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被皇帝賜死還要謝恩?

劉國東

古代倫理講究:陽光雨露,莫不天恩。天子(皇帝)受命於天,替上天主宰著世間。也就是說你的一切都是皇帝賜予的,皇帝對你有著生殺之權,皇帝對你做什麼都是對你的恩賜。

所以韓愈說,商紂王要殺周文王,周文王不但不能反抗,還應該說:“臣之罪當誅兮,天王之恩浩蕩兮”。我的罪就應該被宰,天子宰了我就是對我太好了,至於犯了什麼罪,讓天子想殺你,這就是你的罪。

因此,從禮節上來說,皇帝要宰了你,你就應該先高高興興地拜謝天恩。

你可能要說,什麼禮節不禮節,螻蟻尚且貪生,人不在乎自己的性命,都要死了,誰還會信那一套,還要感謝皇帝。

對,你說的很對,皇帝要你死,你肯定恨死了皇帝,你可能要不講禮節了,反正要死了,他還能拿你咋地?

然而,他還真能拿你咋地,在古代,死,並不是終極懲罰,賜死就更不是了。

咱們先看看古代的刑罰:絞死、斬首、五馬分屍、凌遲。。。是不是看上去一個比一個疼。凌遲要一刀一刀剮,你要怕受不了,要提前給劊子手塞銀子,他才會先一刀結果了你,然後再裝模作樣地剮,讓你混個斬首的待遇。



而在古代中國,絞刑又比斬首強多了,畢竟能混個全屍。但這些都要拋頭露面。而賜死一般是給你點毒藥、寶劍或白綾,讓你找個僻靜地解決了,無論是痛苦上,還是體面上,都比上面的刑罰強多了。

再者,在古代可不講究一人犯罪一人當。在現代,無論你再近的親人犯多大的罪,也頂多把他槍斃了,不會把你也捎帶進監牢,或者乾脆一起送刑場。在古代株連全家,甚至株連九族實在是太正常了。賜死一般不會讓你家人一起死,他們甚至都能免於刑罰。

想象一下,如果你被賜死了,還不按禮數謝恩,反倒嘴裡罵罵咧咧的。那監視你自盡的官員奏報給皇帝,皇帝當時就說:嘿,這小子還不謝恩。他死了沒有,沒死改凌遲。再把他全家發配給披甲人為奴。你能有什麼脾氣?


待我施為地煞變

如果不瞭解歷史的人,看到這種場景肯定感到很彆扭,都要殺自己了,自己還得感恩戴德的感謝皇帝,這不是有病嗎?相信經常看古裝影視劇的人,都對這種場景不陌生,皇帝讓太監拿著自己的聖旨去見大臣,宣讀完賜死之後,大臣還會跪著說一些謝主隆恩的話,有人要說了,這是不是電視劇裡亂演的?

實際上並不是,真實的歷史也是如此,曾有人街頭採訪過,假如你是被賜死的大臣,你臨死前會怎麼做,有人表示即使必死,那死之前也要叫皇帝臭罵一頓,肯定有不少人都是這樣的心理,其實如果真的在那種歷史環境中,借一百個膽子,也沒人敢罵。其實說白了這個問題也非常的好解釋,大臣即使心裡面把皇帝的祖宗十八代都問候了一遍,嘴上也得笑著感謝,因為他怕株連到自己的家人,往往一句謝恩,皇帝便只殺他一個人。

大臣一般不會無故被賜死的,有的大臣犯了死罪,按照正常程序是要收監,時候到了當眾砍頭的,可是皇帝卻給他直接賜死了,這就是皇帝對他的一種寬容,這樣他便不需要讓刑部折磨,也不會連累家人,更不會在刑場上丟盡顏面,他會非常體面的死去,某種程度上說,能被賜死的大臣都是一種榮耀,因為皇帝賜死不是國法,而是家法。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真的有一部分大臣在感恩戴德,在那樣的封建環境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意識一直在他們心中,而且賜死相比凌遲之類的刑罰真的是寬容太多了,很多大臣明知自己犯了重罪,卻不用受重型,他們內心真的是感謝皇帝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在古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有讀者會奇怪,既然皇帝要取你性命,為何還要反而對皇帝謝恩呢?

