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陵十三釵》到《芳華》,嚴歌苓小說“跑偏”到哪裡?

嚴歌苓的小說在閱讀的流暢性與節奏感方面堪稱華語寫作者中的“大師”,其中尤以敘事和描述刻畫人物的功力見長,相對來說她在對話和思辨方面的業績就沒那麼突出。當我們去回想一部看過的嚴歌苓小說時,更多記起的是故事和人物畫面,很少會想起人物有什麼精彩對話,也很難在敘述的字裡行間提煉出多少可圈可點的雞湯式語錄。

從《金陵十三釵》到《芳華》,嚴歌苓小說“跑偏”到哪裡?

在嚴歌苓被改編成電影的小說中,張藝謀拍的《金陵十三釵》當年因口碑票房雙失利引發過一段爭議熱潮。近期馮小剛拍的《芳華》有驚無險地玩轉懷舊牌,並取得票房佳績。至於口碑褒貶不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光一個嚴歌苓原著已夠人吐槽了,何況電影還加上了一層馮氏“美化”濾鏡。嚴歌苓的小說在掌控個人命運與家庭倫理題材式時還比較遊刃自如,本來這種題材再放飛也是私人範圍內的事,可一旦涉及駕馭民族危難和特殊時代背景下的宏觀視角的時候,她有時就奔突得有點跑偏。

從《金陵十三釵》到《芳華》,嚴歌苓小說“跑偏”到哪裡?

嚴歌苓說《金陵十三釵》是取材於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南京陷落時的金陵女子學院的美國教務長魏特琳在自己的日記裡提及,自己當年曾勸導鼓勵避難者當中的風塵女子站出來替代良家婦女讓日本人帶走...為此他後半生一直都在承受良心的拷問。顯然嚴歌苓的確是在第一時間就被這個故事吸引了,她從這個故事中發現到的“美”遠超越了“痛”,以至於沒有留意到後面良心拷問的彩蛋。

從《金陵十三釵》到《芳華》,嚴歌苓小說“跑偏”到哪裡?

嚴歌苓是受中國傳統教育長大的,儘管成年後在美國接受了嚴格的好萊塢式編劇訓練,但在骨子裡她還是很容易被中國式“捨身取義”點燃,並試圖將此跟西方的宗教殉道精神嫁接到一起,無奈最終在電影的推廣力度下發生了排異反應。也許在很多中國人眼中覺得讓妓女代替處女去死,也無可厚非,因為中國人一向就是這樣取捨的,卑賤者自己可能都覺得理應如此:我們不替死誰替死呀!可在崇尚政治正確的西方白左影評者眼中,再低賤卑微的生命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和尊嚴,別人無權誘導鼓勵她們成為拯救高貴者的犧牲品。那麼到底是應該犧牲妓女還是學生呢?這就跟哈佛課堂上那個扳道的選擇一樣非我們人類的“正確”所能及。而嚴歌苓偏偏要挑戰這個難度,還拖累不開眼的張藝謀在電影節上被罵得灰頭土臉地鎩羽而歸。

從《金陵十三釵》到《芳華》,嚴歌苓小說“跑偏”到哪裡?

馮小剛選《芳華》時就雞賊多了,不但抒發了自己功成名就後再回首的情懷,還順便跟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懷舊需求撞了個滿懷,並且一掃嚴歌苓原著中人性壓抑的灰暗基調,拍出了一種文工團“陽陽燦爛的日子”的趕腳。而在嚴歌苓的小說中完全是另一種光景,以作者自己為原型的蕭穗子承擔了電影中何小萍的一部分受迫害情節,高幹子女郝淑雯出於嫉妒搶走了蕭穗子心儀的男兵,並慫恿他上交蕭穗子寫給他的情書...導致了蕭穗子被群體排斥孤立。

從《金陵十三釵》到《芳華》,嚴歌苓小說“跑偏”到哪裡?

雖然小說中的蕭穗子對這些過往舊怨很輕易就釋然了,但嚴歌苓卻用自己作家的上帝之筆對當年這些戰友,無論是無辜還是有過一個都不放過。統統給她們安排了慘淡的結局,林丁丁嫁給高幹子弟被拋棄,嫁給海外華人操勞窘迫只得選擇離異,以給人看房子為生。郝淑雯被有錢丈夫背叛,兩套房子就打發她離婚了。

從《金陵十三釵》到《芳華》,嚴歌苓小說“跑偏”到哪裡?

就是老好人劉峰也要在海南賣盜版圖書,與髮廊女同居,後被拋棄。。最後患上癌症淪落北京,被何小曼(電影中的何小萍)收留。但是直到他去世都沒有發生期待中的有情人終成眷屬,嚴歌苓安排他們分房而居,劉峰在內心裡愛著何小曼,憐惜她、心疼她,但他不愛她的身體。就像他當初愛髮廊女的身體不愛她的心一樣。嚴歌苓這樣寫道:一個人一生,能碰到心和身都去死愛的人,是太難得了,就像二十歲的他,碰到二十歲的林丁丁。善良太累了,不但要深受不義之人欺辱,善良人彼此之間還有無法逾越的“嫌棄”鴻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