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都開始懷念90年代的香港電影了?

這個銷售不太冷

不少影迷最近安利了一部《90年代初香港電影漫談》的德國紀錄片(Film ohne Fesseln - Das neue Hongkong Kino)。

該片拍攝於1991年,目的是德國人想要窺見當時粗製濫造的香港電影工業(用煙霧和扇子製造恐怖效果)為何能夠取得如此大的資本利益。

在90年代左右,國外電影工業已然有駕輕就熟的商業體制和資本運作,彼時香港電影的風聲留洋海外,不少鬼佬們看了都大呼“毛片”,慘烈廉價的特技,毫無邏輯的剪輯,誇張肆意的劇情,都成為了一時間香港電影的標籤。

外媒評香港電影為“盡皆過火,盡是癲狂”絲毫沒有一點褒義的成分在。

沒有戴墨鏡的王家衛(右)手搭著風華正茂的吳宇森(左),兩人朝向鏡頭正要赴宴。

25年後的今天,這段德國紀錄片流傳回了國內,當我們再聽到《皇后大道東》的音樂響起,王家衛、周星馳、林嶺東、周潤發、吳宇森齊齊亮相,作為香港電影中層期的哺乳觀眾,看到艱辛的創作環境,聞不出鄙夷或是好奇,更多的是感嘆歲月消逝,一代電影工匠的沒落。

皇后大道東 羅大佑 - 古典·經典·羅大佑

說《90年代初香港電影漫談》是紀錄片其實也不然,全片總共45min,如不點破創作者意圖,更似是站在中立的角度觀摩當時的香港電影。

片中出現的電影人皆用英文接受採訪,徐克、吳宇森的流利和周星馳、發哥的憨態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在眾星雲集的紀錄片中,唯獨少了至今談到香港電影都會提及的張國榮,大致原因是90年代初他已從歌壇間歇休息,後再幾年返回影壇大造,缺了張國榮的訪談,有些可惜。

從1991年的電影票房排行可以看出,前10名有7部是動作類影片,比例之高令人乍舌,動作類型片這也成為了香港電影的標識。一個拳頭打天下,打遍的何止一個香港。

本部紀錄片的切入視角尤為特別,是從女打星楊麗菁開始。自有“男成龍,女麗菁”的說法,楊麗菁來自臺灣,後入香港影壇,那時候的香港電影對女性角色有著思維定勢,如果要真正靠實力,多數是以打星出道才能與男星抗衡,惠英紅、李賽鳳、胡慧中不外乎於此。

1988年,“皇家師姐”系列第三部《皇家師姐:雌雄大盜》因楊紫瓊下嫁德寶老闆而後換上楊麗菁主演。

打戲在當時從來都只能靠一個字:搏!

於是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楊麗菁上串下跳,在高速的飛車上玩命鬥爭:“膝蓋是從二樓跳下摔裂的,脊椎是拍戲時鋼絲斷了摔麻的”。

同在1991年,黃飛鴻系列橫掃大江南北,李連杰也因為拍攝《黃飛鴻:壯志凌雲》而骨折,腳綁石膏。

在紀錄片中,在竹竿上危險拍攝的是他的替身熊欣欣。熊欣欣自幼習武,隨後師從劉家良,加入“劉家班”。

有一個小八卦,在這部紀錄片中,李連杰和利智都出現在了熒幕上, 那時候他們就已經在戀愛了。

隨後鏡頭對準了老怪徐克,屁股坐不穩,到處思考換地方。那時候為了提高效率,最快的進度只需要3天,A組的員工累了馬上回去休息換B組,B組困了就到A組,全劇組唯有徐克一人不辭辛苦夜夜加點,一天只睡4小時。