因為總體來說,對於犯了死罪的人,被皇帝賜死,屬於皇帝干預司法,法外開恩的行為。儘管有時候被賜死之人並不想死。相比之下,被皇帝下詔投入監獄,然後嚴刑拷打,最後判死刑,在公共地點示眾行刑。被斬首,腰斬,甚至陵遲。以這樣的方式,犯人所受的凌辱與痛苦,要遠大於被皇帝賜死。

首先,就賜死對象來說,普通百姓,一般是沒有資格被皇帝賜死的。因為皇帝不會過問,或者干預普通司法審判。舉個例子,漢武帝的舅舅田蚡當丞相時,想收拾和他有恩怨的灌夫。灌夫當時已經沒有官職,閒居在長安。田蚡向皇上說灌夫老家在潁川,十分橫行,百姓都受其苦。請求皇上查辦。皇上說:“這是丞相的職責,何必請示! 能被皇帝親自過問案情的,一般都是王公貴族高官親信之屬。就像需要皇帝下詔,才能逮捕收壓兩千石高官的詔獄,即是一例。

其次,被皇帝賜死的方式,一般有賜劍,如白起;賜毒酒,如賈南風;賜白綾,如和坤;漢代也有皇帝賜大臣美酒與黃牛,暗示大臣自殺的事例。被賜死的地點,多是在獄中,或者家中。中國古代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些賜死的方法,有罪之人可以保留全屍,而且不必在公眾場合示眾,王公貴族的最後一絲也顏面得以保留。 而普通犯人被判死刑,行刑方式及地點,多是在鬧市區斬首,腰斬,甚至陵遲千刀萬剮。罪大惡極之人,甚至屍體棄市,首級高懸。兩者對比,被皇帝在私下賜死,留個 全屍,對於有罪之人,已經是很大的恩惠了。

再次,就波及範圍來說。如果王公貴族高官親信,被皇帝賜死。一般懲罰對象,只是被賜死的其人自己而已。而其妻兒親友,多可以得到保全,最起碼性命不會受到太大牽連。除非皇帝對其有深仇大恨,或者涉及到政體變更,必須要對其斬盡殺絕。而古代普通獲罪之人,輕者自己送命,重者牽連眷屬,被夷三族,夷九族。甚至如方孝儒一樣被夷十族。而其妻兒子女,牽連重的,一起被夷族棄市。輕者收編在獄,發配遠方。或者被當作奴婢賣掉,甚至直接被送到青 樓窯子,世代不得脫離戶籍。《繡春刀》中,劉詩詩演的周妙彤,即是受父親牽連,從小被送入官方妓 院教坊司。最後沈煉託人拿到刑部尚書的鈐印,才幫她贖身,從教坊司除籍。

皇帝下詔賜死某人,基本上屬於法外開恩的行為。不則大可下詔投獄,嚴刑拷打,然後斬首棄市。被皇帝賜死,留個全屍和顏面,家人不受性命牽連。相比之下,死刑之人自然會叩謝皇恩。

當然,也有不情願被賜死,嘴硬不服軟的人。基本上是權利鬥爭的失敗者,這樣的人只是少數。很多王公貴族即使爭權奪利失敗,被迫賜死。出於自身的素養,以及擔心家人的牽連,也不會嘴硬不服軟。


未濟之大有

先說一個被賜死、但不謝恩的例子。

南朝宋明帝時期,宋明帝劉彧的身體不好,擔心自己死後,幼小的兒子會被自己的兄弟們篡權,於是開始誅殺兄弟。

建安王劉休仁過去和劉彧的關係不錯,劉彧能登上皇位,劉休仁出了不少力,但劉彧也不放過他。

泰始七年五月,劉彧召劉休仁入宮議事,故意拖到很晚,然後告訴劉休仁,今天晚上就住在尚書省,以便明天一大早入宮,接著談事。

當天夜裡,劉彧派人“齎藥賜死”,就是帶著毒藥去逼令劉休仁自盡。劉休仁大怒,大罵道:“皇帝得天下,是我出的力!這樣誅殺兄弟,劉宋的江山能夠長遠嗎?”

罵也沒有用,他必須得死。

再說一個被賜死而謝恩的例子。

唐高宗死後,繼位的是唐中宗李顯。後來皇太后武則天廢掉自己的兒子李顯,另立兒子李旦為皇帝,但她一直大權在握。

垂拱三年四月,鳳閣侍郎劉禕之私下裡對鳳閣舍人賈大隱說:“皇太后廢掉了昏庸的李顯,另立了賢明的李旦,皇太后就不必臨朝稱制,不如返政給李旦,以安天下之心。”

結果賈大隱把這些話告訴了武則天,武則天很生氣,說:“當初是我引薦了劉禕之,現在他卻背叛我!”

