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種育兒方法真的能培養出省心的孩子嗎?

貓媽媽的育兒筆記

真實情況

你所說的這種方法,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叫做哭聲免疫法。

最開始提倡哭聲免疫法的學者,曾因此名聲大噪,他的方法流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很多人發現這個方法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包括這名學者,依靠這個方法養育自己的幾個孩子之後,當孩子成年,也都或多或少的有一定的心理或精神問題。

所以這個方法在國外早就不再提倡。



哭鬧是傳遞信息

事實以及更多的實驗證明,給孩子更多的愛、陪伴、關懷,孩子才能健康成長,也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人格成長。

家長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大哭大鬧。在兒童的嬰幼兒時期,孩子的哭鬧其實就是跟家長的溝通方式。當他餓了,不舒服了,他通過哭的方式向家長傳遞信息。

這時候孩子的哭鬧不僅僅是表達情緒,更重要的是傳遞信息,所以家長要讀懂嬰兒哭鬧的語言。


相信很多二胎的家長會有特別深的感觸。當老大已經成長,明明已經能夠處理自己的很多事情,二胎降生以後,孩子的哭鬧會變得更嚴重,以前學會的東西突然不願意自己做了,需要父母幫助。實際上,孩子的這些哭鬧也是在向家長傳達信息:請關注我。

所以當孩子哭鬧,真正正確的方法是:家長首先要關注孩子,搞清楚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然後決定是為他提供幫助,還是安撫她的情緒等等。

關注孩子

關注孩子,並不是說孩子在哭鬧的時候才去關注他,而是要在生活日常中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


比如你是不是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

陪伴孩子的時候,你在看手機嗎?是不是高質量的陪伴呢?

你會對孩子表達愛嗎?通過擁抱、語言、愛撫、禮物等等,各種方式。

你會對孩子表達感激以及鼓勵孩子嗎?還是你做的更多的,其實是批評和指責孩子?

你是否希望孩子能夠少看電視,而自己卻不停的抱著手機刷呢?

你會帶著充滿愛意的眼神凝視孩子嗎?

關注自己的言行,同時也關注孩子的反應,當你越來越關注孩子,你就會知道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刻板的照書養。


Annie媽媽育兒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這個問題:“半歲甚至一歲以內的孩子,只要哭,媽媽就應該馬上把孩子抱起來。”

為什麼要這樣呢?

因為半歲以內的孩子,除了用哭來表達他的不舒服或者不滿以外,沒有任何其他方式。

孩子哭了就趕緊抱起來安撫,能讓孩子從小體會到媽媽對他的愛,這樣重複的動作,能夠緩解嬰兒離開子宮後的那種恐懼和不安全感,對媽媽產生一種依戀的情感。

孩子哭了不抱,在孩子情緒需要被關注的時候,卻沒人理,孩子很可能會缺乏安全感,這也是很多媽媽說,明明在孩子身邊,自己帶孩子,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老師還是說孩子缺乏安全感?

這樣的孩子在小時候可能有一段時間省心,因為孩子知道哭了也沒用,所以就不哭了。但是孩子的性格有可能會顯得懦弱、有什麼事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反倒是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讓人“不省心”。

其實我們老家老人們經常會說:“有人抱的小孩機靈,沒人抱的小孩呆滯,看看眼神就知道。”

說的挺對的,孩子小時候睡醒後“眼前有人、耳邊有聲”,有家人經常跟孩子互動的,小孩子的眼睛是機靈有光的。經常被放到床上,哭了沒人管,平時沒人逗的孩子,眼光是呆滯的。

知道了這些區別,作為媽媽,你還願意讓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嗎?


