克什米爾衝突一方面是領土衝突,另一方面也可以看過教派和黨派矛盾在獨立建國後的延續,至今一直僵持不下。

其三,就是兩國力量對比的問題。在前兩次印巴戰爭中,雖然印度佔優,但兩國基本算平手。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肢解巴國,使得巴實力嚴重削弱。但是印度還不足以佔據完全壓倒性優勢,尤其是兩國98年左右的核試成功後,形成了地區性核均勢,使得印度對巴也十分忌憚。兩國矛盾就在這種平衡中繼續著。其實如果一方完全壓制住對方,弱國可能選擇退讓,這種仇恨僵持局面也就沒有了。關鍵是相對平衡,弱的一方也有最終制衡武器,強的一方也比較虛胖,當然死敵狀態還會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