後來武則天找個藉口,把劉禕之“賜死於家”。劉禕之臨死前,沐浴更衣,神色自若,提筆寫了一份幾頁長的謝表。謝表的內容,即是感謝武則天,同時又表明自己的清白。

賜死,是給死者保留尊嚴的一種死刑。

從結果上看,賜死和死刑是一回事,都是結束受刑者的生命,但執行的過程有差別。一般是皇帝派使者帶著毒藥或者帛帶去見被賜死的大臣,讓他自己服藥或者自縊。有時候,是讓罪臣自己選擇死法。所以,從形式上看,被賜死的大臣其實是自殺,只不過是被皇帝下令自殺的。

比起被捆綁起來、押赴刑場,當眾斬殺,賜死要仁慈一些,體面一些,死亡的地點一般是在家中或者獄中,不是公開執行。

從刑罰的角度看,賜死要比斬刑輕一些,比譴戍重一些。被賜死的大臣和皇帝之間,還不是深惡痛絕的關係,所以劉禕之在死前會寫一份謝表。

誰都不願意死,這時候的感謝,並不是真心的,有許多現實的或者名譽上的考慮,各人的情況都不相同。

有的人謝恩,只是想讓自己顯得更體面、更有尊嚴。但也有人會像劉休仁一樣,不但不謝恩,還會痛罵。


於左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在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之下,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天之子”,他的意志往往就代表這天意,因此在古代,皇帝的話往往都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

在這種思想體系之下,皇帝說出來的話代表著最終的決定,所以當皇帝要賜死你的時候,你就必須要謝恩。

皇帝賜你“死”,是皇帝對你的賞賜。在古代,皇帝一般不會輕易給人“賜死”。皇帝想要殺哪個人的時候,一般都是直接打入打牢,交有司問罪,然後再進行斬首或其他等刑罰,以示公正。

而皇帝如果決定對某一個人進行賜死的時候,一般只有兩個原因,那就是這個人要麼為國家立下巨大的功勳,讓皇帝不好意思直接斬首。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這個人可能和皇帝非常的親密,多年的感情,讓皇帝給他(她)一個體面的死法。

在這個時候,皇帝要讓你去死,絕對是給你的一種賞賜。因為這樣的死法一般都是給你一杯毒酒,或者一條白綾,讓你自盡。

這是一種相對體面的死法,不至於讓你死在大庭廣眾之下,而且屍首可以保持完整,不像斬首會屍首分離。

同樣是死,為什麼賜死會是比較體面的死法呢?這主要是因為,在中國古代的傳統觀念裡,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毀的觀念”。僅僅是頭髮,都不可以輕易的損毀,更何況是頭顱。

所以,一般受過刀斬之刑的人,比如受斬首、腰斬、閹割等刑罰的人,正常情況下,死後是不會被允許葬入祖墳的,而且自己也會被家族從族譜中除名,自己的後代也同時被趕離家族。

這對於非常講究家族掛念的中國人來說,那簡直就是巨大的打擊,因為那就意味著自己在死後會變成孤魂野鬼,從此無人祭祀供奉,也不會被後人銘記,完完全全消失於人世之間。想一想都很恐怖。

皇帝賜死這一切名籍都還可以保留,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皇帝在賜死你的時候,你還要領旨謝恩的主要原因。


有書博物館

被賜死的人,謝恩是真心的嗎?

毫無疑問,肯定不是,如果誰被賜死了還要感謝皇帝,那絕對是腦子有問題。

但對於被賜死的人來說,這個恩,必須謝。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為了家人謝。古代皇帝的權力幾乎不受任何限制,雷霆雨露一念之間。一般來講,被賜死的罪臣,禍不會及家屬,至少不會被滿門抄斬。如果真的有株連九族的大罪的話,是不會被賜死的。但如果罪臣在臨死前沒有謝恩而是罵皇帝兩句,誰也說不準皇帝不會衝冠一怒把罪臣全家宰掉。所以為了家人的安全,必須謝。

其次,對於肉刑極其普遍的中國古代來說,賜死,算是一種痛苦度最低的方法。賜死的方式一般只有兩種——上吊或飲鴆自盡。上吊不用講,飲鴆指喝毒藥,有可能是砒霜(即鶴頂紅),有可能是其他的毒藥,比如南唐後主李煜就被賜飲“牽機藥”自殺,所謂“牽機藥”,是指飲毒酒者會腹部劇痛,身體蜷縮,像牽機花一樣死去,死狀非常悲慘。

但相比於其他的處決方法來說,這種死法簡直不要太舒服。“大辟”(斬首),看起來是快刀斬亂麻,一刀下去沒什麼痛苦。實際上,像皇帝親自下令殺人的情況,劊子手會用鈍刀一點一點把犯人的頭硌下去,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痛苦可想而知。除了斬首外,“車裂”(五馬分屍),“凌遲”(千刀萬剮)這種刑法絕對讓你後悔自己生出來。萬一被賜死不謝恩,或者挺著不死,保不準皇帝下令凌遲。給你換個死法。

