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槓子頭是什麼?

林雀已經被註冊了啊

槓子頭,是一種硬麵火燒。

槓子頭一詞,用來說人,是指喜歡抬槓,且不管自己的觀點對不對,都死擰抬到底,聽不進別人意見的那種人。“槓子頭”火燒,因其製作特點、口感等突出一個“硬”字,與之神似。

在答主的老家濰坊(尤其昌樂、壽光一帶)很常見,前不久還特地在壽光的東郭市場買過一次,16塊錢,20個。在濟南,說實話沒怎麼見過,想是孤陋寡聞了~其實,槓子頭正是起源於壽光。

1、外形上看,槓子頭形圓、個頭大,每個約半斤,邊厚裡薄,中間隆起,上面帶有小孔。

2、製作工藝上,和硬麵,注意!是超級硬的那種,手揉不動,得用棗木槓子壓。這也是槓子頭得名的原因。

槓子頭用麥曲印發面淺子,發酵好後,加入兩倍於面淺子的乾麵卷揉,因面質硬,故用槓子壓卷,揉合,然後以到斷為幾塊,多次卷揉,直到面柔和後再剁成相等面塊,逐漸卷揉做成生饃。將其放置熱炕上慢省(發酵),待饃省開後入鍋,放入備好裝有竹籤的竹篦子,把生饃一個個插於竹籤上,蒸熟後,從籤子上取下出鍋,即為成品。

製作過程中插竹籤,一是小孔產生的原因,二也是槓子頭別稱“籤子饃”的原因。

3、口感上,剛出鍋的槓子頭熱吃,表皮硬脆,內瓤面硬、勁道,麥香味濃,越嚼越香,越嚼越甜;涼後不幹不散,一樣剛中帶韌。耐存儲,不易變質,方便攜帶。

4、吃法上,一是幹吃;二是切成下面這種小塊,燴著吃:

蔥花爆鍋,放點青菜葉、木耳、蛋花之類打個湯,把槓子頭小塊放進去,沸水翻個滾馬上出鍋,叫做“燴槓子頭”。泡後的槓子頭,軟而不爛,水靈靈的口感中又帶著勁道的嚼頭,類似羊肉泡饃。

5、起源上,壽光市王高地區製作槓子頭火燒,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

東漢人趙歧流落北海(即今壽光地區)以賣餅為生。這是文字記載以來較早經營燒餅(也就是今天的硬麵火燒)的例子。可見那時山東的燒餅已經作為商品流通於社會。

清代民國時期筵宴廣用此麵食,民國年間,王高村麵食師傅王鳳民曾於濟南府開設飯店製作籤子饃,食客旅人讚不絕口,壽光境內亦有"王高饃饃,衙前餅"的頌語,近代地方戲中濰縣小販亦有"壽光走一走,捎倆槓子頭"的唱詞,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槓子頭現在還能在一些地區買到,但跟答主小時候的印象比,已經有區別了,應該是改良後更符合吃貨們現在的口味,比傳統槓子頭火燒質地要軟一些,少了柴火烘烤的香味,含水量也增大了。


濟南時報

濟南的槓子頭據目前網上流傳的資料,是起源於濰坊的壽光,又被稱作“籤子饃”,並說槓子頭在濟南的正式名稱叫“鍋餅”。

其實,關於濟南槓子頭的來歷除了目前網上的說法外,還有一種說法:它是上世紀初從山東臨沂地區傳入濟南的,是從高樁饅頭(又名籤子饅頭、籤子饃)慢慢演化而來的。因為這種食品是用硬麵做成,一層層面粉壓制得非常“瓷實”,特別抗飢餓,並且水份較少不容易黴壞,所以最受靠力氣掙錢的苦力工、“扛大個兒”工人的喜愛。

雖然在口感、製作流程等方面與高樁饅頭類似,但它是如何演化成槓子頭的?說起來,也與這些苦力工的生活習慣有關。因為這些人為了幹活方便,通常是短衣打扮,衣著利索。而饅頭不方便長久儲存,形狀上來看也不便於攜帶,所以聰明的人們就把高樁饅頭壓制成餅子狀,因為習慣使然,在餅子邊緣位置仍用籤子固定,留下了幾個或數個小孔。

