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互聯網金融藍皮書:互聯網金融對社會經濟貢獻獲肯定

5月11日,《中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7)》(下稱“藍皮書”)在北京發佈。藍皮書通過對翼龍貸等平臺數據進行觀察分析,全面呈現“三農”互聯網金融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與作用,及對農村地區就業、創業、經濟發展、社會結構變遷等諸多方面的影響。

該書是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三農”互聯網金融研究報告系列的第二本,由社會科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獨家提供了關於“三農”互聯網金融的翔實而豐富的數據。

“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互联网金融对社会经济贡献获肯定

政策趨緊背景下,“三農”互聯網金融持續增長

進入2017年後,互聯網金融政策環境趨緊,行業整體增長率有所下降。但藍皮書觀察,專注“三農”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平臺仍呈現持續增加、服務產業日趨多元、業態持續進化的態勢。

數據顯示,自2016年以來,大量互聯網金融平臺開始涉足“三農”業務。其中業務範圍內包括“三農”業務的P2P網貸平臺達到335家,專注“三農”領域的P2P網貸平臺達29家,較2015年約15家的數量增長近1倍。

藍皮書估算,上述29家公司在2016年的交易額為600億元左右,至少有9家互聯網金融平臺在“三農”領域的交易額超過10億元。其中行業代表企業翼龍貸的交易額為252億元,佔全部市場份額的40%左右。

在服務產業方面,“三農”領域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業務由單純的農林牧漁等農業產業,向農村二三產轉型。以翼龍貸為例,2015年,翼龍貸的100多億元交易額中,98%以上投向農業領域,在2016年的252億元交易額中,投向農業領域的比重下降到90%以下。其餘部分大都投向了農村地區的二三產業,尤其是便利農村居民生活的服務業態。

“三農”互聯網金融的交易額增長速度大幅度提升,一方面是因為“三農”領域金融缺口巨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現有的監管框架下,“三農”互聯網金融的分散小額、服務實體的特性,符合政策監管的方向。

從中央的政策精神看,要求互聯網、金融等虛擬經濟形態都要通過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實現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目標,“三農”互聯網金融的資金需求方大多數都從事農業及相關產業,是互聯網、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典型表現,也是“三農”互聯網金融未來具有較好發展前景的重要原因。

涉農網貸平臺戰略升級加速,翼龍貸繼續保持領跑

隨著“三農”互聯網金融的深入發展,企業正通過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數據積累,打造出更適合農業生產經營與農村生活及農民特性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並根據政策以及發展環境變化,對其商業模式持續進行迭代升級。

藍皮書以專注於“三農”領域的29家P2P平臺為例分析,其業務模式由生產金融開始向消費金融、供應鏈(產業鏈)金融、融資租賃、分期購買、公益型助農金融產品等各個領域切入。

翼龍貸在2016年從業務合規、服務實體多維度服務借款人等方面對產品進行迭代升級。隨著翼龍貸在農村領域的數據不斷積累,合作機構持續增加,渠道下沉全面實現,未來仍將保持在“三農”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領跑地位。互聯網金融的代表企業螞蟻金服在“三農”領域加大了投入力度,在2016年底時提出“三年穀雨計劃”,計劃三年內在“三農”領域帶動10000億元的信貸。而京東擬以電商平臺為依託,為“三農”領域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藍皮書還建議,在企業戰略升級過程,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在線化、互助金融、農村消費金融或成互聯網金融產品創新點。

農業供應鏈與互聯網金融進行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有助於解決農業生產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週期長,價格波動等風險;農村各類主體的數據化程度不高,互聯網難以將其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將互聯網與農村的局部知識結合起來,有利於將農村社區基於局部知識的風控優勢發揮出來;利用互聯網優勢,拓展消費金融空間,將是“三農”互聯網金融的一個亮點。

“三農”互金對社會經濟貢獻獲肯定 扶貧效果增強

隨著行業規模的擴大,“三農”互聯網金融越來越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藍皮書的調查數據表明,在“三農”領域,平均每增加3萬元的資金流入,就能解決1個農村居民的就業需求(全時或者季節性)。2016年,按照P2P網絡借貸交易額400億元計算,可以解決農村130萬人的就業問題。

因此,互聯網金融在“三農”領域的作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肯定,也有越來越多的政策關注此方面。

2016年是“十三五”扶貧攻堅的第一年。諸多互聯網金融平臺也開始進入扶貧領域。以翼龍貸為代表的商業性互聯網金融平臺,開始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全面進入扶貧領域,為扶貧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翼龍貸的業務共覆蓋180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向42627個借款戶(次)輸送資金25.16億元,平均利率為15.83%,平均借款規模為59026.14元。

僅在西部地區 ,翼龍貸通過為參與當地扶貧產的貧困戶提供種植資金支持,可有效扶持產業扶貧模式的可持續發展,帶動當地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此外,還通過支持貧苦地區種植、養殖大戶資金週轉,帶動同村勞動力就業,併為周邊農戶提供示範性效應,幫助其獲取經驗,學習發展同類型種植、養殖活動,形成規模效應,實現脫貧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