紀錄片裡抓到了徐克正在片場睡覺的鏡頭。

片中提到徐克的《上海之夜》,鏡頭切到張艾嘉、李麗珍,站在張艾嘉身邊的“黑麵丫鬟”真的是後來的性感尤物李麗珍。

“那時香港娛樂圈美女實在是太多了,很多女明星沒有做到女主角根本不能被好好對待,化妝和打光都極其敷衍,出場永遠黑口黑麵。不信你看《開心鬼放暑假》中的黎姿、《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中的李嘉欣……”——《東方衛報》

正逢1991,張曼玉真正蛻變的一年,《阿飛正傳》後摸索前路,《客途秋恨》中迴歸真我,《愛在別鄉的季節》《滾滾紅塵》正從花瓶轉為影后。也正是這一年,她接手關錦鵬的《阮玲玉》正式成為一代神女。

而在紀錄片中《雙龍會》的張曼玉也是美的不可方物。

片中還有一些影星的驚鴻一瞥:

葉童

梅豔芳

林青霞

片中有一個不為人熟悉的導演劉國昌,《廟街皇后》《童黨》《我要成名》都是出自他手,不出名大致是因為楊國昌並未屈服於商業,致力於“新浪潮”,聚焦底層社會現狀,反映現實的一位導演。

片中以97大限質問電影人,也唯有劉國昌表示是會堅決留守,最壞也就是逃離本港至海外尋路。同諸多“新浪潮”導演一樣,劉國昌身上更有本港人的特質。

片中介紹為多的是他的作品《童黨》,故事中大部分人物均以真人真事為根據改編而成。劉國昌堅持把它拍成紀實性藝術片,如實地展示了這些未成年的孩子,由於得不到關愛和正確的指導,一步步進上毀滅的道路,尤其是那些女孩,隨時可能墜入火坑。導演在面對這些青少年問題時,只是冷靜地旁觀者的角度來如實記錄,至於批判或者討論都交給觀眾了。

當時周潤發正在參演林嶺東導演的《監獄風雲》,因為拍攝《監獄風雲》主創已經3天沒合過眼。

“在香港拍電影,壓力很大,所以搞到什麼好創意,就趕快用進去。”——林嶺東

採訪發哥時,他胸前還有隻插入的匕首,面對鏡頭,周潤發有股憨態可掬的模樣,真實而有趣。

之前輝煌的香港電影,興許是因為這班歌詠獅子山下精神的香港電影人,每天沒日沒夜的“搏”,才能成就一番經典。

紀錄片中另一大亮點是整個採訪內都雙手放後背的周星馳,一紅套頭字母衛衣配上有點蹩腳的英文,還是不苟言笑,卻十分隨性自然。

在談及後續的香港迴歸事件,周星馳也是表示出了對大陸的極大信心,25年之後,一部《美人魚》以33億票房創下中國最高票房紀錄,證明了周星馳的長遠信心,環境的改變並不能剝奪創作的權利,周星馳做到了。一代香港電影人也做到了。

最後附上這部《90年代初香港電影漫談》德國紀錄片,以茲逝去的輝煌。


香港電影

八十年代,從七十年代走過來的大批優秀導演如許鞍華、徐克、吳宇森、林嶺東、許冠文、黃百鳴、洪金寶等,炮製了一部又一部經典的商業電影和喜劇電影,其中代表有許氏的《最佳拍檔》系列,《五福星》系列《警察故事》系列《賭神》和《英雄本色》系列等等,從而打造出了洪金寶、成龍、周潤發等巨星,從而也推動了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的發展。

九十年,隨著星爺的興起, 《賭聖》《逃學威龍》《審死官》《唐伯虎點秋香》連續四屆票房冠軍,香港展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但“雙週一成”仍然佔據主導地位,這個時期也是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最高峰時期,

再加上82年開始的金像獎令香港電影行業更一步的完善,隨著DVD機等新媒體的發展和在內地的推廣,更令香港電影在內地得到蓬勃發展的機遇!也是香港電影的助推器。

所以說為什麼我們會懷念香港90年代的香港電影,那時因為香港電影陪伴著我們成長的同時也離不開香港電影人一番嘔心瀝血的付出,無論是電影製作公司的領導人、導演、電影明星,他們都是功不可抹的,而且是居功至偉的。再想象現在的電影,要麼摳圖、要麼沒演技,要麼沒題材(老是翻拍經典電影,而且翻拍還不成功),想想那個年代的香港電影,雖然科技沒有現在那麼發達,但是要什麼有什麼,而且都是經典多多,我們也不想老懷念90年代的香港電影,免得你們說我們守舊,但現在的電影你倒是給我們一個不懷念的理由啊?