育兒啟示鹿

這種方法我也是在書上看到的,婆婆在月子裡一再叮囑我,孩子吃好了奶,就直接放到床上睡,不可以放在身上睡,慣壞了毛病。我覺得和這個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我覺得要分開對待這種情況:

1.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是要分情況的,孩子在1-6個月的時候,唯一的表達方式就是哭了,哭就是和外界溝通的直接方式,那麼媽媽或者說是直接監護人,就要滿足孩子的需求,以獲得安全感和媽媽情感。

2.如果是6個月以後的孩子,已經初步有了意識,防止孩子用哭鬧來任性,孩子哭了,就要及時查看確保孩子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然後去外面觀察一會兒,如果孩子不再哭了,就可以抱抱,只要不是連續哭,就沒事。

3.每個孩子的成長情況不一樣,媽媽們在養育過程中,自己觀察,體驗,書作為輔助,重要的還是有自己的心得體驗。




我是育兒達人燃媽,小學生的媽媽,陪伴孩子成長,分享育兒經驗,讓我們一起為孩子的成長而努力。


燃媽育兒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就抱”是有可能培養出暫時省心的孩子的,但是就長遠來看,家長只能省心一時,會煩惱,後悔很多年。

下面,來說說我的看法。

為什麼說可以暫時省心?

孩子的認知都是根據周圍環境的反應而形成的。如果家長只在孩子不哭的時候,才會抱他。慢慢的孩子就會放棄哭泣,選擇不哭來迎合父母,討好父母,求得抱抱。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育兒書籍都不主張在孩子哭的時候,抱他們的原因。

但是,這種省心只是暫時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孩子在嬰兒期,是非常無助的,也是最需要愛的

因為他們除了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外,其他的方式都不會。而且他們剛剛脫離母體,是很需要父母的無條件的關愛和照顧的。所以,如果父母沒有及時回應他們的需求,也就是哭聲,孩子很容易有安全感缺失的情況。

第二,隨著孩子的成長,安全感缺失的表現會越發明顯

隨著孩子的成長,自主意識的增強,孩子安全感缺失的表現會越發的明顯,主要表現為,喜歡討好別人、沒有自我。早戀就是最好的案例,因為他們無法在自己的父母身上找到安全感,只能去別人身上上。

第三,孩子的情緒和需求得到了抑制

孩子的需求沒有被回應,孩子的情緒被抑制,會造成孩子的情緒積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隱形的小書包,裡面放了很多被抑制的情緒。這個書包很多時間都是被拉上拉鍊的,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跳出來很多情緒。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孩子莫名其妙的發脾氣。對孩子未來的生活和學習,都很不利。

應該怎麼做?

回應孩子的需求和情緒,要認同孩子的情緒,即使孩子不會說話。同時,也可以加上撫摸孩子的後背,因為後背有脊神經,所以撫觸後背,孩子會放鬆。總之,聽從自己的內心,不要一邊孩子哭,一邊媽媽哭。

劃重點,如果“哭就不抱,不哭就抱”就能培養出省心的孩子,那這個社會上就不會有那麼多所謂的熊孩子和頭痛的父母了。請父母們不要在執著於見效快的方法了,養育對於孩子只有一次,希望父母們可以認真對待!


An媽育兒記

這種情況我也有遇到過,剛生下我兒子的時候,我們家的一個親戚來看望我和寶寶,她以過來人的經驗和口吻告訴我說“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寶寶動不動就哭鬧,動不動就要求媽媽的抱抱,抱習慣了以後,寶寶就比較累人,動不動要求大人抱著。

剛開始,我也信以為真,孩子哭了以後,不去抱他,讓他自己哭,哭一會之後他就不會哭了。


後來,我才知道,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特別的會傷害寶寶。寶寶哭,是因為有需求,是寶寶發出給我們的信號,餓了、冷了、熱了、尿溼了……寶寶不會說話都是通過哭來表達,有時候就是哭的要媽媽抱,需要媽媽的關注和愛。

如果我們對寶寶的哭不給予回應,抱抱和安撫親吻,寶寶會感覺傷心、失望甚至是絕望,在他需要媽媽的時候媽媽沒有回應他,讓他自我感覺不好,從而影響自己對世界的初步認識。


丁媽親子時光

答:

網上對於“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評論大都趨向於反對。據媽媽們的評價來看,媽媽們的母愛天性無法容忍放任孩子哭而不管不顧,對於所謂的減少孩子夜醒而不給孩子喂夜奶,媽媽們及其反對,而支持親密育兒。甚至有媽媽認為“難道孩子餓了還不給吃,硬要給他培養睡覺麼?”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並不是在訓練孩子的獨立性,相反,幾個月大接近一歲的嬰兒在哭而不得父母關愛後缺失了原本的安全感。

