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給什麼人讀的?

付化東

資治通鑑本來是司馬光自己出於興趣寫的,不過後來皇帝對這書感興趣了,也就去讀了。最終這書成為北宋王朝的文化面子工程,彰顯王朝文化鼎盛之勢。

宋朝皇帝喜歡搞文化大工程。

宋太宗時有【太平御覽】,1000卷

宋真宗時有【冊府元龜】,1000卷

宋神宗時有【資治通鑑】,294卷

其中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是在皇帝授意下出的書,書也是專供皇帝讀的

宋太宗每天讀太平御覽3卷,宋真宗肯定也讀過冊府元龜,因為書名都是他給起的。

資治通鑑則不同,資治通鑑本來是司馬光自己喜歡歷史就自己動手寫了幾卷,原來名字叫做【通志】8卷,宋英宗和宋神宗知道後很支持他繼續寫,允許他調撥助手一起參與這個大工程。宋神宗看了書後給書起名資治通鑑。皇帝支持,這書遂成為官修史書。

明朝時,張居正輔導年輕的萬曆皇帝讀書,參考書就有資治通鑑故事集錦。


紫叔

“一遍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

讀《通鑑》就像是這樣,從頭到尾,一頁頁地讀上一遍,也不知道過了多少時光。不知不覺中,自己老了,親人更老了,甚至已經故去了。想一想自己都讀了些什麼呀?好像也不怎麼記得了。合上書,好像十六國也數不全了,更別說他們的建立者。腦海裡,只是一些囧囧的事情——那誰,符登,他的妻子好像很能打,而且還很好看。甚至,連這些也不記得了。只記得那是一個下午,我捧著書。還有,那是一個晚上,我在紙上畫了各種燕的關係——那時,我覺得鮮卑的興亡,彷彿都是和我有關的事情。

於是,問題來了:既然我們終究只斑斑點點,幾行陳跡,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這樣的大書?而這樣的大書,又是給誰讀的呢?

我想,回答是這樣的:既然遺忘是初讀的常態,那麼這書,就是寫給那些會不斷重讀它的人的。

我們會以很多方式重讀它。很多時候,我們會在生活中重新讀到它。那許許多多的故事,雖然,我們忘記了它們;但它們卻不曾忘記我們。在許多不經意地時刻,它們又會浮現在我們的腦海裡。當我們感到踟躕猶豫的時候,它們這樣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咦,那個快刀斬亂麻的人是誰來著?我知道,我讀到過他——他就在那冊書,翻開大約那麼厚的地方!我能找到他的。

有時,我們也開始學習系統地重讀它:不僅需要重新梳理其脈絡,也要學著追索它的史源。漸漸,我們會沉入其中的一些細節;我們會面對許多司馬光經手的史料,我們會發現他做了這些取捨,這些刪削;我們會意識到他並非全然沒有依據,但我們也會發現,他在講一個他想要講的故事。經歷了這些過程之後,再回想起來,猛然間,許多許多的歷史人物變得熟悉起來。無需刻意地背誦與記憶,他們就在我們的腦海裡,甚至,就在我們的身旁。

所以,《資治通鑑》是給什麼人讀的呢?我覺得,大概是給會重讀它的人讀的吧。


在野武將

資治通鑑ing前來報道!我覺得通鑑每個人都可以讀,雖然司馬光說是為了帝王而寫,但其實不僅僅是管理者可以讀,普通人都可讀,唐太宗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培根說“讀史可以明智。”

《資治通鑑》不光是歷史書,而且也是“權謀”書,也是“兵法”書、也是“心理學”書。最關鍵的是通鑑還教你怎麼做人。

我來舉個“木秀風摧,行高人非”的例子吧!劉邦打下天下,他的功臣下場分為兩類,一類兔死狗烹,一類鳥盡弓藏;只有這兩個選項,你肯定後者,但怎麼做呢?我兵仙韓信:一大功明裡修棧道,帥大兵暗渡陳倉山。二大功奪了關中地,計取咸陽滅章邯。三大功西河擒魏豹,漢軍個個勇爭先。四大功背水來作戰,直殺得趙王心膽寒。五大功擒來夏悅將,斬壞了張仝破雄關。六大功大破齊邦地,逼走了田橫好兒男。七大功夜堰淮河畔,周蘭龍且命不全。八大功揮師廣武上,殺得楚兵哭連天。九大功十面埋伏奇計顯,把霸主困在九里山。十大功追項陰陵道,力逼得霸王自刎在江邊。功高強蓋主,劉邦說:“哦,你這麼厲害,怎麼不去死?”我謀聖張良:洞悉天下,看透人心,運籌帷幄,數救主公於危難。辭官做雲遊,劉邦說“好樣的!去玩吧!"這不是教你做人,這是什麼?學會識人,懂得進退,有時候比會幹事還重要。

不好意思,扯得有點多了,但《資治通鑑》的確和其他書不一樣,它適合你去深讀,朱光潛先生說要“咬文嚼字”我覺得是適用於它的,當然,讀書也要學會貫通,只讀一本的話視野肯定會受限,可以結合著《史記》、《漢書》等書一起讀,肯定會有新的收穫,而且讀完《資治通鑑》,再去讀《孫子兵法》也會有新的見地,看樣子,我漏了說,它也是一本開思維的書,透過它,你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歷史。

所以,我覺得《資治通鑑》不在於適合什麼人讀,而在於你怎麼去讀。最後引用司馬光的名句“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與君共勉。



(當然,讀《資治通鑑》要得靜得下心來,偷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