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褡褳火燒是怎樣的一種美食?

曹修兵

河北省河間有個大名鼎鼎的驢肉火燒,其實,老北京也有自己獨特的一種火燒,它就是“褡褳火燒”。既然屬於火燒,那麼褡褳火燒肯定是一種油煎小吃,不過它看起來色澤金黃,吃起來焦香四溢,讓人嘴饞。

說到褡褳火燒,老北京人沒有不知道的,它不僅是一種北京常見食品,而且具有悠久的歷史,風味獨特,長期以來享有盛譽。

它的做法也很獨特,最關鍵的部分,把弄好的餡兒放進擀好的面片裡,然後兩面折上,但是另外兩面不需要封口,最後再放入油鍋裡煎熟。那麼褡褳火燒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因為做好的火燒呈長形,有時對摺這個形狀跟古代人們出門時背在肩上的褡褳很像,由此形象地這麼稱呼。

北京褡褳火燒的口味和鍋貼差不多,其實它們是不同的。鍋貼的形狀就像我們平時吃的水餃,而褡褳火燒的外形像布袋。褡褳火燒還有個特點,就是因為以前做的麵皮軟,筷子從火燒中間夾起,兩頭會耷拉垂下 ,更是像極了褡褳。

現今,北京的衚衕巷子裡還有專門製作褡褳火燒的店面,而且是超過半個世紀的老店了,就在前門大柵欄,哪有一條不算長的巷子——門框衚衕,裡面有一家不大的餐館——瑞賓樓。


北京晨報

老北京褡褳火燒,一種在北京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美食,因為它成品是長條型,兩遍對摺,行狀類似古代人背在肩上的褡褳,所以叫褡褳火燒。褡褳的褳要讀輕音,我第一次帶朋友吃褡褳火燒的時候還鬧了一個笑話,服務員上來點菜,出於禮貌我讓朋友點菜,他非常大聲的告訴服務員說,“給我來三分 ta lian 火燒,這一說不要緊,滿堂的目光都關注到我們這一桌,非常的尷尬,我趕緊出口圓了這個尷尬的場面,從那次起朋友就記住的那個名字,褡褳火燒類似鍋貼但是他和鍋貼又不同,同樣是用鍋煎出來的,但是他比鍋貼要好吃很多,我想可能是因為它包住口能鎖住餡裡面的湯汁的原因吧。相傳這褡褳火燒從清朝就已經在北京的大街上很流行了,最開始是一對來自順義的夫婦在北京的東安市場擺小攤賣,因為好吃並且很實惠,很快就招來了很多的食客前來品嚐,但是當時火燒還沒有名字,二位心想這可不行,生意一天天好,一定要起個名字才好,於是想到了火燒行狀類似褡褳固稱之為褡褳火燒,名字起好後生意大好,所以一時也是名噪京城傳遍了四方一直流傳到今天,好多人依舊喜歡,既然您對它感興趣,光聽歷史可不行,我將它的做法一併的寫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我的回答大家能夠喜歡,也能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原料:小麥麵粉,豬肉,大蔥、茴香、花生油、生薑、花椒、大蔥 調料:食鹽、醬油、香油 第一步:麵粉過細蘿放到一個盆裡,旁邊找一個小鍋燒開水,然後用開水將麵粉的三分之二燙熟,接著用冷水將麵糰和成軟硬適中的麵糰用溼布蓋住麵糰醒發半小時備用

第二步:豬肉切成小丁然後剁成肉餡,大蔥、生薑、茴香都切成末,花椒用1大勺白開水沖泡20分鐘左右成花椒水,然後將花椒水,醬油倒進肉餡里加入生薑末、攪勻,用鹽調味,最後加入大蔥和茴香表面點香油

第三步:麵皮在案板上擀成一個個薄片,在麵皮上碼上適量的肉餡,將麵皮從上往下卷,將兩頭沒有肉餡的部位捏緊,捲成粗細均勻的長條。再將兩頭沒有肉餡的部位往中間折一下,壓緊,褡褳火燒就包好了,最後平底鍋燒熱刷油將火燒放上面煎成兩面金黃即可。



美食家彪哥

實際上,這些燒餅、大餅、火燒、肉夾饃、餡餅等麵餅,在古代近代都是軍糧。

我國古代的戰爭,大多數是朝北方的。從歷史上看,每個朝代用重兵防守北方的多,連長城都在北方,所以戰爭絕大多數都是北方。北方人以麵食為主,頂飢治餓,因為北方有寒冷的天氣,不吃點熱量大的食物頂不住的。這時候肯定有南方人罵我,說吃米飯也能打天下,並舉出各種例子來駁斥我。但我想問一下這些網友,為什麼光聽到驢肉火燒、肉夾饃,怎麼沒聽說過驢肉炒米、米夾肉呢?

大米小米這種食物,只要是蒸的煮熟的,溫度上了二十度,時間過了一天就容易餿容易變質!除非是炒米!而封建社會有大規模的工廠、作坊給軍隊做炒米嘛?而炒米到了北方缺水地方,誰能幹咽幾天?

而麵粉做的餅,加入鹽後,熱了不易壞,冷了更不易壞,掰碎了泡入肉湯,就是現在羊肉泡饃的初形。戰場上殺了馬剁了羊燉了,把肉和大蒜大蔥用戰刀剁碎,把餅從中間用戰刀一剖,把肉菜碎往進一塞一夾,往懷裡一放~肉夾饃、驢肉火燒!"男兒何不帶吳鉤!”這個吳鉤就是夾了菜肉的一張大餅,對摺一下,正好是半月形,形如鉤壯!鐵蹄凜冽向著北方而去!

而米飯呢?剛蒸熟的米飯包上碎菜肉,能包起來,這是必須的!當時吃也是美味!可是做為後三天的軍糧得九個包了菜肉的米飯糰子,晾乾一下就放在身上,它不粘布不腐爛嘛?就算是正好踫上了冬天,米飯沒壞,但它那個硬殼遇到少水的北方的戰場上,誰又能順利下嚥呢?

縱觀整個世界,我國北方的麵食文化,歐美洲的白麵包,俄羅斯的黑麵包,非洲的麵包樹,南美洲的巴西以玉米麵,都是以麵食為主。連汽車也有叫麵包車,可沒聽說過大米車!倒是有個小米手機,那也是近幾年出的,沒有百年不算數!

老北京褡褳火燒,褡褳是什麼樣子?就是一個長布帶子,寬二三十釐米,長能從你的左肩膀到右胯,中間用線縫有間隔。抗戰的八路軍背的褡褳,前邊是子彈帶,後邊是糧食。褡褳火燒實際是清初的王爺們的奴才背的~裝在褡褳裡的肉夾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