寶寶非機器,有精神,有思想。媽媽們需要的應該是健康活潑的孩子而不是小小年紀不哭不鬧過分安靜缺少存在感的“人造機器”。拿夜醒大哭的孩子來講,類似“嬰兒獨立完整睡眠訓練法”的不給餵奶且不理會的行為已差不多談不上親情和愛了。寶寶的需求是正常的,餓了要喝奶是本能驅使,不給餵奶既影響孩子身體成長、骨骼發育,有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並且一般及時得到父母關懷的孩子一歲後會自動減少哭的次數而已其他方法贏得需求滿足,無須在孩子過小時過於擔心孩子獨立與否,而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影響孩子的天性,對孩子身心發育造成不可挽回的不良影響。

――伯淮


桂林大學生話題圈
點擊上方“可兒媽讀故事”關注我,一起學習和交流育兒心得,讓家長更輕鬆,孩子更優秀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理論是哭聲免疫法的核心思想,是美國專家約翰華生1928年在《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中提出的。他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兒童養育體系,把孩子當做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他認為對待兒童要超脫感情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這種教育法在美國盛行幾十年,也傳到中國。但是,通過他的教育法教育出來的幾代美國人,成年後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和睡眠困難症,嚴重的出現了精神分裂。現在,美國已經流行西爾斯博士的“親密育兒法”,因為這種方法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回到你的問題上來,哭聲免疫法養大的孩子,因為父母日復一日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訓練方法,讓他們已經習慣這種條件反射式的行動反應,他們看似很乖,父母也覺得省心了,但是她們卻有著隱藏的心理問題。

對父母的冷漠感到習慣

父母每次冰冷冷的回應,讓他們感覺不到關愛,他們長大後也很難和父母有親密無間的關係。不願意和父母交流,家庭關係也非常冷漠。隨著年齡的增大,疏離感越來越強。

缺乏快樂

他們可以獨自一個人玩,看書,或者乾點別的什麼事情,但是她們普遍缺乏快樂,不願意和人互動,社交有困難。

莫名的焦躁和恐懼會一直困擾他

因為從小缺乏父母應有的關愛和呵護,幼小的孩子會感到恐懼,缺乏安全感,在不停的哭泣卻沒有任何回應的時候,那種焦躁會一直存在。成年後,這種心理創傷也無法抹平。

我女兒2歲,她一喊我,我立即回應她,讓她知道我在家裡,就在她身邊。我們親密無間,每天要抱抱,親親。她在吃東西時會分我一點,有時直接餵我吃。我累了,她會說“媽媽辛苦了”。雖然我2年都沒有睡過一個完整的覺,因為她睡眠很一般,每天夜醒也好幾次。但是有了我陪伴,拍拍她,摟著她,她馬上就會平靜下來。孩子是上天的禮物,是自己最親密的人,怎麼能不好好去愛她呢?

我相信,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唯有通過愛孩子,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用智慧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相信一些流行的育兒法。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唯一的,就是她們都需要被關愛。

我是可兒媽,關注可兒媽讀故事,讓家長更輕鬆,孩子更優秀

可兒媽讀故事

個人感覺這個問題是有問題的,孩子哭,要看哭的原因。對於哭與抱不抱,要看具體的情況。

一,如果孩子是委屈的哭、傷心的哭、失落的哭,這些情況下大人是不應該吝惜自己的擁抱的,而是應該及時的獻出自己的擁抱,這樣,孩子的心靈才能得到撫慰,這樣有利於拉進大人和孩子的關係。有些孩子從記事起就不記得層在父母懷裡撒嬌過,這極有可能是大人對孩子太過排斥,或者表現的太過去排斥導致的。


