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姓氏中帶有Van的都是貴族嗎?有什麼歷史淵源?

蘇廣龍

這種說法改為“

荷蘭人姓名中帶有van的人的祖上有可能是貴族”的話可能會更加準確一些,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荷蘭人姓名中不帶van的人的祖上就不可能是貴族”。同樣,對於德國人姓名的von和法國人姓名中的de也可以這麼說。

要注意,如果不是姓名的全部字母都大寫的話,這裡面的v和d就不能大寫,而應該小寫。

因為荷蘭語中的van、德語中的von和法語中的de意思都一樣,相當於英語中的of,也就是表示“……的”的一種所有關係介詞,介詞第一個字母不大些。

van或者von或者de的後面都還會跟上一個地名,這樣整個名字的意思就是“某個地方的某人”。

這種“某個地方的某人”的姓名錶示方法在日本也有,比如“松下太郎”和“井上次郎”或者“渡邊三郎”在原來就表示“松樹下那家人的老大”和“水井上面那家人的老二”或者“渡口邊上那家人的老三”,歐洲的名字中也有這種表示方法,但是在歐洲這中“某個地方的某人”的表示方法還有一種意思是:這個地方是這位某人家的封地,也就是說這位”某人“是貴族。

比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愛丁堡公爵的母親的稱呼是“巴滕貝格愛麗絲公主(Princess Alice of Battenberg)”,巴滕貝格是現在德國黑森州的一個小鎮,是黑森大公一個旁支的封地,愛麗絲公主就出身於這個旁支,所以就被稱為“巴滕貝格愛麗絲”。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婆婆,巴滕貝格“的”(van、von或者de)愛麗絲公主)

但“巴滕貝格愛麗絲”的德語是“Alice von Battenberg”,法語是“Alice de Battenberg”,其他字都一樣,就只是介詞換成了von或者de。

(菲利普親王的外婆,“黑森-達姆施塔特的維多利亞王妃”)

“巴滕貝格的愛麗絲”的母親的稱號是“黑森-達姆施塔特維多利亞王妃”(Princess Victoria of Hesse and by Rhine),同理,德語表示就是“Viktoria von Hessen-Darmstadt”,法語就成了“Victoria de Hesse-Darmstadt”。

看過我的《隨帝國而逝》的朋友都知道這位菲利普親王小時候很可憐,都不知道應該姓什麼,作為希臘王子,菲利普應該姓“希臘”才對,也就是Philip of Greece。但這位希臘王子才18個月大就在襁褓之中被人驅逐出了希臘,用這個姓有點諷刺,經常有不懷好意的同學跟他打聽這個姓到底是怎麼回事。於是菲利普只好跟外公家姓“巴滕貝格”,後來英國和德國打仗,巴滕貝格們只好把這個德文字意譯成英文字來避人耳目。德文中的“-berg”後綴其實就是英語中的“mount-”前綴,那意思就是“什麼什麼山”,“巴滕貝格”其實就是“巴藤山”,所以就意譯成英文就成了“蒙巴頓”(Mountbatten),於是在英國就沒了“巴滕貝格”,變出來一大堆“蒙巴頓”,到菲利普娶了伊麗莎白二世之後,蒙巴頓都成了英國王室姓氏的一部分了:蒙巴頓-溫莎,當然是非正式的,英國王室的正式姓氏還是溫莎。

順便舉一個法國人用de的例子:法國總統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其實意思就是“高樂夏爾”。

(高樂夏爾,夏爾·高樂)

所以說名字中沒有van、von、de或者of的人就可以肯定其祖上不是貴族,連封地都沒有嘛。

有趣的是在中文在翻譯荷蘭、德國和法國的人名時van、von和de都放到了譯名裡,唯獨英語的of不放進來,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

再說幾句,看英國史會發現一個怪現象:英國王家特喜歡和德國結親。這裡面有一個挺有趣的原因,俗話說“皇帝女兒不愁嫁”,但那是在沒什麼階級意識的中國,在階級社會的歐洲王家子女的婚嫁並不容易。得門當戶對,否則“貴賤通婚”(Morganatic marriage)會帶來很多繼承上的問題,菲利普的外公就是因為他老爸娶了一個平民女子從而喪失了公爵的繼承權,弄的只能出來混世界。公主們起碼要嫁公爵,最好是王子。可是哪有那麼多公爵王子呢?小國林立的日耳曼地方的王子一抓一把,比全歐洲其他地方加起來還多,於是英國王家不管是選女婿還是找媳婦,走著走著就走到德國去了。

那麼多親戚還要打仗,英國人是不是病得不輕?當然那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