據傳,這個小孔是用來拴繩子用的,更利於攜帶。當然也有人說,這個小孔只是籤子饃在加工中的一種慣常作法,沒有任何實質性作用。

槓子頭的名字來源與它加工製作的程序有關。因為面質較硬,用水較少,人工和麵揉制難以實現,因此需要用木槓子來揉麵。這裡所用的槓子,按傳統作法通常是用棗木或者榆木,把樹皮剔除乾淨,碗口粗細的木槓子一頭插在鐵製架子裡,另一頭由人來滾壓轉動,或者是兩個人各持一頭用力和麵揉制。

“槓子”的稱呼是這樣來的。那麼為什麼要稱作“頭”呢?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把圓形、與腦袋類似的東西都稱作“頭”,比如“日頭”,所以這裡的槓子“頭”是特指它的形狀。

濟南槓子頭吃起來十分筋道,耐咀嚼,面質堅硬結實,摔在地下啪啪響,牙口不好的人根本咬不動。所以,濟南人也用“槓子頭”來形容一個人,比如說“某某那個人就是槓子頭”,意思就是指頭腦不開化、頑固,很難溝通和說服,而且態度很硬氣。

那麼,槓子頭是不是鍋餅呢?顯然不是!鍋餅雖然也需要用槓子來和麵揉制。但其體積較大,表面還要灑上白芝麻、黑芝麻等,表面的酥硬不僅要靠火候把握,還要在和麵時打入雞蛋等。當然,如果從口味來講,兩者是非常相似的,甚至可以說槓子頭是鍋餅的“濃縮版”。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濟南槓子頭在市面上還非常容易買到,通常是居民區的糧店、合作社加工出售,也有部分飯店離職的廚師,在從事個體經營時會選擇加工製作槓子頭等傳統麵食。因為面質太硬,吃起來不僅費勁,而且還不易消化。加之製作過程費工、費時,不如蒸一鍋饅頭來得簡單和高效,濟南槓子頭慢慢就退出了人們的餐桌。

近年來,隨著傳統麵食和懷舊風的流行,槓子頭、鍋餅、高樁饅頭等又紛紛出現在很多主題飯店裡。拿起一個濟南槓子頭,吃到嘴裡的還有一份滿滿的童年記憶……


指動濟南

槓子頭又叫籤子饃,俗稱小山東鍋餅。是一種起源於山東省壽光市王高地區的特色傳統麵食。這是一種白麵火燒,尺寸比巴掌稍大,外面都有一層金黃色的脆皮。因做槓子頭火燒的面很硬,手揉不動,需用木槓翻壓,故名。其特點是面硬、烤烙熟透而無糊斑,吃起來脆口,越嚼越香。

山東壽光地區有名的硬麵食品。因為面硬用火烤而成,含水分很少,既可現吃,又便於攜帶,適合旅途食用。古時,用麻繩串成串,掛在鞍邊、車旁,食之方便。涼吃越嚼越香

山東人愛吃麵食,饅頭、水餃、包子、麵條,這些都是餐桌上的常客。

槓子頭,這個稱謂比較粗獷豪放,是麵食中的硬漢形象。槓子頭面硬,特有嚼頭,能令人口舌生津,回味無窮。不但年輕人喜歡吃,老年人也喜歡。按理說,老年人牙口不好,不該碰硬,但是,他們經不住槓子頭那個香勁的誘惑呀!

濟南的槓子頭有個更為正規的名字,叫鍋餅。

第一次吃鍋餅,是鄰居買鍋餅,半路遇上我,非要掰一小塊讓我嚐嚐。

我一嘗,媽呀,這不就是老家槓子頭的味道嗎?

再看看鄰居手裡的鍋餅,和槓子頭的模樣差異卻很大。

鍋餅,也叫壓槓鍋餅,和老家槓子頭火燒的生產工藝相同之處,就是用槓子壓面。

一張大餅,生面四斤半,烤熟之後,大概四斤左右。

濟南的槓子頭大鍋餅,重磅來襲,已然俘虜了我的胃。但是今天的槓子頭火燒是改良後符合現代人口味的食品,較之傳統槓子頭火燒質地要軟一些,少了柴火烘烤的香味,含水量也增大了。


齊魯壹點

本人非常喜歡吃槓子頭。經常在網上購買,吃的時候用小刀立著把槓子頭從中間拉開,本人愛吃辣椒,放上一層辣椒油,再放上點小蔥那叫一個香,或者加1塊臭豆腐,願意加醬豆腐也可以,吃肉了,可以加點豬頭肉回鍋肉,槓子頭是越吃越香,本人的最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