最後,謝恩,也是對皇帝的尊重的一種回覆。

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被賜死的,平頭百姓肯定沒資格。即使在大臣裡,也只有有一定地位的大臣才可以被賜死,這源於一個理論——刑不上大夫。

所謂刑不上大夫,指肉刑不能加於士大夫的身上。賜死就是這種理論的體現:皇帝認為你應該死,皇帝也要你死,但是皇帝認可你是個士大夫,尊重你的國家大臣的地位,所以讓你自己了斷。對於重視名節的古代大臣來說。這也算是一種悲慘的“榮譽”了。


小約翰

你是電視連續劇看多了吧?

死到臨頭有什麼謝不謝恩的。給你舉個例子。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召集文武大臣參加一個大型宴會,當他走到門口的時候,看到門口的那個守衛者沒有按照規定佩帶劍囊,當時他很生氣,但是沒有發作。這個守衛者不是別人,正是傅友德的兒子傅讓。在大宴文武百官的宴會上,朱元璋忽然提起說對傅友德兒子傅讓有些不滿,傅友德起身告罪,朱元璋責備傅友德不敬,朱元璋命他提取二子首級,立刻,傅友德提著二兒子的頭顱來到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說“你怎麼忍心。”,傅友德說:“不就是要我們父子的人頭嗎”,最後在朱面前自刎死,朱元璋當即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發配遼東、雲南。

朱元璋晚年對大臣的猜忌之心達到頂峰,太子朱標跟他說起此事,朱元璋用棘條向朱標表明心跡,老朱就是要找茬弄死這些功臣。

人家要殺你,你還謝恩,是不是有病?與其任人宰割,惶恐死亡來到的那一天,不如自殺來的痛快。

即使真有謝恩,那也是

1.自知難逃一死,保全家人;

2.心存僥倖,不到人頭落地的那一刻,殺與不殺還不是皇帝一句話?


逗你玩freestyle

很多時候,賜死還真是一種開恩。

看看古代的各種酷刑就知道。要處死一個人,有無數的殘忍手段。比如腰斬、千刀萬剮、斬首、五馬分屍、炮烙、活煮等。

一個人被賜死,則通常是犯了大罪。然後他沒有受到以上的酷刑,而得以留個全屍。這已經是一種恩賜了。

另外,上面的各種酷刑還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滅九族、三族等。不僅一個人死,全族都要受難。

而如果一個人被賜死,則意味著他的家人被寬恕了。這也是一種恩賜。


國史拾遺

被皇帝賜死為什麼要謝恩!從兩層次說。

一.封建制是用儒家治國,傳統準則是"天,地,君,父,師",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則不得不亡"。所以,作為"天地君"一體的皇帝,四海之內皆王土,皇帝施恩和賜死都是給臣的容譽,是必須要"謝恩"的,否則,要治"不忠不孝"之罪,禍及家族子孫。

二.一般臣子的死罪,同百姓一樣,按皇家法規判定。

而享受皇帝"賜死"的的臣子,是王,候,伯,公貴族和傍在皇帝身邊的重臣,犯罪歉疑都是威協"皇權"有關聯,有些甚至是風聞。古代"死刑"分類繁多,重的有 凌遲,五馬分屍等,輕的有鳩酒,白綾保全屍等。所以,皇帝賜死,在死刑中一般都是輕的,所以,也是被賜死人要謝恩的原因之一。

當然,也有個別例,反正是死,不謝恩,大罵也是有的。需要說明的是,古代教育中有陰陽輪迴,上天入地等觀念,保全屍是很重要的觀念。


馬大哈68581067

在古代,皇帝的意志就是聖旨,皇帝的話就是命令;按照常理,都被賜死了,還謝什麼恩;可是這是現代文明社會該有的態度;要知道,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制度是很嚴的,儒家把君權視為至高無上的,無論皇帝叫你生還是叫你死,都是這個至高無上人的話,是恩典,因為無法反抗,在封建社會道德約束很嚴,多數人有很強烈的忠君思想。不是有句話說: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的話嘛,這不能單純的理解為愚忠,至少反映了在君權思想下多數人承受的更多的是思想的枷鎖。還有外力約束,甚至可以通過史官要其遺臭萬年,美化皇權。不能放在現代這個環境下去說這種現象的荒誕性。更不能說古代被或者滅族的人就一定會罵皇帝。所以更多的人是不會反抗罵皇帝,反而會謝恩,防止自己家族或者自己死後遭遇更嚴厲的處罰。就扯這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