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閩侯被遺忘的“空城”

在福州城中,有這麼一句俗語“中國根雕看福建,福建根雕看福州”

相傳90年代初,福州閩侯上街有著這麼一個有關根雕傳奇的村落—曉岐村,這裡到底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呢?這一次,讓筆者帶領你們一起追尋福州工藝品三寶之 ——根雕藝術

這些年,閩侯被遺忘的“空城”

秦淮景 (姐妹之間)Joshua Bell - 金陵十三釵 電影原聲帶

這些年,閩侯被遺忘的“空城”

“瞻園裡,堂闊宇深深”是《金陵十三》裡,玉墨和她的姐妹們唱《秦淮景》裡唱到的詞,也是我初到“品德文化”的感受。在寫著“曉岐村”三個大字的木板旁,穿過羊腸九曲般的小路後,來到這樣一個地方,倒是頗有一番與世隔絕的意思。

這些年,閩侯被遺忘的“空城”

坐在木桌中間的主人穩穩當當續上一根沉香,倒上一壺清茶。對筆者說著:“別急,先喝杯茶”。

品 德 文 化

說起根雕,很多人會想到閩侯建平村,殊不知比建平村發源更早的則是曉岐村。在1989—1990年,閩侯一代還未產生根雕產業鏈的情況下,整個閩侯一代只有曉岐村特設根雕培訓點。同時,也在根雕還未繁盛之時,楊學德先生已在福州開設廠房,至今從業40年。

楊學德現已是中國民間雕刻藝術大師,自1976年從藝以來,他便和根雕有了奇妙的緣分。之後他全身心投入到根雕創作、設計中,並帶徒授藝。期間他也曾雲遊各地,吸收各流派之長,交流木根雕技藝,並融合在自身的木、根雕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木風格。

從楊學德先生口中得知,根雕行業市場逐漸邊緣化,越來越多的手藝人放棄了根雕,另尋出路。而作為根雕發源地的曉岐村,目前也僅剩下一、兩家還在堅持創作根雕。早先家家戶戶製作根雕的繁榮景象已經不復存在……

在走訪曉岐村之後,筆者深刻地意識到傳統工藝文化在逐漸衰退。但這些包含著前人們的智慧,飽含匠師之魂、手作之心作品絕對不容許流失!

楊學德先生對此深有同感,他意味深長地說道:

“成立品德文化,是我想要為這個行業做點什麼。”

傳 統 工 藝 的 價 值

試想如果這個時代再也沒有傳統工藝,僅剩我們所需的工業設計品,那麼世上還有什麼有趣之物存留?真正有趣的大概無非就是造物者的信念,以及灌注於作品的靈魂!

這些年,閩侯被遺忘的“空城”

思緒萬千之時,有幸和楊學德先生從“傳統工藝”聊到“人工智能”,楊學德先生也說出了自己的見解:

“人工智能能代替很多,卻唯獨代替不了這些藝術品。藝術這東西只有人才能體會。”

這些年,閩侯被遺忘的“空城”

中國傳統工藝經過幾千年沉澱,而電子時代的發展不過短短數十載。但是隨著快時代的來臨,似乎大家都忽略了傳統工藝的精華,投入新時代的懷抱。但是筆者始終覺得每個人心中還是應保留著對傳統工藝的記憶和熱愛。

手工藝人對給設計以靈魂的構思,與我們撰稿人是一樣的。飽含感情和靈魂的根雕作品,更能觸動大眾的心,也更持久。

不 遠 千 裡 找 尋 根 雕 原 材

楊學德先生還與筆者談起了多年以前一段難忘的往事。

大概在前十幾年,楊學德先生和朋友去往雲南緬甸購買根雕原材。初到山上,一個茂密的原始森林,楊學德先生一見此景便激動不已,埋頭尋找根雕木材,等他回過神時,已經與同伴走散了。好在最後有驚無險,沒有出現意外。對於這番經歷,楊學德先生戲稱為他與“根雕”共患難的情分。

筆者見到屋子裡還有不少精美的根雕作品,楊學德先生解釋道:“這些全部是我留著自藏。於我而言好的物件賣一件少一件,我的初衷純粹只是想成立個展覽館,再把這些文化傳播出去。”

“功夫和時間,絕對省不得。”楊學德先生說:“沒有靈感的時候我就停工不做。當心靈堅定的時候,自然會產生出品質好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