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開月正圓》缺少生活,在烏魯木齊假得離奇,孫儷已經脫戲

《那年花開月正圓》是華視娛樂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年代劇,由丁黑執導,由孫儷、陳曉領銜主演。該劇以陝西省涇陽縣安吳堡吳氏家族的史實為背景,講述了清末出身民間的陝西女首富周瑩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周瑩(1868年—1910年),今陝西三原縣魯橋鎮孟店人,周氏17歲時許配給安吳堡通奉大夫吳蔚文之子資政大夫吳介侯,婚後十餘天丈夫病故,當時人多稱其為吳家寡婦。周氏歷經坎坷建立起陝西吳氏“商業帝國”,是一位成功女商人。女作家李媛彬曾歷時5年、踏訪9省,據此寫成38萬字的長篇小說《鳳鳴安吳》。然而,隨著該劇於2017年8月30日在東方衛視、江蘇衛視首播,伴隨而來的卻是人們失望。

《那年花開月正圓》缺少生活,在烏魯木齊假得離奇,孫儷已經脫戲

筆者一直在收看《那》劇,總有一種感覺即是編導們企圖在《那》劇唯美感人的同時,也想弄出一些西北的地域文化風情來。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因為生活不夠、知識不夠、閱歷不夠,弄出了許多讓人啼笑皆非的事,甚至是笑話來,失誤或者說是敗筆比比皆是。單拿周氏在迪化(烏魯木齊)一集來說就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在此列舉一二。

一、烏魯木齊拖長了腔調的“新普話”,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如:“朋友嘛,新疆的羊肉串吃一哈。”這種腔調不是清末就有的,那時候沒有普通話,很多新疆很多少數民族因為與內地來往少,都不通漢語的,更別說帶普通話的腔調了。這種腔調陳佩斯演演小品是可以的,但《那》劇為了增加地方風情,把它拿出來“比劃”,忘記了清末這東西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二、孫儷等人換了身衣服就成了新疆的少數民族(那時候並不存在少數民族概念),孫儷遮了下臉就成了少數民族的“貴夫人”,並在一個很現代化的地方接待“賓客”(也許是現在烏魯木齊的國際大巴扎)。這是純粹胡謅和想像出來的東西,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除非周瑩穿越到現在。這麼說吧,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刀郎的一首歌《2002年的第一場雪》,其中有一句是“停在8樓的2路公共車”,當初,有很多人都聽不明白,即是公共車怎麼能停在8樓上呢?其實,8樓在烏市是一個地方,友好北路的崑崙賓館,那裡曾經是烏市(迪化)最高的建築,新疆人都知道的,是民國時才有的。周瑩所在的清末,迪化是不會有孫儷用來接待客人的那麼現代化的場所的。而孫儷等人換了身衣服就成了新疆的少數民族更是一種玩笑,拋開對當地人不尊重不說,因為生活習性、長相等問題,不可能就被一身衣服弄“像”了的,太低估觀眾的智商。

《那年花開月正圓》缺少生活,在烏魯木齊假得離奇,孫儷已經脫戲

三、民國時期,迪化人口也就十萬多一些,初期還不足十萬,而清末吳家的一個小藥店裡竟然在一個上午就能退換掉數千包藥材,又能賣出幾千包藥去,簡直就是一個彌天大謊,不可能全迪化人都雲集於那個藥店。另外,筆者還留意到在迪化的臺詞裡反覆出現這樣一句,即是把某某人撂到沙漠裡去。大家都知道烏魯木齊是中國離海洋最遠的城市,但其周圍並不存在沙漠,往哪裡撂呢?《那》劇為了體現所謂的“神奇”居然犯下了這麼一個常識性的錯誤,戲弄觀眾到了無底線的地步。與其說這是不尊重現實或者是歷史,還不如說是《那》劇無知。

我們說幹什麼的要像什麼,作為演戲的這是基礎。因為類似於以上的問題,《那》劇基本變成了一群小丑們的遊戲,儘管編導把劇中的一些小故事弄得分外離奇,但越是這樣越讓演員脫戲,越沒有看頭,給人的最終感覺是分明已經演不下去了,但還要生拉硬扯。這就是《那》劇,花不好月也不圓,最好還是早一些收場了吧,別浪費太多的大眾時間和資源。(文/路生)

《那年花開月正圓》缺少生活,在烏魯木齊假得離奇,孫儷已經脫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