星河影視廳

首先我是個80後,剛開始接觸的都是90年代左右的電影,尤其是香港電影,當時算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古惑仔系列,殭屍系列,黃飛鴻系列等等等等,舉不勝舉,二週一成,李連杰,四大天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代表作,香港金像獎更是星光璀璨。武俠片精彩,文藝片煽情,喜劇片更是讓人回味無常。然而相比於現在的電影到處充滿著商業的氣息,到處都是小鮮肉,長的挺帥演技不佳,不像當時的演員。總之現在的電影幾乎很少看了,也看不進去,更多是回憶下老片。


北葵不向暖

首先,那個年代的電影經典很多。製作和演員都非常認真。《大話西遊》《賭俠》《阿飛正傳》《黃飛鴻》《方世玉》《甜蜜蜜》每一部都無法超越。

其次,每看一回電影都有一份記憶。當時的人,當時的事,當時的心情……都是無法複製的。事到如今,當時與我們同行的人,不知還有幾人?還記得當年情形的人,不知還有幾個?那曾經愛我至深的人,早已杳無蹤跡。那說與我永不分離的人,早已與我分道揚鑣。我曾經的幸福呢,總是在夢裡回味。
難忘那些電影,也是難忘那些旖旎的流年。

潤楊閬苑

因為現在年輕人的演技太差,憑顏值和潛規則上位,演員是一個厚積薄發的成長過程,就像現在年輕一代,很缺少技術工人一樣,很少有人再下那樣的辛苦了。


tou條居然違禁了民zhu

應該說是片子質量下降和審美疲勞的雙重作用。

其一質量下降。首先是劇本質量下降。一年看下來,記住的故事幾乎沒有,感動的淚水幾乎沒流,從一個勁的翻炒名著冷飯,迫不及待的照搬網絡文學兩個角度都可以證實。第二,演員素質滑坡。過去的老戲骨一再凋零,錐子臉讓人臉盲,最關鍵的事敬業精神幾乎全無,賺錢太過容易就容易飄。第三,唯票房論。無人願意投資賠錢的電影,無人願意拍小眾電影。第四,行業潛規則。不僅僅是ooxx,很多規則,很多。

其二審美疲勞。近些年,進步最快的就是技術,然而喧賓奪主的作用凸顯。人們在一輪輪的視覺盛宴中悵然若失,就像你在看一本豪華包裝的字典,金光閃閃而索然無味。電影的魅力在直擊人心,而不是視網膜。

最後說一句:這次的題目設置的好。

不是九十年代的電影好,也不是觀眾懷舊,而是今天的電影差了。


民警小唐

我只是個人看法哈,90年代的香港電影,沒有政治包袱,導演,製片想做什麼樣的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落地。但是迴歸後,大家懂得。其次呢,就是電影人才的斷檔,老一輩的戲骨和香港年輕電影人形成斷檔。最後就是選擇太多,90年代的電影,還沒有什麼ip概念,都是慢工出細活,而現代人,都是賺快錢為王。。。


霹靂一哥

愛看與看懂電影的人多數在25-35之間,也就是80-90年的人,懷念即是回首,現代人生活節奏過快,累,尤其是這個年齡段的人,是真累!這個年齡段的人在90年代多數沒有現在這麼累,懷念電影,有一半是90年代是港片的質量,還有一半憶情憶景...


雲之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