二,有些孩子是無理取鬧的,或者平時太過於嬌生慣養,總是家裡唯我獨尊,這種情況下孩子無理的哭鬧是不建議立馬去抱的,因為此時抱就等於滿足了他的要求。孩子本身就不是真的哭鬧,只是拿哭來威脅大人,所以作為大人完要能分辨。此時的正確做法應該是讓他哭,然後等他哭完再找他談道理,告訴他無理的哭鬧是不對的,是不能通過哭滿足自己的需求的。

我也是一個孩子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深有體會。我的女兒四歲不到,很聽話,兩歲多的時候就自己吃飯,會自己用筷子。她很少哭鬧,我總是告訴她,你想做什麼想要什麼就告訴爸爸,爸爸如果覺得合理就會滿足你。我平時很喜歡抱她。

用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方法吧,我們是大人,對於孩子哭鬧的原因我們應該很容易分辨的。喜歡我,回答就關注我吧。


悟以往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種育兒方法能養出省心的孩子嗎?其實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在任何孩子出生後的頭兩年中,他們都需要至少與一個成年人建立起牢固的關係,顯然一個寶寶想要生存下去,需要從一出生就得到成年人的保護和獎勵,更不用說要獲得良好的發展了。

尤其在孩子出生後的頭幾周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就要及時給予他愛和關心,要及時的撫慰他,讓他感覺有安全感的。


年輕的爸爸媽媽們應該經常撫摸寶寶,並且儘可能迅速對寶貝啼哭給予回應,應當養成習慣。經常檢查一下是否有什麼明顯的原因造成寶寶的不安,但是如果有時候找不到原因,也不要驚訝,要經常留心尋找造成寶寶不安的潛在原因。如果寶寶不安的跡象一直持續或者較為嚴重,應尋求醫療專業人員人診斷。



讓你的寶寶感受到關心和愛是寶寶人生頭幾年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目標。認為不要把孩子搞成了壞習慣,他一哭就抱,讓他有很大的依賴性。我們做家長的千萬別有這種想法。其實我們的家長時常在孩子哭的時候不抱,孩子不哭了,並不是他學乖了,而是因為他自己感到很疲勞,並且認為哭鬧產生不了什麼作用。

對嬰兒啼哭作出迅速的回應,能夠使看護人和嬰兒之間建立起更加牢固的依戀關係,其結果比有意或無意的不急於回應更好。

有時候可能我們就是及時回應了,孩子也在不停的啼哭,我們這個時候就要想想是什麼原因。不要因為他不停的哭就不再理他。這樣孩子會產生怪脾氣,孩子長大後你就很難應付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希望你家寶寶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睿心媽媽

“孩子哭了不抱,孩子不哭才抱”,這個理論本身就不對,那這樣的理論下培養出來的孩子能省心嗎?我來一個現身說法。

我家寶寶跟我妹妹家的孩子差不多時間出生,非常有對比性的兩個兩孩子,我妹實行孩子哭了不抱,我實行孩子哭了就抱。

我妹家的孩子,剛開始的時候不哭不鬧就知道吃喝睡覺,非常的省心。平時也不怎麼哭,這樣的孩子剛開始大人們都說他家的孩子好帶。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孩子經常會哭,我發現我妹也不去抱,讓他一直哭,嘴上說著,除非你停不下來不哭,媽媽在抱你,結果孩子越哭越厲害,後來這麼乖巧的孩子,變得經常哭鬧。

我家的孩子,一開始不明原因的就會哭,我就會盡快抱他起來哄,滿足他的各種需求,他就不哭不鬧睡覺了。他平時如果哭了,肯定是有什麼原因,只要問題解決就沒問題了。磕到也好,碰到也好,哭一聲意思一下就結束了。

這個簡單的例子,我覺得非常好的印證了美國流傳過來的這個理論的不正確!六個月以前的孩子哭了,我們儘可能的抱抱哄哄,解決他可能面對的情況,再往後,他就在有需要的時候哭一下引起大家的注意,只要你給解決了,孩子也就不哭不鬧了,自己玩自己的了!

愛他就抱抱他,愛他就親親他!



我是情感類文章,育兒類問答的頭條作者,感謝您的閱讀,點贊和評論。那麼橄欖綠歡迎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